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超 李潔 楊姍姍 信振江 馮瑤 杜忠仁 張芳
[摘要] 目的 探討分析評價措施在人才培養(yǎng)項目中的管理效果。 方法 設計問卷調(diào)查表,調(diào)查全部20名培養(yǎng)對象,邀請5名管理人員進行層次分析。 結果 疾控中心學員占總學員數(shù)量的3/4,近2/3數(shù)量的學員在學歷、職稱、工作年限上接近一致;60%的疾控中心學員認為崗位輪轉(zhuǎn)時間安排合理,而只有20%的其他機構學員認為合理;20%的疾控中心學員認為崗位聯(lián)系實際不合理,60%的其他機構學員認為一般;90%以上認為項目結題的準備情況比較合理,其他機構學員均不認為項目結題的準備情況合理,二者總體概率分布不同;管理人員對兩個指標層進行層次分析并按重要性依次降序排列,其中Ⅰ級指標是集中授課、公衛(wèi)課題、崗位輪轉(zhuǎn)、項目結題;Ⅱ級指標是循證醫(yī)學的課程設置、崗位輪轉(zhuǎn)的時間安排、崗位輪轉(zhuǎn)的聯(lián)系實際、課題要求的完成時限、項目結題的準備情況。結論 項目管理針對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所做的調(diào)查分析是必要的,不但能夠發(fā)現(xiàn)項目管理中的問題,而且能夠為改進項目管理措施提供重要的依據(jù),進而為探索適時項目管理模式還將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 人才項目;管理調(diào)查;層次分析;改進措施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8)24-0143-04
Research on management evaluation of FETP backbone talent project in Fengtai district
GUO Yongchao LI Jie YANG Shanshan XIN Zhenjiang FENG Yao DU Zhongren ZHANG Fang
Beijing Fengtai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 10007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of evaluation measures in personnel training projects. Methods Questionnaires were designed to survey all 20 trainees, and 5 managers were invited to conduct hierarchical analysis. Results The CDC trainees accounted for 3/4 of the total number of trainees. Nearly 2/3 of the trainees were nearly identical in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professional titles, and working years.60% of the CDC trainees considered that the rotation time of jobs was reasonable. But only 20% of other institutions participants considered it reasonable. 20% of the CDC trainees thought that the connection of job with reality was unreasonable. 60% of other institutional participants considered it normal. More than 90% considered that the preparation of the project was reasonable, and other institutions participants did not consider the preparation of the conclusion was reasonable. And the overall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the two was different. The management personnel carried out hierarchical analysis of the two indicator layers and sorted them in descending order of importance. Among them, the level Ⅰ indicators were focused on intensive teaching, public health issues, job rotation, and projects conclusion. Level Ⅱ indicators were evidence-based medicine curriculum settings, time arrangement of job rotation, contact actuality of job rotation, completion time limit of project requirements, and preparation of project completion. Conclusi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project management is necessary for each link. It not only can find problems in project management, but also can provide important basis for improving project management measures, and will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exploring timely project management models.
