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聽神經瘤中面神經的分布規(guī)律研究

2018-12-19 03:14:28宋海民曾海蘭肖道雄楊瑞金蔣秋華
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8年35期
關鍵詞:聽神經肌電圖面神經

宋海民,曾海蘭,肖道雄,楊瑞金,蔣秋華*

聽神經瘤是橋小腦角區(qū)最常見的顱內腫瘤之一,隨著顯微外科及內鏡技術的發(fā)展,腫瘤全切除率明顯提高且病死率已降至1%以下[1]。但面神經功能保留率仍低下且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因此面神經及聽力等功能保留逐漸成為治療的首要目標。既往關于面神經分布的研究僅通過術中錄像[2],屬于術后分析總結,術中腫瘤切除過程中面神經可能移位,術后錄像分析存在誤差可能。本研究術前采用磁共振彌散張量纖維束成像技術(DTI)初步確定面神經與腫瘤的相對位置,術中通過神經電生理監(jiān)測及尋找到面神經進行驗證判斷,最終確定面神經與腫瘤的位置關系,明確其分布規(guī)律,為指導面神經解剖及功能保留提供依據(jù)。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標準:首次患聽神經瘤,且無手術及放療史。排除標準:二次手術、神經纖維瘤?、蛐?、術后病理為非神經鞘瘤。選取2014年1月—2017年7月南昌大學附屬贛州醫(yī)院收治的聽神經瘤患者45例,其中男16例,女29例;年齡26~68歲,平均年齡(47.9±9.5)歲;病程1個月~22年;均存在聽力下降,其中聽力喪失8例、術前輕微面癱〔House-Brackmann(H-B)面神經功能分級[3]為Ⅱ級〕10例、頭痛頭暈20例、共濟失調22例;磁共振顯示腫瘤大小不等,直徑2.1~5.5 cm,平均直徑2.7 cm。研究對象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本研究經南昌大學附屬贛州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影像學檢查 術前行顱腦磁共振平掃及增強掃描,確定腫瘤大小、血供及與周圍的結構情況。采用DTI進行面神經成像檢查。采用西門子3.0 T磁共振機采集信號,參數(shù)為重復時間(repetition time,TR)=6 500 ms,恢復時間(echo time,TE)=95 ms,矩陣=128×128,成像時可見范圍(field of view,F(xiàn)OV)=230 mm×230 mm,層距=1 mm,層厚=1.5 mm,層間距=0,層數(shù)=90,部分各向異性分數(shù)(fractional anisotropy,F(xiàn)A)=0.1,將薄層掃描圖像信息進行3D重建,并將DTI信號疊加于3D模型中,然后進行面神經追蹤。按照SAMPATH等[4]研究將面神經位置定義為位于腫瘤的前、后、上、下。因面神經大部分位于腫瘤腹側,被劃分為腫瘤的上部1/3、中部1/3、下部1/3,上極指靠近三叉神經,下極指靠近后組顱神經(見圖1)。

1.3 手術方法 以丙泊酚靜脈麻醉為主,患者麻醉誘導完成后,常規(guī)乙狀竇后入路,暴露乙狀竇后緣。以乙狀竇為中心弧形切開硬腦膜后,先釋放延髓小腦池內腦脊液。然后進入橋小腦角區(qū),暴露腫瘤后,刺激器以0.1 mA的電刺激作用于腫瘤背側,排除背側面神經以免誤傷,常規(guī)對腫瘤進行瘤內減壓,并采用磨鉆磨除內聽道后壁,術中密切觀察動態(tài)肌電圖,直至口、眼輪匝肌出現(xiàn)肌電活動。尋找面神經通過兩種方式:(1)從內聽道內尋找并暴露,(2)從腦干端尋找。當無法辨別組織是否為面神經時,需采用電刺激進行確認,采用美國Nicolet Endeavor CR 16通道監(jiān)護儀,記錄口、頦、眼等相應部位肌肉的電位活動,通過自由肌電及刺激產生的肌電圖判斷面神經的位置,刺激由小到大,為0.1~0.5 mA,依據(jù)面肌肌電圖勾畫出面神經纖維的走行方向,與術前DTI進行比較。腫瘤切除在蛛網(wǎng)膜界面內進行。

1.4 術后評估 (1)術后第1天復查顱腦磁共振平掃及增強,了解腫瘤的切除程度。(2)面神經功能評定:術前、術后2周內采用H-B面神經功能分級對患者進行面神經功能評定,Ⅰ級為功能正常,Ⅱ級為輕度功能障礙,Ⅲ級為中度功能障礙,Ⅳ級為重度功能障礙,Ⅴ級為嚴重功能障礙,Ⅵ級為完全麻。

