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云
摘要: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課堂教學中引起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是學好數學的關鍵。同時,給學生一些思考和互動的空間,促進他們在數學課堂上成長的更快。
關鍵詞:興趣;互動;活潑
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喜歡數學,學好數學,最重要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是一味的強調數學的重要性。因為,學生最反感的就是空洞的說教。這也是導致學生厭學情緒的根本原因。要想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我們就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藝術化的加工處理。
數學教學中概念課和復習課是最讓教師頭疼的兩種課型。教材中對數學概念的闡述方式有兩種:一是開門見山直接給出概念的定義,不加任何解釋和說明;二是由簡單的例子引出概念。一般在概念的講解時,找一個別出心裁、生動活潑、貼近生活、故事性較強的例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用實實在在的例子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改變數學給人抽象、枯燥的印象。
現以中學八年級“數據的代表”這一章的幾個概念為例。對“平均數”、“眾數”、“中位數”這三個概念的理解和區(qū)分,學生比較容易混淆。單純的靠死記硬背來正確區(qū)分它是有點困難而且記不牢固。這上述三個概念的理解,我們可以先讓學生一起來看一個生活中的事例。如,張經理有一個小工廠,有6個管理人員、5個領工、10個工人和1名學徒?,F需要增加1名學徒,小王前來應征。張經理說:我們廠的報酬不錯,平均工資是每周300元。小王工作幾天后,找到張經理理論,你欺騙了我,我已經問過其他工作人員,工人的工資每周沒有一個超過200元的,平均工資怎么可能是一周300元呢。張經理說:“小王,平均工資是300元,不信,你看這張工資表。
問題1、張經理說每周平均工資300元是否欺騙了小張?
問題2、平均工資300元能否反映工人的平均收入?若不能,你認為應該用什么工資反映比較合適?
看完事例后,讓學生自學課本內容,然后用自己的語言闡述“眾數”與“中位數”的概念。在上述數據中200叫做這組數據的“眾數”,它與其他幾個數據相比有何不同,學生通過認真思考,一般都可以總結出“眾數”的定義。教師可作如下補充:“眾”即多,也就是某一個數據在一組數據中所表現出來的“個數上”最多的,而“中位數”則是指位置居于中間,即某個數據按照某種順序排列在一組數據中的“位置”。這種形象化的表述無損定義的嚴格性,這樣引出“眾數”和“中位數”的概念不正是對建構主義理論的自覺運用嗎?
另外,在學習平行四邊形中,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的定義,學生也比較容易混淆。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活動的平行四邊形的運動觀點,讓學生觀察體會,從中總結得出他們的定義。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也能提升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
對于一些空間想象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或實物演示,可能效果更好。例如:在講三視圖引入時,讓學生呤誦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在如詩般的意境中引入“從不同的方向看”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在畫三視圖時,可以利用教室里現有的粉筆盒等教具,搭建各種模型讓學生觀察畫出圖形。這樣既可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提高教學效果。
因此,在日常概念的引入,我們必須經過精桃細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實際問題,目的就是要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應用意識。作為數學教師,我們常常面對學生這樣的提問:學習數學究竟有什么用處,學生的疑問,我們可以理解,因為大部分學生將來既不可能成為數學家,也不會以數學作為終身的職業(yè),這就要求我們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用更多的實例,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實際意義,使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吳鍔 - 《中學數學月刊》J《讓數學課更加生動活潑——橢圓定義引入的教學設計》 2004
[2]胡娜 - 《新智慧》J《完善課堂教學提升教學效益 ——動態(tài)課堂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2017
[3]潘玉江 - 《語數外學習(初中版上旬)》J《讓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活潑》2014
[4]王才云 - 《數學學習與研究》J《讓高中數學課堂因“體驗”而精彩》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