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敏
摘要: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感性實踐活動基礎上理性與非理性相統(tǒng)一的社會存在物,這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人學基礎。然而,在以往唯理性主導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視了人的非理性因素所具有的積極的和消極的雙重作用,因而使其面臨一定的現(xiàn)實困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應該通過欲求教育、情感教育和挫折教育,實現(xiàn)對人的非理性因素的積極揚棄,實現(xiàn)對欲望的科學引導,對情感的培育激發(fā)以及對意志的鍛煉鑄造,進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理性;非理性;揚棄;人學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5.014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8)05-0067-05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理性與非理性相統(tǒng)一的社會存在物,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價值邏輯得以形成和實現(xiàn)的人學基礎。然而,在以往唯理性主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過多地重視人性的理性一面,忽視了作為人性的基本要素非理性的存在,進而忽視了非理性因素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聯(lián)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面臨一定的現(xiàn)實困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以馬克思主義人學的“理性與非理性的辯證統(tǒng)一”為哲學基礎,實現(xiàn)對非理性的積極揚棄,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基礎:理性與非理性的辯證統(tǒng)一
無論是把人視作“理性動物”,抑或視作“非理性存在”,都無法把握人的現(xiàn)實本質與完整內涵。思想政治教育歸根結底是要解決人的問題,而在傳統(tǒng)的唯理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僅僅重視人性的理性一面,忽視甚至排斥人性中非理性因素的存在,僅僅注重理性知識的傳授和理性認同的建構,缺乏對善與美的引導和追求,忽視對人的心靈育化與情感關懷,進而忽視了整體性人格的培育。思想政治教育以培育既符合社會價值需要,又有自由個性的完整人格為其目標,因而必須以馬克思主義人學為基礎,遵從人的理性與非理性相統(tǒng)一的本質規(guī)定。西方人本主義批判馬克思主義忽視了人的非理性因素,因而是“人學的空場”。然而,馬克思主義不僅從存在論高度科學揭示了人是理性與非理性相統(tǒng)一的社會存在物,而且明確指出了非理性因素在人的感性實踐活動中、在認識的形成與發(fā)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從存在論上看,人是以實踐為基礎的理性與非理性相統(tǒng)一的社會存在物。馬克思主義以現(xiàn)實的人為邏輯出發(fā)點,“我們的出發(fā)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1]歷史的首要前提是有生命的個人存在,人既是生產(chǎn)實踐活動的結果,又是社會歷史的前提。一方面,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盀榱松?,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chǎn)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chǎn)物質生活本身”。[2]生產(chǎn)勞動使人自身作為一種自然力與自然物質相對立,人的生產(chǎn)勞動與自然條件相聯(lián)系,自然條件就是人自身的自然和人周圍的自然。這就充分肯定了人的非理性需要在人的生成和歷史發(fā)展中的基礎性地位,真正的社會關系并不是由反思產(chǎn)生的,而是由于有了個人需要才出現(xiàn)的。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在承認人是自然存在物的同時,從邏輯在先角度揭示了人的本質在其現(xiàn)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現(xiàn)實的個人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只有在社會關系中的人才是“作為人的人”,才是名副其實的社會存在物。人的本質,“不是它的胡子、它的血液,它的抽象的肉體本性,而是它的社會特質”。[3]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個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但是意識不是“有生命的個人”的意識,而是現(xiàn)實的有生命的個人的“他們的意識”,也就是說,個人意識始終是社會產(chǎn)物?!叭藗兊挠^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4]