[Key words] Talent project; Management survey; Hierarchical analysis; Improvement measures
項目管理是指在項目活動中運用專門的知識、技能、工具和方法,使項目能夠在有限資源限定條件下,實現(xiàn)或超過設定的需求和期望的過程[1],目前多數(shù)研究主要討論項目管理應用的可行性、優(yōu)越性和不足以及對具體項目進行項目后的效果評價。人才項目管理是其中一個分支學科,即以項目管理形式對人才進行教育、培養(yǎng)的管理方法或手段,其主要存在的問題,一是重知識、技能培訓,忽視思想、心理培訓;二是缺乏程序化、系統(tǒng)化、連續(xù)性的制度;三是過程控制不力,效果評價改進滯后[2]。本課題依托豐臺區(qū)區(qū)委組織部批復的重大項目,對FETP骨干人才項目管理進行調(diào)查分析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于2016年7月~2017年12月進行,將該項目招募的全部20名培養(yǎng)對象列為問卷調(diào)查對象;將參與或關注該項目的5名管理人員列為層次分析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問卷調(diào)查 結合項目實際執(zhí)行并參考項目管理文獻,設置項目啟動、集中授課、崗位輪轉(zhuǎn)、外出交流、公衛(wèi)課題、項目驗收等六項指標進行問卷調(diào)查。
1.2.2 層次分析 采用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對項目管理問題的權重系數(shù)進行計算,以確定問題的重要性并進行排序[3]。主要涉及管理人員評分,分值范圍1~9分,分值高低表示該管理問題影響程度的大小,最后取評分人員對各因素的平均評分。見表1。
判斷矩陣中每一數(shù)值的權重,此研究采用算術平均法(求合法):
計算步驟:①A的元素按列歸一化,即求 ;②將歸一化后的各列相加;③將相加后的向量除以n即得權重向量。
計算出權重系數(shù)后,需采用一致性指數(shù)CI檢驗影響因素指標的相對優(yōu)先順序是否符合邏輯。CI=(λ-n)/n-1,其中λ為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n為矩陣的階數(shù)。為了度量不同階數(shù)判斷矩陣是否具有滿意的一致性,需引入判斷矩陣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值,1~10階判斷矩陣的RI值見表2。
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比率CR=CI/RI<0.10時,即認為判斷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否則需要剔除。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EpiData3.01建立數(shù)據(jù)庫,利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本研究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概率分布情況[2]比較采用χ2檢驗及相關分析采用Pearson,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項目培養(yǎng)對象的情況
20名培養(yǎng)對象分別來自疾控中心、衛(wèi)生監(jiān)督所、婦幼保健院、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和二級醫(yī)療機構,其中疾控中心學員15名,占總學員數(shù)量的3/4;其他各機構的學員數(shù)量均未不超過2名;近2/3數(shù)量的學員在學歷、職稱、工作年限上接近一致;2名學歷、職稱、工作年限較低;僅1名學歷、職稱、工作年限相對較高。見圖1。
2.2 項目管理調(diào)查的情況
將調(diào)查問卷中選A選項數(shù)量≤10名且至少有1名選C選項的結果進行分析研究。其中,疾控中心學員與其他機構學員對循證醫(yī)學課程設置的看法總體概率分布相同(χ2=0,P>0.05);疾控中心學員對崗位輪轉(zhuǎn)時間安排與其他機構學員的看法尚不能確定總體概率分布不同(χ2=3.20,P>0.05),60%的疾控中心學員認為崗位輪轉(zhuǎn)時間安排合理,而只有20%的其他機構學員認為合理;關于崗位輪轉(zhuǎn)聯(lián)系實際,疾控中心學員與其他機構學員的看法尚不能確定總體概率分布不同(χ2=1.70,P>0.05),20%的疾控中心學員認為聯(lián)系實際不合理,60%的其他機構學員認為一般;疾控中心學員與其他機構學員在課題要求完成時限的看法尚不能確定總體概率分布不同(χ2=2.40,P>0.05),其他機構學員中認為課題要求完成時限不合理的百分比大于疾控中心學員;關于項目結題準備情況,疾控中心學員與其他機構學員的看法總體概率分布不同(χ2=7.47,P<0.05),超過90%的疾控中心學員認為項目結題準備情況比較合理,其他機構學員均不認為項目結題準備情況是合理的。見表3。