2 結果

2.1 面神經的分布規(guī)律 42例聽神經瘤患者的面神經可通過DTI顯示,術中通過神經電生理監(jiān)測及解剖標識確定面神經位置與DTI相吻合者39例(92.9%),其面神經均位于腫瘤腹側,其中,17例(43.6%)位于腫瘤中部1/3,9例(23.1%)位于腫瘤下部1/3,8例(20.5%)位于腫瘤上部1/3,3例(7.7%)位于腫瘤下極,2例(5.1%)位于腫瘤上極。

2.2 術后面神經解剖及功能情況 45例聽神經瘤患者中,41例(91.1%)面神經解剖保留,2例(4.4%)術中未能發(fā)現(xiàn)面神經,2例(4.4%)術中面神經位置與術前DTI顯示面神經位置不相符導致操作過程中神經損傷。術后2周內H-B面級神經功能分級為Ⅰ~Ⅱ級25例(55.6%),Ⅲ~Ⅳ級15例(33.3%),Ⅴ~Ⅵ級5例(11.1%)。

2.3 術后及腫瘤切除情況 術后復查顱腦磁共振平掃及增強結果顯示,42例(93.3%)腫瘤全切除,1例(2.2%)內聽道部分腫瘤殘余,2例(4.4%)腦干面及與面神經粘連少量殘留。2例(4.4%)因小腦腫脹術后去除骨瓣;1例(2.2%)術后術區(qū)出血死亡;1例(2.2%)腦干部分梗死致一側肢體偏癱,康復治療3個月后可自主生活。

圖1 面神經與腫瘤的位置關系Figure1 The posi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cial nerve and acoustic neuroma

3 討論

目前,大部分聽神經瘤采用手術治療,腫瘤全切除率高,術后病死率低,但術后面神經功能保留不理想。2010年CHARPIOT等[5]報道123例聽神經瘤中,Ⅰ~Ⅲ級面神經功能保留率為68.5%,Ⅳ~Ⅵ級保留率為31.5%,Ⅰ~Ⅱ為功能良好,文獻中功能良好率低,除與術者的經驗及手術巧相關外,面神經與腫瘤的位置關系難以確定亦為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了解面神經與腫瘤的相對關系,對術中保護面神經具有重要作用。因面神經于腦干端及內聽道處位置相對固定,僅腦池段神經因腫瘤推擠等存在巨大的位置改變。既往研究通過術中觀察面神經的位置,總結分析面神經與腫瘤的關系及面神經的分布規(guī)律[2],屬于術后研究,因腫瘤切除過程中對腫瘤的牽拉、分離等操作可導致面神經的移位,導致其與腫瘤的關系可能發(fā)生改變,故此時得出的面神經分布規(guī)律可能與術前不一致。本研究通過術前DTI確定面神經的位置,然后術中對其進行驗證,從而得出面神經與腫瘤的相對關系,即面神經的分布規(guī)律,誤差更小,準確率更高。

DTI是新近發(fā)展起來的一項磁共振成像技術,可以無創(chuàng)地顯示活體神經傳導束。國外學者報道了對大型聽神經瘤患者進行基于DTI的纖維束追蹤技術面神經重建,初步對該技術的可行性和臨床應用價值進行了探討[6]。而國內馬峻等[7]研究顯示DTI對Ⅱ~Ⅲ級、Ⅴ~Ⅷ級顱神經的暴露良好,即使是腫瘤擠壓導致神經破裂的病理狀態(tài),同樣成像良好。李歡等[8]研究DTI追蹤面神經,準確率高,結合導航、神經電生理監(jiān)測等可提高面神經的功能保留率。劉宏毅等[9]對大型聽神經瘤(>3.5 cm)進行術前DTI,對面神經的顯示率約為78.3%。于福超等[10]對38例聽神經瘤患者進行研究,其中面神經DTI與腫瘤關系成像清晰者32例,其神經與腫瘤關系基本與GERGANOV等[11]報道一致。上述文獻[9-11]的術前面神經定位與術中吻合率為90%左右,因此,在DTI顯示面神經方面,準確率及術前定位是可行的。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前DTI與術中吻合率為92.9%,同時結合術中錄像可以確定面神經與腫瘤的相對關系,減少術中對腫瘤的操作引起面神經移位的誤差。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位于腫瘤上部1/3的面神經明顯少于下部1/3[11]。本研究結果顯示,43.6%的面神經位于腫瘤腹側中部1/3,位于腫瘤腹側上部1/3及下部1/3的分別為20.5%、23.1%,少量面神經位于腫瘤上、下極,靠近上極的三叉神經及巖靜脈、后組顱神經等位置處,同時未見面神經位于腫瘤背側。