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會存在物,而物質生產(chǎn)實踐活動構成了二者相統(tǒng)一的基礎。“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5]“不是從觀念出發(fā)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fā)來解釋各種觀念形態(tài)?!盵6]因此,無論是對理性還是非理性,只有從物質生產(chǎn)實踐這個原點出發(fā)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F(xiàn)實的人是進行物質生產(chǎn)實踐的人,因此,人的生產(chǎn)實踐活動構成了理性與非理性辯證統(tǒng)一的基礎。實踐活動不僅是人的一種理性活動,而且還有非理性因素包含于其中。馬克思指出:“人作為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這些力量作為天賦和才能、作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盵7]但是,人的社會存在使其與動物區(qū)分開來。人的欲望等自然屬性,只有對社會的人說來才是存在的?!爸挥性谏鐣校说淖匀坏拇嬖趯λf來才是合乎人性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對他來說才成為人?!盵8]也就是說,人的非理性因素只有與理性聯(lián)系起來,才具有現(xiàn)實意義。固然,吃、喝、住、穿等非理性需要是人體的機能,但是,如果使這些機能脫離人的實踐活動,脫離一定的社會關系,并使其成為最終的和唯一的目的,那么,它們也就僅僅是動物的機能。人的非理性需要一旦被抽象化和絕對化,那么人就降低為動物。只有當人的非理性需要與人的實踐活動聯(lián)系起來,經(jīng)過社會的提升,它才是真正的“人的機能”。西方非理性人本主義重視人的價值和尊嚴,推崇人的非理性,但他們所說的人是脫離了具體社會關系和歷史條件孤立的個人,是受本能欲望、意志支配的人,因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人。人是實踐基礎上理性和非理性辯證統(tǒng)一的社會存在物,這種辯證統(tǒng)一既是現(xiàn)實的又是歷史的,人的非理性需要以及滿足非理性需要的理性能力和實踐方式,都是由社會歷史條件決定的。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財產(chǎn)形式上,在社會生存條件上,聳立著由各種不同的,表現(xiàn)獨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觀構成的整個上層建筑。整個階級在其物質條件和相應的社會關系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和構成這一切。通過傳統(tǒng)和教育承受了這些情感和觀點的個人,會以為這些情感和觀點就是他的行為的真實動機和出發(fā)點?!盵9]由此可見,非理性不僅是人性自身的重要問題,也是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問題。
馬克思主義不僅從存在論角度揭示了人是理性與非理性相統(tǒng)一的社會存在物,而且充分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在實踐和認識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馬克思主義既反對“粗暴地排斥一般的正常的欲望”以加強“對思維的控制”,又鮮明反對那種“病態(tài)的欲望”和“最下流的意念”,反對將人的本質力量的實現(xiàn)“看作自己放縱的欲望,古怪的癖好和離奇的念頭的實現(xiàn)”。在其視域中,非理性因素既是理性的基礎和來源,又依賴于理性才能得以實現(xiàn)??傮w來講,人雖然是有意識的理性存在物,但是理性絕非是人的全部,人是社會關系中的知情意相統(tǒng)一的現(xiàn)實個體。非理性因素與人相伴相隨,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非理性特征。非理性因素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一面,它不僅以其特有的認識能力去參與實踐活動,而且影響甚至支配著理性因素作用的發(fā)揮,它在實踐活動中的地位就取決于它對實踐主體的理性因素的作用程度。即是說,人的行為不僅受理性因素的支配,而且也深受非理性因素的影響。同時,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還是構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因素,是人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內容。正如恩格斯所說:“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是具有意識的、經(jīng)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10]
人類精神的內在本質包含著理性和非理性的雙重規(guī)定,一個社會要想實現(xiàn)健康發(fā)展,必須注重人的理性與非理性的有機結合。然而,傳統(tǒng)觀念認為,社會是一個理性設計的社會,理性設計的目標借助人的理性可以變?yōu)楝F(xiàn)實,可以實現(xiàn)個人的社會化和道德化。在這種唯理性思想指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無法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人性的危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提升人的思想覺悟,改造人的認識能力,培養(yǎng)理想人格,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社會實踐活動,必須堅持人的理性與非理性相統(tǒng)一的本質規(guī)定,關注非理性因素在人們精神構成中的重要地位,關注人的非理性訴求的實現(xiàn)和滿足。只有這樣,才能積極揚棄非理性因素,使思想政治教育切實取得實效。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實困境:非理性因素的雙重作用
