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堂發(fā)
司法克制主義或司法被動性是我國隱私權法近些年來無法有效遏止網絡空間隱私侵害問題尤為顯著的重要因素。
從“價值能動主義”層面看,重構隱私權有關法律的司法主動性,就是強調司法在社會認可的價值譜系中,就隱私人格利益的不同屬性作價值差序排列,將某些泛指的隱私事項及個人信息保護從既有的嚴格無差別保護理念中排除,選擇性地保護那些可以稱之為“隱私”的隱私。
自然人的人格權益中,生命與人身安全權利的位階最高,其利益亦超越其他的人身權益如言論自由、隱私利益,沒有一種其他人身權益可以不證自明地、具有正當性地替代生命與人身安全利益。
與生命與人身安全利益密切相關,公共安全與交通、衛(wèi)生等部門作為監(jiān)控圖像信息、公民個人敏感信息的管理主體,基于履行職務行為的合理需要,經過一定的授權程序,應當允許對其掌握的涉私信息與事項予以公開,但同時也必須強化與之相應的個人秘密事項非法公開或疏于管理的責任追懲。
隱私人格利益的保護如果以損害社會秩序所必備的基本道德底線為代價,以對抗法律價值為條件,這種隱私權法本身就不具存在的合法性。諸如作為約定義務的婚姻,離婚在多數(shù)情況下屬于家庭私事,只要不存在明顯的違法性,媒體不應當予以擴散。然而以“離婚”形式不當謀取政府某些政策漏洞的福利,非法或不當?shù)美碾x婚行為,亦應讓位于約定義務的誠信價值。
另外,婚姻狀況是否應該歸為隱私,如果作為約定事項被提出,應當作為非隱私處理。如《婚姻法》所規(guī)定的“婚姻登記”,不僅表明結婚的男女關系被法律認可,也是一種面向社會的宣告與昭示,表明兩人已是夫妻關系。
目前涉及約定義務的價值優(yōu)先問題,更多地體現(xiàn)為公共場所或公共平臺曝光“老賴”信息是否侵犯被執(zhí)行人的隱私。法警入戶或入室執(zhí)行的新聞直播過程中難以避免地涉及家居陳設、私人財產、住戶地址、個人生活方式與習慣等涉私事項,但這種隱私的公開所致的人格利益損失是當事人“得其應得”的結果,對于約定義務的失信人有關隱私事項的限制,是基于被執(zhí)行人侵害了他人合法利益。
對于約定義務的嚴重失信行為,僅有正常的法院強制執(zhí)行是遠不夠的,必需借助輿論譴責。傳統(tǒng)的熟人社會所具有的強烈道德壓力在流動性極強的現(xiàn)代社會已經基本失去約束力。
對“忠誠”問題的討論往往面臨兩種或以上的價值選擇問題,即討論個體行為忠誠時,意味著該個體在兩個以上效忠對象之間作出效忠于其中一方的價值選擇。本質上,角色期待作為社會普遍心理預期,它服從于眾意或公意,具有不證自明屬性。
網絡擴散隱私涉及忠誠義務的價值爭議主要是婚姻、情感忠誠義務問題。雖然忠誠義務包含了婚姻、情感忠誠在內更多內涵,但行為主體對其它忠誠義務的違背一般不涉及狹義隱私問題,如職業(yè)忠誠、組織忠誠等。
據有關調查,50.16%的離婚是由于第三者插足,對方出軌是產生離婚想法的首要因素。如2017年9月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發(fā)布的 《涉家事糾紛專業(yè)化審判白皮書》顯示,家庭暴力、婚外情成為離婚的重要原因,45%的案件中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主張對方存在家庭暴力或者婚外情、婚外同居等情形。其中,女方主張男方存在婚外情或者家庭暴力的分別占到了70%、85%以上。
因此,酌情議定此類價值位序需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區(qū)分文字信息與圖片、視頻信息,前者在直接呈現(xiàn)過錯方或第三人羞恥感方面相對隱蔽一些,法律或司法應當有必要的允許公開,除非文字信息有過多的細節(jié)描述。
二是過錯方的過錯情節(jié)是否超出一般人可以容忍程度,偏重情感與精神層面的“情”與現(xiàn)場見證的“性”、過錯方欺凌霸道的毫無羞恥感的“性”與偶爾發(fā)生的具有高度隱蔽意識的“性”,對家庭與社會的危害性具有明顯不同的性質,不應當一概而論。婚姻本身就包含了適度包容的性質。
三是無過錯方婚姻情感意愿與社會一般人的要求是否合拍的程度,懷疑對方有婚外情的純粹主觀性推斷、對另一方內心情感專一的“高潔度”要求,可能與社會一般人的標準存在差距,法律或司法不宜支持該類婚外情的傾訴。
隱私保護的緣起在于“個人獨處”的自由意志實現(xiàn),這是隱私權的基本訴求,也是在時代生活環(huán)境與條件不斷變化的情況下理性看待隱私權的前提。
“獨處”是自然人保有倫理人格與社會尊嚴的核心意涵,隱私權法與司法實踐不宜對隱私權作純粹字面的解釋,尤其面對信息收集與擴散、利用與開發(fā)日益智能化的社會生存方式,對于隱私權或隱私的解讀應當“返本”。
“獨處”是一種私人生活方式,它是一個具有內容情節(jié)的動態(tài)過程或軌跡,具有私人生活的 “故事”。在這個無數(shù)軌跡所呈現(xiàn)的信息中,有些個人信息僅僅是一種識別性信息,它很少或基本不涉及私人倫理話題,當然,它具有指向、識別身份功能,不能脫離某個特定主體而存在。
在類似情況中,如果個人信息具有“指向特定人”功效,又有倫理人格尊嚴的“羞恥”“內心安寧”,個人信息應當作為隱私事項的有機構成部分加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