2.3 管理層次分析的情況
將問卷調(diào)查結果向管理人員進行匯報,五位管理人員進行評分,其中Ⅱ級指標五個問題評分中,管理人員4的賦分經(jīng)矩陣計算得一致性指標CR值為0.6734,未通過一致性檢驗(CR<0.1),不具有滿意一致性,故剔除。經(jīng)計算并按重要性依次降序排列,Ⅰ級指標順序是集中授課、公衛(wèi)課題、崗位輪轉(zhuǎn)、項目結題;Ⅱ級指標順序是循證醫(yī)學的課程設置、崗位輪轉(zhuǎn)的時間安排、崗位輪轉(zhuǎn)的聯(lián)系實際、課題要求的完成時限、項目結題的準備情況。見表4、表5。
3討論
3.1 培養(yǎng)對象的情況是管理開展的前提
從該項目人員招募的整體情況看,疾控人員數(shù)量占3/4,其他機構人員占1/4,說明以FETP為培養(yǎng)目標的人才項目相對疾控專業(yè)技術人員是具有傾向性的。同時疾控中心作為區(qū)域公共衛(wèi)生主導單位,其人才儲備的不斷完善勢必對業(yè)務開展起到推動作用,依托該項目業(yè)務一體化發(fā)展勢必會穩(wěn)步向前推進[4];超過2/3的人員具有碩士學歷,4/5的人員工作年限超過5年,九成人員具有中級及以上職稱,曾光等[5]研究得知中國現(xiàn)場流行病學培訓招收的學員條件是工作3~5年的預防醫(yī)學專業(yè)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在職人員,表明該項目招募培養(yǎng)對象條件與國家級人才遴選保持一致或者更高,這有助于項目培養(yǎng)目標的充分實現(xiàn)。
3.2 實施過程的調(diào)查是管理推進的反饋
僅有1/5學員認為循證醫(yī)學的課程設置合理,同時管理人員反饋該課程設置是因授課時間跨度比較合適而確定的統(tǒng)計學課程,提示管理人員應更加注重現(xiàn)場流病工作常用統(tǒng)計知識的學習安排[6],而放棄不符合實際需要的專項統(tǒng)計課程;輪轉(zhuǎn)時間安排只有一半的學員認為是合理的,另其中九成是疾控學員,原因在于疾控學員進入社區(qū)進行輪崗,短時間內(nèi)能夠體驗基層公衛(wèi)整體工作的開展而其他機構學員進入疾控或委機關實習僅能夠體驗各個代表性專業(yè),故相對而言,不同機構崗位輪轉(zhuǎn)的收獲是完全不同的,提示管理人員對崗位輪轉(zhuǎn)的時間安排要針對個體有針對性的專業(yè)安排[7],方可在有限時間內(nèi)達到輪轉(zhuǎn)目的。同時也會對學員在專業(yè)聯(lián)系實際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4的學員認為小課題所要求的完成時限是不合理的,從小課題本身出發(fā),確實很難完成研究目標,但結合項目任務目標,提示管理人員應引導學員關注“事件的應急處置[8]”而非“課題的調(diào)查研究”來達到現(xiàn)場流病應對能力的提高;整個項目結題的準備情況,二者看法大不相同,因分組派發(fā)任務,以疾控學員為主、其他機構學員輔助的形式,在職責要求、溝通順暢等方面打了折扣,建議管理人員應集中全部學員共同收集、整理、撰寫與歸類驗收資料。
3.3 存在問題的分析是管理改進的依據(jù)
Ⅰ級指標中,集中授課被列為首位,與本系統(tǒng)首次引入專業(yè)性非常強的培訓項目密切相關,全部學員幾乎是“零”基礎,故管理人員將現(xiàn)場流病、案例分析、管理技能、統(tǒng)計知識的講授列為項目首要目標是可行的[9];第2位是公衛(wèi)課題,項目宗旨提倡“干中學”[10],即讓全部學員深入現(xiàn)場,在實踐中詮釋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運用,管理人員需進一步做好課題全進程的把控;第3位是崗位輪轉(zhuǎn),現(xiàn)場流病是集技術指導與應急處置于一體的[11],學員所在機構職能分工不同,通過互動交流、增進了解,加強協(xié)作,勢必在今后共同參與的現(xiàn)場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4位是項目結題,作為一個過程的結果,而不是結局,團隊中的每一名學員都應參與其中、共同歸納、查找不足、優(yōu)化改進,為申報該項目的延續(xù)奠定基礎,以便讓更多的專業(yè)人員受益,進而達到人才梯隊化建設的目的[12]。另指標層還涉及了項目啟動和外出交流兩個模塊,基于全部學員未選擇“不合理”選項,管理者將以繼續(xù)支持與完善相關工作為主。
Ⅱ級指標中,循證醫(yī)學的課程設置被列為首位,管理人員在學員反饋中也對課程設置的合理性有了商討,認為變更該專項統(tǒng)計知識培訓是有必要的;第2位是崗位輪轉(zhuǎn)的時間安排,與項目的計劃要求相關聯(lián),在保證整體進度的情況下,管理人員應結合每名學員的工作需求而進行個體調(diào)整[13];第3位是崗位輪轉(zhuǎn)的聯(lián)系實際,對比疾控學員崗位輪轉(zhuǎn),其他機構部分學員的輪轉(zhuǎn)安排是被動的,應取消或降低行政崗位內(nèi)容,增加更有針對性的實踐經(jīng)歷[14];第4位是課題要求的完成時限,需立足于課題研究內(nèi)容,避免調(diào)查、干預或是評價項目替代群發(fā)事件、突發(fā)事件應急處置的調(diào)查研究;第5位是項目結題的準備情況,應做好統(tǒng)籌、規(guī)劃,首要是全員參與,其次是注重總結,最后是成果展示[15]。