作為社會存在物,個人必須認同、維護并遵守社會的理性價值原則和制度規(guī)范。同時,作為知情意相統(tǒng)一的現(xiàn)實個體,個人相對的非理性因素與社會絕對的理性價值原則之間不可避免地會產(chǎn)生沖突。,“從這層意義上講,思想政治教育實際上就是解決社會集體理性同個體非理性之間矛盾的過程?!盵11]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不自覺地被置于技術霸權和技術理性的控制之中,在唯理性主導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片面地把灌輸理性知識和構建理性認同作為教育的主要內容和最終目的,人的理性被不斷地夸大和過度強調,社會理性不斷地擠壓人的非理性,忽視了對社會個體的需要、意志和情感的引導,進而忽視了對善與美的追求,使得信仰教育退變?yōu)橹R教育,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面臨著十分嚴重的現(xiàn)實困境。
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個多角度、多層次的復雜過程,這個過程既是理性主導的過程,同時每個環(huán)節(jié)又都滲透著非理性因素。從人性論層面上看,人的非理性指的是人的欲望、情感、意志等因素,是人的精神結構不可缺乏的部分,是對理性的一種補充,是人作為生命存在的基本表現(xiàn)。非理性因素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滲透到主體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人類社會實踐中發(fā)揮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行為方式,“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12]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實困境根源于對非理性因素的排斥和拒絕,既看不到非理性因素的積極作用,也忽視了非理性的消極影響。
因此,切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首先要重視非理性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積極作用:一是合理欲望有利于引導價值認同。欲望是社會個體基于主體需要對外在事物的渴求與索取心理,是主體進行價值判斷的內在根據(jù),在主體的價值選擇中起導向作用。合理欲望是主體進行實踐活動的積極動力和價值源泉,實踐活動本身就是依靠人的合理欲望來推動的,衡量實踐合理性的標準即是建立在客觀規(guī)律基礎上的人的合理欲望。思想政治教育是實現(xiàn)個體欲望與社會需要相互和諧的重要形式,是社會價值原則與個人欲望發(fā)生交鋒的重要場地,其首要任務就是了解和激發(fā)人的合理欲望。個人的欲望越合理,則更容易認同、接受社會的理性價值原則。個人合理欲望的不斷生長過程,同時也是一系列價值目標逐步確定的過程,隨著合理欲望層次的提高,價值目標越來越高級,個人越來越自覺,從而有利于推動社會價值的認同、社會規(guī)范的踐行以及個體德行的完善。二是積極情感有利于堅定理想信念。情感是構成人類生活的主要元素之一,滲透于人類的實踐活動中,是個人對客觀世界的一種心理感受與態(tài)度體驗。情感作為一種主觀態(tài)度,總是帶有特定的指向性和目的性,一方面影響著主體對客體的認知和理解,另一方面牽引著主體朝著自己認同的方向前進。積極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激勵和調節(jié)作用,能夠激活主體的內在狀態(tài),提高人的主觀能動性和自覺性。積極情感是主體選擇正確方向的內在尺度,一個人能否自覺地接受社會價值規(guī)范,形成堅定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同個人的情感有著密切關系。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通過合理地激發(fā)、催化人們的政治情感,熏陶與培養(yǎng)其愛國熱情,可以有效激發(fā)人們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使其樹立堅定的政治立場和理想信念,“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盵13]三是堅強意志有利于提升道德自律。意志是人類特有的心理現(xiàn)象,是人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的達到某種目的而產(chǎn)生的心理狀態(tài),是人的思維過程見之于行動的心理過程,是人的非理性因素中比較接近理性因素的內容。意志作為最高層次的非理性因素,能夠對個體道德行為起到審核、監(jiān)督、激勵或抑制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務之一旨在養(yǎng)成社會個體的道德內省和道德自律,個體能否實現(xiàn)從知到行的轉化,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意志的調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將社會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個體內在自律品質并外化為個體具體的道德行為的過程,只有不斷提升受教育者的意志力,才能使其能夠不斷克服外界誘惑,不被欲望支配,不受情感煽動,進而不斷提升道德自律,形成完整人格。
