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已經(jīng)深入到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中。從理論上講,教師應該對每一位學生一視同仁,避免給學生貼上“標簽”,但是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由于學生存在個體差異,老師在教學工作過程難以照顧到所有的學生,讓學生自己給自己貼上了“標簽”。本文通過小學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學生標簽進行分析,站在改善學生心理健康的角度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 標簽 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7-0140-02
引言
每一個小學生在課堂上都希望老師能夠給予自己足夠多的認可和關注,哪怕是簡單的一個鼓勵,都會讓學生覺得溫暖。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不能很好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難免會產(chǎn)生自卑心理,認為老師的贊許與自己無關,于是這些學生就給自己貼上了標簽,嚴重的話還會出現(xiàn)壓抑的情緒,認為老師的教育不公平,因此而變得厭惡學習。那么如何幫助這些學生重新找回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呢,首先需要讓他們從心里享受數(shù)學課堂,同時還要保障他們能夠真正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筆者認為這是小學數(shù)學課堂急需解決的問題。
1.小學數(shù)學課堂中話語權:“膽小的”VS“膽大的”
教育工作者會有深深的感觸,高年級的同學比低年級的同學發(fā)言的頻率大大降低,筆者針對這一課堂變化做出了相應的教學策略。在四年級的數(shù)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筆者通過為學生播放高斯解決1到100相加故事動畫片的方式,大大提高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且在課后的家庭作業(yè)中要求學生給家長講述這個故事,并在第二天給其他同學講,這樣老師就可以點名讓平時“膽小”的學生上臺講故事,并在他們講完后便進行表揚。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讓他們敢于講故事,提高“膽小”同學的自信心,幫助“膽小”同學在課堂上勇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作為一個起點,在今后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多次組織這種講故事的活動,讓所有的同學都能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
在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僅僅能夠回答問題還是遠遠不足。作為教育工作者還需要告訴學生要學會提問題,這對于膽小的學生更是一種挑戰(zhàn)。于是筆者在課堂教育中利用PPT給學生講了節(jié)目主持人楊瀾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碩士學位遇到的故事。楊瀾在美留學過程中教授告訴她:“你一個學期上課都沒有問過一個問題,如果沒有提問怎么證明自己是個有思想、有觀點的人呢?”通過這個故事教師就可以鼓勵膽小的學生要學會提問題。這樣一來,課后來問問題的的學生增多了,這加強了老師與同學之間的交流,便于學生向老師匯報自己得不懂之處,幫助教師調整自己的教學內(nèi)容。另外,教師不要低估“膽小”學生的學習能力,他們不是不會說話,只是不敢。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面向全體同學,幫助學生全面發(fā)展,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讓學生保持自己的個性的同時不斷進步和成長,這對學生日后的成長非常有利。
2.小學數(shù)學課堂中的游戲:“思維慢”VS“思維快”
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采用設置游戲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在設計游戲的時候需要能夠充分考慮到全體同學,游戲規(guī)則應該便于全體同學參與。比如在教學課堂中一些反應慢的孩子就不愿意參與游戲,大大降低了他們的學習效率。這種情況下,教師需要通過精心設計游戲內(nèi)容,引導學生去玩,告訴他們怎么玩,讓更多的學生能夠發(fā)揮自己的想法。比如在筆者教學過程中有一個游戲是“7的合與分”游戲,原本的玩法是通過搶答的方式進行,但是由于一些孩子的反映較慢,不能搶到回答問題的機會,導致對于搶答游戲本身產(chǎn)生厭惡,這就造成了孩子的課堂參與程度大大下降。因此筆者通過改變規(guī)則的方式,讓每一個學生都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答案,這樣就可以弱化“思維快”于 “思維慢”學生之間的差異,讓他們能夠更加平等地進行游戲,提高學生整體的學習積極性。
3.結語
在現(xiàn)實的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給學生提供一個公平、公正的教學環(huán)境,并在教育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不要讓學生自己給自己貼上標簽。這就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首先不要給孩子貼標簽,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在面對課堂教學中的各個教學內(nèi)容過程中,不因無法融入而自我否定,反而通過加強和老師的交流改善課堂參與能力,這樣才能促進每一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力,讓學生都能夠在保有自己的個性的同時順利地走進社會,并得到社會的認可。
參考文獻:
[1]劉亞麗.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之探究[J].學周刊,2014(04):84.
[2]林華智.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見[J].教師,2015(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