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玥悅,龐峰
(青島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山東青島266033)
事件型紀念空間是利用美學與心理學原理,營造承載紀念主題,并在記憶中凝思完成心理體驗的特殊空間場所。事件型紀念空間區(qū)別于普通的紀念性空間,注重突出紀念的主題,強調(diào)有關紀念性情感的塑造與表達,具有記錄史實、反思歷史的意義,同時也具有緬懷歷史、警醒世人的教育意義。
紀念性空間作為一個城市歷史文化的載體,是城市歷史以及地域文化驅(qū)使下的承載精神理念和情感寄托的產(chǎn)物。通過分析實際案例,我們能夠更加清晰、深刻、直接的學習到事件型紀念館空間序列組織設計。
猶太人紀念館于1992年始建于柏林,在德國已有兩千年歷史的猶太人紀念館同時又作為歐洲最大的猶太人紀念館,展示了納粹統(tǒng)治下遭遇悲慘的德國。
(1)空間組織序列。李伯斯金設計柏林猶太人紀念博物館的設計構思意在將建筑作為一種藝術品展現(xiàn)給大家,建筑的每一個區(qū)域都像是在訴說著猶太人的歷史。
(2)序列組織。設計者李伯斯金將猶太人紀念館設計概括為“兩線之間(Bet ween t he l i nes)”,整個建筑可以看作是兩條幾何線型,其中一條呈“之”字型折線,從整體上看這條“之”字型折線就是整個紀念館的平面輪廓。另一條是被分割為許多片段的直線,斷續(xù)的直線貫穿了整個公共區(qū)域,以墻和其他空間硬性分割開來,人們只能從底層及地下層的開口或上面的天橋進入它的各個片段。
在猶太人紀念館入口的處理上李伯斯金做了細心的考慮。走進柏林博物館就可以看見猶太人紀念館的大門,新建成的柏林猶太人紀念館和原有的柏林博物館,意味著著猶太文化和德國歷史相互交織融合。李伯斯金打破常規(guī)設置了三條相互交叉的軸線:延續(xù)之軸、流放之軸、屠殺之軸,游客可以任選其一。這三條相互交叉的軸線又像是戲劇段落形式“幕”。主參觀線路又被成為延續(xù)之軸(第一幕):參觀者從舊館的入口進入后,沿著舊館門廳的樓梯入口下到地下一層會發(fā)現(xiàn)地面又開始逐漸上升,然后繼續(xù)乘坐一條長長的直梯,就會到達紀念館各層展廳。
圖1
圖2
延續(xù)之軸霍夫曼花園為一條參觀支路(第二幕):霍夫曼花園作為猶太人紀念館通向外界的唯一通道,它寓意著猶太人要想走向自由,背井離鄉(xiāng)是他們唯一的選擇。在園中地面被設計成20度的傾斜角,同時還設有49根傾斜的碑柱,讓人產(chǎn)生不穩(wěn)和失衡的感覺,這正是李伯斯金要展現(xiàn)的猶太人逃亡時流離失所、漂泊不定之感。
另外一條參觀支路屠殺之軸(第三幕):參觀者通過屠殺之軸可以通向“大屠殺塔”的內(nèi)部。這個用混凝土圍城的五邊形塔,封閉、枯燥、冰冷,只有那束光線穿透著他的黑暗。
紀念館中這三條相互交叉的軸線就像是戲劇發(fā)展的起始、高潮、結(jié)尾。從第一幕開始,那長長的通道,空空蕩蕩,參觀者只能感受到冰冷的墻面和昏暗的燈光,越往前走自己的腳步聲和心跳聲就越發(fā)清晰。直到走進霍夫曼花園,這才有了解釋自己疑惑的機會,去放松自己的緊張,這便是整個事件的高潮。第三幕大屠殺之塔則是它的尾聲,留給人余味無窮的咀嚼和思考。
(3)小結(jié)。猶太人紀念館以它獨特的造型受到人們的青睞,在仔細研究分析他的空間組織序列之后發(fā)現(xiàn),整個空間是由線性空間和非理性空間構成,詮釋了建筑的戲劇美。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由齊康院士設計建成于1985年,何鏡堂院士又對紀念館的新館進行了擴建,建成后的新館將老館表達的感情寄托和新館的建筑形體進行了完美的融合,營造了“荒涼悲泣”的氛圍。
(1)空間序列組織。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作為我國最為優(yōu)秀的事件型紀念館之一,它擁有一個完整的起承轉(zhuǎn)合的序列空間,其感情結(jié)構也是采取了起始、發(fā)展、高潮、結(jié)尾的空間序列方式。入園之初,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以“家破人亡”雕塑為首的雕塑廣場,人們開始投入到紀念館所營造的氛圍中區(qū);穿過狹長的雕塑廣場之后依次經(jīng)過開闊的集會廣場、悼念廣場、遺址廣場,觀眾的情緒也環(huán)境的層層遞進而不斷加深,直至來到整個紀念館的高潮部分,以遇難者的姓名墻為引導,依次進入遺骨陳列室及“萬人坑”遺址,觀眾的情緒在歷史的慘狀面前瞬間達到憤怒與悲痛的制高點;最后,經(jīng)過虛實掩映的祭場、燭光星星點點的冥思廳到達開闊的和平廣場,觀眾的視線也由黑暗忽然呈現(xiàn)一片豁然開朗,雕塑“和平女神”也會讓觀眾不禁感慨和平,感恩和平。整個空間組織序列可以概括為雕塑廣場(起始)--集會廣場、悼念廣場、遺址廣場(發(fā)展)--遺骨陳列室、“萬人坑”遺址、祭場、冥思廳(高潮)——和平廣場(結(jié)尾)。
(圖1為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總平面圖)
(圖2為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空間序列分析圖)
(圖2為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祭場中的虛實關系圖)
(2)小結(jié)。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空間組織序列呈折線式,各單元空間串聯(lián)于一條折線上布置,其情節(jié)變化豐富,利用了多種,敘事性效果更強,多空間單元使故事情節(jié)變化更為豐富,觀眾的心理感受隨著也更加強烈。
從柏林猶太人紀念館和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兩個在觀念和形式上的差別可以看出,中西方兩種不同的文化撞擊和文化差異。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設計擺脫了軸線對稱的傳統(tǒng)布局,借鑒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園林的造園手法,建筑以圍合的方式布局;而柏林猶太人紀念館的空間組織則是線性的非理性的,重個性,運用解構與沖突塑造震撼人心的空間體驗。通過案例的對比分析我們得知,在軸線的設計上,無論是柏林猶太人紀念館的三條軸線還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一條軸線,都應該按照小說中的起始、發(fā)展、高潮、來進行,這樣既增加了整個空間的完整性,也使觀眾的心理感受更加強烈。
圖3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也變得更加多元化,事件型紀念館因其情節(jié)變化豐富而受到越來越多的參觀者的青睞。本文選取了柏林猶太人紀念館和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通過比較和分析,得到了一些感悟和體會,任何一個建筑在設計的時候都應該思考是否滿足了該建筑的精神表達,是否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要,這就需要我們新一代的設計師在平時的工作和學習中積累經(jīng)驗,踏踏實實做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