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凱議
摘 要: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是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也是詩歌現(xiàn)代派運動領袖。艾略特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堅持“非個人化”理論的理論,包括詩人藝術情感的非個人化、個人與傳統(tǒng)的關系和“客觀對應物”三個方面。世界范圍內對于艾略特《J.阿爾弗雷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荒原》、《四首四重奏》等名作有詳細的研究,卻往往忽略了艾略特早期其他詩作的價值?!恫ㄊ款D晚報》是收錄在《普魯弗洛克及其他觀察到的事物》詩集中的一首短詩,艾略特借助《波士頓晚報》的意象,表達出他早年時對現(xiàn)代工業(yè)化城市敏銳的觀察與批判。
關鍵詞:現(xiàn)代主義;T.S.艾略特;《波士頓晚報》;大眾傳媒;現(xiàn)代性批判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7--02
一、引言
英國作家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是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他的處女作《J.阿爾弗雷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甫一問世,就引起了詩壇巨大的震動。盡管艾略特最杰出的作品是他的《普魯弗洛克的情歌》、《空心人》、《圣灰星期三》、長詩《荒原》、組詩《四首四重奏》,但艾略特早期的其他詩作也有研究的價值與重要性。
《普魯弗洛克及其他觀察到的事物》是艾略特發(fā)表的第一本詩集,詩集的內容涵蓋了工業(yè)城市里的方方面面,大部分詩作都不受格律限制。艾略特曾否認《荒原》表達了一代人的幻滅感,甚至否認它是社會批評:“對我而言,他僅僅是個人的、完全無足輕重的對生活的不滿的;它通篇只是有節(jié)奏的牢騷。”在早期作品包括《波士頓晚報》中,不難發(fā)現(xiàn)艾略特對現(xiàn)代社會發(fā)的牢騷:用生活中最常見、簡單的意象,三言兩語便道出了精神世界的荒蕪。
二、客觀對應物:艾略特的非個人化詩學理念
在對《波士頓晚報》做深入的文本分析前,需要理解為什么艾略特會選取這樣一個普通、無關緊要的意象作為全詩的主題,這與艾略特早期的創(chuàng)作理念是分不開的。
盡管艾略特在中后期作品中更多地運用傳統(tǒng)典故和宗教形而上的思辨來刻畫自己的觀念,在他的早期作品當中,艾略特對于現(xiàn)代文明的觀察和批判是通過對工業(yè)城市中最普遍的事物和人物觀察進行的。在闡述自己非個人化的詩學理念時,艾略特提出了“客觀對應物”的概念——“用藝術形式來表現(xiàn)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尋找一個‘客觀對應物,換句話說,是用一組實物,一個場景,一連串的事件,來表現(xiàn)特定的情感。要做到最終形式必然是感覺經驗的外部事實一旦出現(xiàn),便能立刻喚起那種情感”。同一首詩對于不同的讀者,應該具有不同的意義,而這種意義或許有不同于詩人所希望詩歌所表達的意義。艾略特之所以強調客觀對應物,是因為他相信客觀事物本身具有世人所無法言說的、無法窺視的豐富性和深度。
艾略特曾在他的批評文集《批評批評家》中表示自己從波德萊爾的詩作中汲取了靈感,第一次知道詩可以那樣寫,使用自己的語言寫作的詩人從未這樣做過。波德萊爾描寫了當代大都市里各種破敗的景象,骯臟的現(xiàn)實與變化無常的幻景可以合二為一,如實道來與異想天開可以并列?!皬牟ǖ氯R爾那里,就像從拉福格那里,我認識到我有的那種材料,一個少年在美國工業(yè)城市所具有的經驗也能成為詩歌的材料;新詩的源頭可以在以往被認為不可能的、荒蕪的、絕無詩意可言的事物里找到;我實際上認識到詩人的任務就是從未曾開發(fā)的、缺乏詩意的資源里創(chuàng)作詩歌,詩人的職業(yè)要求他把缺乏詩意的東西變成詩。一位偉大的詩人只需在很少的幾行詩里向年輕的詩人傳授他必須傳授的一切?!?/p>