非理性因素是一把雙刃劍,在充分重視非理性因素積極作用的同時,還需正確審視非理性因素的消極影響。一是欲望膨脹導致價值判斷功利。物質欲望的合理增長有利于促進精神欲望的提升,但若物質欲望過度發(fā)展或畸形增長則會導致欲望膨脹,出現(xiàn)物欲橫流的狀況,導致人們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功利化。欲望膨脹會導致人們形成利己性、功利性的價值目標,尤其伴隨市場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及其誘發(fā)的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及享樂主義思潮的蔓延,欲望膨脹愈發(fā)嚴重,直接影響著人們能否樹立正確的集體主義價值觀、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標,進而影響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實踐。這不僅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挑戰(zhàn),還會造成人們價值判斷模糊、功利。如果個人被欲望所操控,人的身心處于不平衡狀態(tài),處于實然追求與應然追求矛盾對立中,則會使人在無窮盡的欲望中消耗自己的精神和生命。欲望膨脹還會帶來人們對自然的蔑視,對大自然盲目的開發(fā)利用,破壞大自然生態(tài)平衡,難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價值觀。二是情感冷漠導致理想信念缺失。情感冷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易產(chǎn)生政治認同混亂,進而導致理想信念的缺失。情感冷漠導致難以調動社會個體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進而對人的認知活動產(chǎn)生一種惰性或抑制作用。情感冷漠在實踐中衍生和表現(xiàn)為道德情感冷漠、生命情感冷漠、政治情感冷漠、自我概念模糊。道德情感冷漠導致道德失范和道德工具化,生命情感冷漠表現(xiàn)為個體行為的攻擊性、欺騙性,自我概念模糊主要體現(xiàn)為是自我意識喪失和逃避現(xiàn)實,政治情感冷漠則是公民對政治生活的冷淡心理態(tài)度和行為表現(xiàn),表現(xiàn)為公民對政治活動的冷漠和對政治問題的漠視以及對政治參與的疏遠與逃避,這勢必會帶來的理想信念的缺失。三是意志薄弱導致道德行為失范。意志薄弱是人性的弱點,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發(fā)揮作用的巨大障礙。意志薄弱主要表現(xiàn)為主體意志力缺乏自覺性、原則性和抑制性,無法形成深入的、持久的認知過程和實踐活動,造成知而不行、知行脫節(jié)、進而導致道德行為失范。意志薄弱者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往往表現(xiàn)為猶豫不決、意見搖擺,甚至出現(xiàn)行動遲緩、自我懷疑、知難而退,不能適度調節(jié)自己的思想,不能有效約束自己的行為,道德底線意識差。更有甚者,不能有效抑制自己的過度欲望,容易被狹隘利益所裹挾,出現(xiàn)違法犯罪等行為。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要求:對非理性因素的積極揚棄
由上述可知,非理性因素與理性因素的發(fā)展同等重要,同樣是實現(xiàn)人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內在要素和基本形式,影響著人們的價值判斷、政治認同和道德選擇。因此,人的非理性因素與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內在的必然聯(lián)系,對非理性因素的積極揚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要求,必須通過欲求教育、情感教育與挫折教育激發(fā)人的非理性因素的積極作用,抑制非理性因素的消極影響,進而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塑造完整人格,實現(xiàn)人自由全面發(fā)展。
首先,通過欲求教育實現(xiàn)對人的欲望的科學引導。人是擁有著不同形式、多種層次的十分豐富的欲望和需求的群體。同時,人的欲望和需求是不斷生成與達成的過程,欲望和需求的生成與達成受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因素制約,反之也會成為影響社會變化發(fā)展的主要力量。人的欲望與需求的確立實際上是對某種利益的追求和向往,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人的欲望和需求被不斷激發(fā),欲望和需求如果沒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引導,往往停留在單純本能和無意識的水平上,表現(xiàn)為一種盲目的和不可遏制的力量?!叭说男袨閯訖C可以區(qū)分為兩種,一種是從感性的需要出發(fā),把追求利益作為動機;另一種是從理性的良心法則出發(fā),把追求‘善作為行為動機”。[14]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就是通過評判和規(guī)范利益獲得方式,幫助人們正確認知自己的欲望需求,使其以“善”的動機約束利益動機,使個體需要同社會價值規(guī)范相協(xié)調。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jīng)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人們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需求日益增長。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關心人的物質生存欲求,同時還要引導人的精神欲求。現(xiàn)實生活中人的物質生存欲求和精神欲求時有發(fā)生傾斜,因此,需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欲求教育進行平衡和引導,提倡人們追求合理欲望。人的欲求具有差異性和層次性,思想政治教育要發(fā)揮其針對性教育優(yōu)勢,堅持個性化教育原則,使欲求教育做到對癥下藥,有的放矢。要借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實現(xiàn)對人的欲望的科學引導,使人們正確認識自身的物質生存欲求,規(guī)范滿足欲求的行為,提倡合理行為,約束不良行為,在符合社會價值規(guī)范的前提下達成自己的欲求。在此基礎上激勵人們從追求物質欲求向精神欲求過渡,不斷和提升人們的精神欲求,實現(xiàn)對社會理性價值的認同以及對個體道德素質的培育,進而實現(xiàn)“起于生命、達于精神”的境界。
