家校共育素養(yǎng)指班主任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勝任家校共育,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包括傾聽、溝通、管理、反思四個方面。班主任應自覺培養(yǎng)家校共育素養(yǎng),努力把家庭和學校兩股教育力量從兩極聚焦到中心,更好地引領兒童成長。
一、傾聽:從兒童的成長需要出發(fā)
班主任首先要善于傾聽每個兒童、每個家庭的聲音,了解兒童及其父母當下最需要的是什么。從兒童的家庭實際和成長需要出發(fā)開展的家校共育才更有價值。
1.解讀心愿卡
兒童成長的需要是家校共育的原點。每學期初,我都會讓兒童和父母寫一張心愿卡,以了解兒童的需要。如我了解到韓宇軒想登上“滿天星大講壇”,就與她交流選題。我又了解到她爸爸是小有名氣的理發(fā)師,媽媽是美容師,就建議她講護膚護發(fā)主題。她請教了爸爸媽媽,準備了翔實的演講稿和精美的PPT在班上試講。經(jīng)我指導并推薦,韓宇軒如愿登上了“滿天星大講壇”,她的爸爸媽媽做助理,相機現(xiàn)場演示,深受同學們歡迎。
2.觀察小變化
班主任要練就“火眼金睛”,于細微之處觀察兒童的變化,解讀其中的密碼,順勢引導學生和家長。有一天,我發(fā)現(xiàn)有個女孩桌上多了一個新文具盒,在與她聊天中我發(fā)現(xiàn),她偷偷帶了300多元壓歲錢,買了很多東西送給同學,對父母謊稱新文具盒是同學送給她的。通過與她父母的深入交流,我了解到父母平時對她管教很嚴,她這樣做是為了體驗一下自己做決定的快樂。于是,我邀請她的父母參加“樊老師茶座”,主題是“父母如何與孩子相處”,聽聽心理咨詢師顧向紅老師的主題演講和案例解讀,了解其他父母與孩子的相處之道。這對父母終于了解了女兒的心思,開始尊重她的決定。
3.研究新現(xiàn)象
班主任工作不能僅僅停留在觀察階段,還要善于研究,揭秘其背后的教育服務需要。我發(fā)現(xiàn)校園里的胖墩越來越多,當我翻開學生每年的體能測試結果時,發(fā)現(xiàn)學生體能普遍不優(yōu)秀,而且鮮有進步。顯然,這與兒童戶外運動不足有關。于是,我每周組織班級進行一次親子徒步活動,行程5~7千米,給參與的家庭頒發(fā)徒步獎章,鼓勵父母和孩子一起鍛煉,培養(yǎng)運動習慣。通過兩年的徒步活動,學生的體質明顯增強,也更樂觀、更自信了。
二、溝通:從家校共贏出發(fā)
一個班級背后有幾十個家庭,其教育理念各不相同,文化素養(yǎng)參差不齊。班主任要善于溝通,提升家長的價值認同,贏得更多更好的教育資源,為兒童的成長服務。
1.以活動為媒
我們班有個女孩多次悄悄拿同學的試卷,改上自己的名字向父母報喜。我想這一定是她的家庭教育出了問題。我了解到她父母的教育理念存在很大的差異。爸爸一直認為分數(shù)沒那么重要,可媽媽偏偏看重分數(shù)。于是,我邀請這對父母參加“樊老師茶座”,主題為“父愛如何表達”,讓他們在多個家庭互動中解讀女兒改分數(shù)的行為。我建議他們多溝通,盡量在女兒的教育問題上保持一致的理念,以免孩子無所適從;建議爸爸多與孩子共處,增強孩子的安全感;建議媽媽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她的想法,顧及她的感受。這件事已經(jīng)過去一個學期了,我發(fā)現(xiàn)這個女孩的學習成績越來越好。我想,這應該是這對父母教育方式的改變帶來的可喜變化。
2.以自媒體為徑
自媒體為家校共育提供了極為方便的溝通渠道,拓展了溝通時空。我們班通過班級博客分享每周師言、“樊老師茶座”、成長日記、家教智慧;通過微信群曬優(yōu)秀作業(yè),利用“為你誦讀”App分享朗讀,也分享學生演講的視頻;通過QQ群發(fā)布活動信息,建活動相冊等。多種自媒體配合使用,相得益彰,極大地豐富了溝通信息,實現(xiàn)家校同步共育。
三、管理:從可持續(xù)發(fā)展出發(fā)
一個班級背后有50多個家庭,家庭成員職業(yè)不同,興趣愛好也有差異。班主任要善于把每一個家庭的教育資源整合起來,有效地組織與管理,促進家校共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1.通過組織管理
班級家委會是連接家庭與班級的橋梁,我們可以通過班級家委會實現(xiàn)對家校共育活動的管理。班級家委會一般由5~7名家長組成,負責組織活動,統(tǒng)籌、協(xié)調家校共育活動中的各種關系,鋪設無障礙通道。
2.通過制度管理
家校共育活動需要通過制度來管理,使之常態(tài)化、有序化。我們班從一年級起就開設了“百家講壇”,“百家”指一個班的百名家長。每學期初按學號輪流的方式,安排好每周“百家講壇”的主講人。誰來講課,誰的孩子就是主持人、攝影師,活動后編輯成微信分享到班級群。班委會給來講課的家長頒發(fā)榮譽證書。這樣,家長對自己的活動任務及時間安排十分明了,可及早做準備。有的父母還對講述內容進行了系統(tǒng)設計。如施錚炎的爸爸是化學老師,在給孩子們講《神奇的水》時表演了魔術《燒不壞的手帕》。他再次做客“百家講壇”時就揭開了這個魔術的秘密,同學們都興趣盎然、意猶未盡。
四、反思:從生命成長出發(fā)
班主任要善于和家長一起反思,及時更新教育理念,調整策略,建立平等和諧的家校關系、親子關系和師生關系,促進兒童自身發(fā)展。
1.自我反思
書面交流富有獨特的魅力,它能讓人靜下心來深刻反思,能夠比較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教育問題,從而激發(fā)學習成長的動力。因此,班主任應經(jīng)常寫反思日記,并鼓勵家長和孩子寫親子日記。一方面,家長可以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和心理感受;另一方面,通過文字與孩子平等對話,讓孩子獲得被尊重感,能提升親子關系。
2.集體反思
我們班開設了“樊老師茶座”,重點關注親子關系、心理健康和父母閱讀。每期聚焦一個話題,邀請一名嘉賓做主題發(fā)言,并進行案例解讀,然后是自由對話,最后分享好書。自由對話的過程其實就是集體反思的過程,大家都能從主題發(fā)言和案例解讀中找到參照對象,反思自己的教育問題,在互動中獲得教育智慧。
班級家委會提前一周接受家長報名,確定名單,一般為10~15人,時間為1小時,基本都安排在閑暇之時。一般一個月一次,一個學期開設四五次,期初就安排好每一期的主題,家長可以根據(jù)興趣、需要以及時間自主選擇參與。“樊老師茶座”搭建了分享平臺,激發(fā)了每一個家庭對理想的家庭教育的向往,促成家庭之間彼此開放,在集體反思中不斷進步。
30年的班主任經(jīng)歷告訴我,在某種意義上,班主任的家校共育素養(yǎng)之高低決定了學生成長之優(yōu)劣。讓我們且思且行,在傾聽、溝通、管理、反思中自覺培養(yǎng)家校共育素養(yǎng),服務于兒童的成長,共創(chuàng)優(yōu)秀班集體,共建幸福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