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
【摘要】語文教學不僅要傳授給學生語文知識,更要鍛煉、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溝通式教學的核心就是使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處于一種積極的互動狀態(tài),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關鍵詞】高職語文 課堂 教學 溝通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H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7-0059-01
1.現(xiàn)階段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應體現(xiàn)溝通式教學的原則
長期以來,人們對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但從深層次來說,都忽略了這樣幾個事實:一是高職生在接受語文教學時就已經(jīng)存在著一個現(xiàn)有知識結構,也就是說高職階段語文教學已突破了話語教學階段,學生已進漢語語法、篇章和欣賞的應用階段,這種高職漢語教學模式深深地影響到現(xiàn)階段語文教學模式;二是高職生大多數(shù)是語文欣賞式教學,從語言教學規(guī)律來看實際上還處于話語教學階段,因此在語言學習中利用形體語言來交流和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這一點,日前尚不夠重視。
真正的溝通必須建立在雙向互動的基礎上,使教與學兩個主體之間產(chǎn)生共鳴,而這一溝通應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狀態(tài)和教學效果。我想這就是溝通式教學方法的全部意義所在,也是現(xiàn)階段提倡的素質(zhì)教育對我們的要求——把語言作為一種溝通、交際的方式和手段。
2.語言學習的特點要求教師應用溝通式教學法教學
語言學習不僅是掌握語法知識的問題,還應包括語法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語篇能力等。我們知道語言的學習并不是單純的機械式記憶學習。字與字之間存在著特定的語意關系,詞與詞之間、句與句之間也存在著特定的語意關系,最重要的一點是,任何語言都是一種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語言,脫離文化背景的語言教學是呆板的、化石式的教學。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以語言內(nèi)容為基礎。在這里“語言內(nèi)容”是廣義上的,它的內(nèi)涵極其豐富,教師應使用相關的、自然的、生動活潑的語言,使學習者在特定情景下學習知識的同時不知不覺地學會語言的運用。
同時,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也只有在交際中才能得以實現(xiàn)。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是,先學會說話而不是認字,盡管我們運用時也許會不符合語法。但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常常把基礎知識放在第一位,而忽視了學生對語言運用的培養(yǎng)。社會語言學家系統(tǒng)功能語法代表者韓禮德認為:語言是一種社會行為,其功能是交際。語言的學習只能通過學生的交際活動才能完成。20世紀70年代關于中介語理論和學習者個體的研究,更讓人們認識到學生才是語文學習中起最終決定作用的因素,教師只是促進者。所以針對語言交際的特點,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設適宜的交際情景,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作為教師不僅要具備豐厚的語言知識,還要有一定的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掌握與學生交流溝通和社會交際的能力,要了解學生個體特征,讓學生喜歡老師,更喜歡老師的語文課。
3.語文課堂教學中溝通式原則的體現(xiàn)
溝通式教學原則應該貫穿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設計中,包括課前、課中和課后。
第一,課前階段:這實際上是教師知識信息的整理階段,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備課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們常常會忽略考慮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溝通式教學原則要求我們不僅要注重對教材的理解,而且更要注重與學生的溝通。
第二,課中階段:也就是知識信息的傳遞階段,我們通常所說的“上課階段”。這是溝通式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最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每堂課可以設計一個“話題”,圍繞“話題”展開本堂課的教學。利用輕松的話題與學生進行交流,如學生生日、新年問候、交通常識、家庭介紹等等,營造一種快樂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能輕松進入語文語境。在授課中,教師作為課堂的控制者、組織者、啟發(fā)者,應始終保持與學生良好的溝通。
第三,課后階段:即信息反饋階段,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布置作用、考核階段。從教學溝通角度來看,信息反饋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通過這種反饋,我們可以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以及學生的興趣等。除了通常的書面作業(yè)外,可以是課堂“話題”的延伸,也可以是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如詩歌朗頌、短劇表演、古詩詞欣賞、文學作品賞析等。此外教師也應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找時間與學生溝通。
總之,語文教學應體現(xiàn)溝通式教學觀:要以學習者為中心,積極創(chuàng)設情景,利用聯(lián)想、圖像等方法,幫助學習者學習;讓學習者“從做中學”,以活動為上課的主要形式;重視學習者的意趣,隨時注意雙方的溝通,寓教于樂。使師生和課堂始終處于知識交流和情感交融之中。
參考文獻:
[1]張娜,李靜.高職高專學生語文詞匯學習策略研究[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