目前術中對面神經位置的確定主要依靠神經電生理監(jiān)測技術。常用的監(jiān)測包括誘發(fā)神經肌電圖(triggered EMG)及動態(tài)連續(xù)監(jiān)測神經肌電活動(spontaneous EMG),在牽拉或擠壓面神經時可誘發(fā)出小的間斷的自發(fā)性面肌電圖,監(jiān)護儀發(fā)出警報,提醒術者。一般于腫瘤內減壓充分后,正向或逆向或二者相結合尋找面神經,減少面神經損傷。在操作時牽拉腫瘤或可疑神經的時間不應太長,應間歇性放松,以利于保護面神經功能。術中監(jiān)測重點應為切除內聽道內或近腦干端腫瘤時。當面神經與腫瘤包膜在顯微鏡下難以分辨時,面神經刺激肌電圖監(jiān)測是尋找和確認面神經的唯一手段。腫瘤切除完畢,刺激肌電圖還可以證實面神經結構和功能完整與否,同時結合術前DTI確定的面神經位置與腫瘤的關系,更加準確地進行主動電刺激驗證及判斷面神經的位置,更好地保護面神經的功能。

其次需掌握橋小腦角區(qū)的顯微解剖知識,尤其是面神經與周圍蛛網(wǎng)膜結構的解剖關系。大多數(shù)文獻報道面神經位于腫瘤的前方腹側[9-11]。研究表明大部分聽神經瘤位于內聽道內的蛛網(wǎng)膜下腔[12],隨著腫瘤的生長向內側推擠覆蓋于腫瘤表面的蛛網(wǎng)膜與腦橋小腦角池內的蛛網(wǎng)膜形成兩層膜性結構,內為腦橋小腦角池的重要血管和神經結構,但腫瘤組織與腦干之間存在蛛網(wǎng)膜結構[13],是腫瘤能夠全切除且不損傷腦干、神經的解剖基礎,VELLUTINI等[14]通過腦池外入路切除聽神經瘤,術中面神經等解剖結構仍被蛛網(wǎng)膜隔開,神經未暴露,1年后H-B分級為Ⅰ~Ⅱ級的面神經功能保留率達93%。因此,熟練掌握面神經的顯微解剖及與周圍蛛網(wǎng)膜的關系,尤其是面神經與聽神經瘤的病理解剖關系,對于術中面神經的解剖與功能保留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DTI實現(xiàn)面神經的影像學成像,術中神經電生理監(jiān)測驗證其位置,最終確定面神經與腫瘤的相對關系及其分布規(guī)律,有助于術中對靠近面神經區(qū)域謹慎的操作,同時在相關區(qū)域加強主動的電刺激驗證及判斷面神經的位置,提高面神經的解剖及功能保留。

作者貢獻:宋海民進行文章的構思與設計,研究的實施與可行性分析,數(shù)據(jù)整理,統(tǒng)計學處理,撰寫與修訂論文;宋海民、曾海蘭、肖道雄進行數(shù)據(jù)收集;宋海民、楊瑞金進行結果的分析與解釋;宋海民、蔣秋華負責文章的質量控制及審校,對文章整體負責,監(jiān)督管理。

本文無利益沖突。

猜你喜歡
聽神經肌電圖面神經
浮針治療面神經麻痹的研究進展
頭體針聯(lián)合口腔頰黏膜放血療法治療聽神經鞘瘤術后面神經麻痹驗案
肌電圖在司法鑒定中的應用(續(xù))
肌電圖在司法鑒定中的應用(續(xù))
蒙西醫(yī)結合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療效觀察
大型聽神經瘤顯微外科手術后并發(fā)癥的護理
聽神經瘤患者的遠紅外熱像特征分析
面神經麻痹80例的護理干預體會
肌電圖在司法鑒定中的應用(續(xù))
肌電圖在司法鑒定中的應用(續(xù))
赫章县| 临湘市| 蒲城县| 台东县| 昌都县| 沁阳市| 上犹县| 双城市| 韶关市| 高阳县| 江门市| 吉木乃县| 扶沟县| 舟曲县| 大洼县| 吉水县| 洪湖市| 濉溪县| 福清市| 绍兴县| 吉安市| 卢湾区| 北票市| 刚察县| 虹口区| 城步| 奉节县| 普宁市| 安吉县| 阿图什市| 东方市| 五常市| 亚东县| 双鸭山市| 神木县| 五大连池市| 探索| 高唐县| 灵台县| 武山县| 永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