其次,通過情感教育加強對人的情感的培育激發(fā)?!扒楦惺侨嗽谏鐣顚腕w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態(tài)度或體驗,這表現(xiàn)為一種對待人或事物的價值傾向和價值活動。”[15]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關注人的情感世界的發(fā)展和完善,以人的情感的和諧發(fā)展為重要目標。積極的情感一旦形成并成為定勢,就有利于有效克服人和人之間的情感冷漠和情感疏離,有利于消除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情感對抗,進而有利于發(fā)揮情感在構建理性價值認同中的橋梁作用。對人的情感的培育激發(f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內容,更是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目標之一。情感教育實質上是對教育本身忽視人的情感需要的一種補救。情感教育不僅有利于修正思想政治教育重理性知識傳授而輕情感體驗內化的唯理性傾向,而且有利于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化以及灌輸式的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培養(yǎng)人的教育實踐活動,要增強對人們的情感關注,重視人們的情感體驗,通過情感共鳴不斷加強對個體情感的合理引導,避免情感的世俗化和商品化,尤其注重對人們的道德情操的積極培育,激發(fā)人們的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榮譽感和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以及對大自然責任感,引導人們在政治立場、價值判斷上愛憎分明,憎恨假惡丑,追求真善美,不斷提升個體對理性行為的判斷和選擇能力。
再次,通過挫折教育強化對人的意志的鍛煉鑄造。恩格斯指出“就單個人來說,他的行動的一切動力,都一定要通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變?yōu)樗囊庵镜膭訖C,才能使他行動起來”。[16]意志是個人行動的動力源泉和保障機制,在知行轉化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激勵和克制作用,能夠幫助人們成功克服現(xiàn)實困難和障礙。個體對社會價值原則的理性認識只有在意志力作用下,才能真正轉化為個體的實踐行為。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強化對人的意志的鍛煉鑄造尤為必要,以培養(yǎng)個體意志能力為主的挫折教育勢在必行。挫折教育不僅是傳授相關的挫折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借助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生的困難和障礙,幫助人們去感知各種困難情境,促使人們去體驗受挫而又奮起的心理過程,進而強化對人的意志品質的鍛造。通過挫折教育,可以促使人們經(jīng)歷生活困境的磨練,體驗一定程度的受挫感,進而體驗生命存在的價值,推動人們?yōu)檫_到預定目標而努力行動。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具有實效性的教育實踐活動,必須通過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實踐活動保證個體的意志系統(tǒng)長期處于刺激和鍛煉狀態(tài),確保個體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健康良性發(fā)展。同時,通過困境磨練等主觀體驗,實現(xiàn)人們對社會價值準則的正確理解和把握,形成對自身的正確認識,培育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質。只有不斷強化人的意志品質,才能使人們真正實現(xiàn)由知到行的轉化,才能形成個體動機和個體行為的長期性和穩(wěn)定性,才能塑造健全人格,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才能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2][5][6][7][8][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531,544,544,211.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
[4][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51,498.
[10][1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2,306.
[11]沈大光.論人的非理性因素與思想政治教育[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37.
[13]列寧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
[14]吳宏政,吳星儒.“人的自然性與實體性相統(tǒng)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觀[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5):19.
[15]郭景萍.情感社會學[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8:54.
[責任編輯:龐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