《波士頓晚報》就是這樣一首詩,選取了《波士頓晚報》作為艾略特對現(xiàn)代文明態(tài)度的一種客觀對應物。盡管詩歌理念與艾略特截然相反,但對于城市主題的探索和身邊瑣碎事物的觀察,依然可以在美國意象派詩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和他的后繼者弗蘭克·奧哈拉、肯尼斯·科克等紐約派詩人中看到,早期的艾略特作品往往帶有著這樣的風格。
三、《波士頓晚報》:現(xiàn)代文明荒原的象征
從形式上講,《波士頓晚報》不是一首韻律工整的傳統(tǒng)詩歌,是一首典型的無韻詩。《波士頓晚報》構成了全詩的主要意象。摒棄了浪漫主義文學直抒胸臆的傳統(tǒng),艾略特開始了他的非個人化詩學實踐。在《J.阿爾弗雷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中,艾略特塑造了一個哈姆雷特式的中年糟老頭,在《波士頓晚報》中,艾略特則選取了一個傍晚時分給表弟送報紙的場景。艾略特早期詩歌中書寫的城市人幾乎都是“小人物”,是西德尼·維伯口中那些“現(xiàn)代的工業(yè)制度,卻一代又一代地摧殘著那些在這個制度下的受害者的人們的心靈”的普通人。他們沒有任何理想,不遵循任何道德原則。他們充滿焦慮、內心寂寞、精神虛脫、道德墮落,組成了現(xiàn)代世界里文明的荒原。在艾略特早期的詩歌中,很多角色從身體到心靈都是有缺陷的。無聊、空虛和墮落是他們最顯著的共性?!恫ㄊ款D晚報》里的哈里特表弟和“我”,可以說是眾多“普魯弗洛克”中的一人。
這首詩中的所有意象可以分為人物和事物兩大部分。人物包括《波士頓晚報》的讀者們、其余的人、哈利特表弟、一些人、羅什富考(拉羅什富科,17世紀法國古典作家,代表作品有《道德箴言錄》)、“我”和“他”;食物包括風、暮色、街、樓梯、門鈴、《波士頓晚報》。
在詩歌當中,《波士頓晚報》作為標題與主要的意象,有獨特的象征意義?!霸谝恍┤松砩蠁拘焉畹挠?,/給其余的人帶來了《波士頓晚報》”,這一句詩句是一處明顯的對比,把《波士頓晚報》和“生活的欲望”看作對立的兩面,。給一批人帶來生活欲望的同時,另一批人開始看《波士頓晚報》。《波士頓晚報》作為茶余飯后百無聊賴的讀物,象征著傳統(tǒng)文明的崩潰和精神世界的荒漠。在現(xiàn)代城市里生活的這些人,一些人是有著生活的欲望的清醒的人,其余的人就指的是那些有著無聊、空虛、焦慮的精神生活的人,哈利特表弟只是茫茫人海中普遍的一個?!啊恫ㄊ款D晚報》的讀者們/像一片 成熟了的玉米在風中搖晃。”這句詩很容易讓人想起艾略特的另一首名作《空心人》,晚報的讀者們像成熟了的玉米,成熟的玉米沉甸甸地在風中搖頭晃腦的形象就好似那些空心人、稻草人,頭腦里塞滿了稻草,那些空虛的、迷惘的現(xiàn)代人在大街上沒有思想地隨風搖擺,人的聲音“完全沒有意義,像風吹在干草上”。
“暮色”喚醒了一些人生活的欲望,但也給另一些人帶來了空虛與荒蕪?!澳荷痹谠娭兄复裁??這個意向可以有多角度的解讀。一方面,“當暮色在街頭暗暗加快步子”,暮色可以是快節(jié)奏、機械化、無聊而繁瑣 的現(xiàn)代生活,樓梯、門鈴以及《波士頓晚報》就是它具體的組成部分。他們讓詩人感到疲倦,詩人和其他人一樣,在詩中只是一個普通人,沒有特征,是被淹沒在茫茫人海中甚至是被忽略的人。
另一方面,“暮色”也象征著傳統(tǒng)世界的離去和現(xiàn)代化工業(yè)文明的到來?!跋褚蝗?轉身向羅什富考點頭告別——/如果這條街是時間,他在街的盡頭”時間的主題在艾略特和現(xiàn)代派詩人的詩作中屢次出現(xiàn),卻永遠也沒辦法給出一個最終的答案。在這首詩當中,艾略特把街道比作了時間,但是時間是沒有盡頭的,一如城市里的街道寬廣卻會有終點。艾略特用看起來沒辦法相比的兩個意象,矛盾地刻畫出詩人內心對時間流逝的苦惱和現(xiàn)代城市的抱怨。
四、大眾傳媒:艾略特的現(xiàn)代性批判
借著《波士頓晚報》的意象,艾略特用生活細節(jié)揭示了現(xiàn)代文明里城市居民的精神狀態(tài),剖析了他們的靈魂世界。二十世紀初的西方社會,工業(yè)文明帶來的陣痛已經開始顯現(xiàn)。對于城市居民來說,精神空虛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批評家 E.威爾遜曾艾略特的詩歌時說,“人們在巨大的城市的地下室奔波于無聊的辦公室,過去的光亮再也無法照亮,如此昏暗的現(xiàn)實。”人們忙忙碌碌卻心靈干枯,追求文雅與完美已經過時,《波士頓晚報》這類大量生產的零碎化讀物取代了西方流傳兩千多年的古典傳統(tǒng),人們迷失在金錢、機械帶來的工業(yè)化便利之中。