4 結論
項目管理是控制項目計劃、整合項目資源、調(diào)整項目配置、保障項目經(jīng)費的一個全進程工作,涉及每一個管理環(huán)節(jié)的調(diào)查分析研究是必要的,不但能夠發(fā)現(xiàn)項目管理中的問題,而且能夠為改進項目管理措施提供重要的依據(jù),進而為探索適時項目管理模式還將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Cen-Ying C,Heap-Yih L,Pin-Chao W. Critical review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pplications in complex project management[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2018,34(2):106.
[2] 陶會強. 常用概率分布之間的關系及應用研究[J]. 懷化學院學報,2011,30(5):75-78.
[3] Lucie Lidinska,Josef Jablonsky. AHP model fo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employees in a Czech management consulting company[J].Central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s Research,2018,26(1):239-258.
[4] 劉婭林,張鳳勤,劉靜娟. 師生一體化教學在臨床實習護生帶教中的應用效果[J]. 解放軍護理雜志,2014,31(15):61-64.
[5] 曾光,施國慶,馬會來. 中國現(xiàn)場流行病學培訓與啟迪[G].中華醫(yī)學會第一屆全國公共衛(wèi)生學術會議暨第四屆中國現(xiàn)場流行病學培訓項目匯編,2009:8-14.
[6] 梁立榮,鐘光珍,蔡軍,等. 在大型綜合醫(yī)院開展臨床流行病與統(tǒng)計學系列講座的實踐與探討[J]. 中國病案,2013,14(11):69-71.
[7] 陳園園,薛苗,鄧安梅. 免疫學檢驗實踐教學探討[J]. 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5,33(18):74-76.
[8] 劉慧慧,張麗杰,施國慶,等. 地方現(xiàn)場流行病學培訓項目實施效果定性調(diào)查[J]. 中國公共衛(wèi)生管理,2014, 30(3):364-366.
[9] Oyemakinde A,Nguku P,Babirye R,et al. Building a public health workforce in Nigeria through experiential training[J]. Pan African Medical Journal,2014,18(1):1.
[10] 曾光. 現(xiàn)場流行病學及中國現(xiàn)場流行病學培訓項目[J].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3,24(4):322-324.
[11] 張順祥. 再論重視現(xiàn)場流行病學[J].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2,(6):6-7.
[12] 陳丹,劉玲玲,盧卉,等.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后備人才隊伍培養(yǎng)模式實踐[J]. 職業(yè)衛(wèi)生與病傷,2016,31(4):258-260.
[13] Pan YC,Huang PW,Lee JC,et al. Relationships among job rotation perception and intention[J]. Hu Li Za Zhi,2012, 59(2):51-60.
[14] 馮玉波,哈維超,孫益林,等. 醫(yī)院青年管理人員輪轉(zhuǎn)培養(yǎng)需求的調(diào)查與分析[J]. 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5(1):67-69.
[15] 林錦炎,孫立梅,何劍峰. 省級現(xiàn)場流行病學培訓項目建設與思考[G]. 中華醫(yī)學會第一屆全國公共衛(wèi)生學術會議暨第四屆中國現(xiàn)場流行病學培訓項目匯編,2009:279-281.
(收稿日期:2018-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