在以工業(yè)化和城市化代表的文明社會里,艾略特巧妙地選取《波士頓晚報》來批判現(xiàn)代性?!恫ㄊ款D晚報》作為報紙,是由工業(yè)生產所大量制造(mass-production)出來的大眾傳媒(mass-media)。在本首詩作中,《波士頓晚報》成了工業(yè)文明下人們荒蕪的精神世界的代表。整日無所事事,只能靠閱讀《波士頓晚報》這樣毫無意義與價值的空洞讀物來打發(fā)時光。報紙與新聞,在工業(yè)化的背景下,成為了 現(xiàn)代性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美國新聞學家邁克爾·舒德森曾用具體的歷史場景,來體現(xiàn)作為一種現(xiàn)代文化形式的報紙與傳統(tǒng)文化之間發(fā)生的緊張關系。這種緊張關系的表征是傳統(tǒng)精神象征《圣經》,曾多次與報紙放置于同一個場景里陳述。例如,在19世紀30年代的歐洲,恩格斯就曾捕捉到這樣的生活場景:新雅典人“忙于看報紙”,見面時彼此的寒暄就是問“有新聞么?沒有新聞么?”相反,“《圣經》卻擱在家里,積滿灰塵,無人翻閱”。大約同時期的美國,美國作家愛默生也描述過相同的場景,丈夫為了避免妻子燒掉《圣經》,選擇廢舊報紙遞給妻子,然而妻子變得神情緊張,希望在舊報紙被放到火爐前時先讀一讀。
盡管都是印刷媒介,書籍與報紙作用于人的方式卻不盡相同。在法國社會學家塔爾德的觀念里,書籍的源頭是抒情的和宗教的情感,與之相反,報紙的源頭是世俗的、日常的東西。因此,當看到報紙的泛濫時,認為自己“政治上是?;庶h,宗教上是英國天主教徒,文學上是古典主義者”的艾略特難免會拿起筆,通過對城市生活里最平常的一個畫面的描寫,批判以大眾傳媒為代表的精神荒蕪的現(xiàn)代世界。
五、結語
艾略特在著名論文《玄學派詩人》里,認為當代詩人的作品肯定是費解的,現(xiàn)代文化體系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必然會對詩人的敏感性產生作用。這也是為什么人們最初并不能理解艾略特早期詩歌創(chuàng)作的意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現(xiàn)代文明的弊端日益嚴重,人們才開始理解詩作背后真正的內涵與價值。
《波士頓晚報》象征著古典傳統(tǒng)的離去與現(xiàn)代文明的到來,直到今天,艾略特的語言依然振聾發(fā)聵。然而,在21世紀,報紙作為工業(yè)文明的代表也即將被時間所掩埋,取而代之的是信息大爆炸時代琳瑯滿目的碎片化訊息:頭條、推送、微博等流行的快餐式軟件。現(xiàn)代性的危機在于人們會被這些吸引,思想漸漸麻木,沉迷于虛無的物質快感之中,忘卻了構建起人類文明最根本的精神基礎。在現(xiàn)代主義作家們看來,現(xiàn)代文明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如何解決現(xiàn)代性帶來的危機?人們往往會把它交付給時間,一切都在時間中,而時間又在哪呢?無從得知,因此文學家們依然在孜孜不倦地探索著。
參考文獻:
[1]艾略特,T.S. 2012. 荒原:艾略特文集·詩歌[M].陸建德主編. 湯永寬,裘小龍等譯.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2]艾略特,T.S. 2012. 批評批評家:艾略特文集·論文[M].陸建德主編. 李賦寧等譯.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3]艾略特,T.S. 2012. 傳統(tǒng)與個人才能:艾略特文集·論文[M].陸建德主編. 李賦寧等譯.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4]董洪川,董典.城市書寫與現(xiàn)代性批判:論艾略特的早期詩歌[J].外語研究,2017年第2期,總第1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