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是一門綜合性的三維空間藝術,在城市自然美、人工美和感覺美中,如果沒有城市雕塑的配置,整個城市的美就會大為遜色。如果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那么雕塑就是音樂的符號之一,也是“城市的眼睛” 。
城市雕塑與城市標志
城市雕塑是一門綜合性的三維藝術,在城市自然美,人工美和感覺美中,如果沒有城市雕塑的配置,整個城市的美就會大為遜色。雕塑是園林、建筑之“魂”,既在園林、建筑之中,又超然其上。大量的園藝小品、雕塑、噴泉等藝術品,可與園林綠化起到相互襯托的作用。只有多種藝術效應相互綜合,才能構成城市整體的美。
如果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那么雕塑就是音樂的符號之一,也是“城市的眼睛”。很多雕塑就是城市的標記——城徽雕塑或是城標雕塑。世界著名雕塑如羅馬的“母狼”、紐約的自由女神、布魯塞爾的撒尿小孩、哥本哈根的美人魚等,與西方國家城市雕塑比較,阿拉伯國家的雕塑更具有民族性和歷史感。阿聯(lián)酋首都阿布扎比的一個海濱公園有一個巨大的傾斜著的青銅咖啡壺,坐落在一個巨大的花崗巖的基石上, 周邊有七只大銅杯。咖啡壺通過電源給以動力后就緩慢地旋轉,將壺中的“咖啡”倒入七只大銅杯中。這七只銅杯代表七各成員國。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城市的雕塑取材于阿拉伯文學名著《一千零一夜》中的“國王聽書”故事,這座雕塑建筑在巴格達市內的底格里斯河之濱的一個街頭公園內,在艾布·努瓦斯大街上。圍繞《一千零一夜》的主題,在艾布·努瓦斯大街的一個十字路口,還有“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的雕塑,在建有38個油簍構成的基座上,雕塑造型逼真。代表著人們的正義和智慧。因為《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在阿拉伯國家有著廣泛的影響,很多阿拉伯國家的城市都有此類雕塑,如阿曼蘇丹首都馬斯喀特在十幾年的時間內,構建了四百多尊大型青銅雕塑,大多數取材于《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表現(xiàn)了一種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現(xiàn)實的自然美和社會美有著種種的局限,當它不可能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時,藝術美就成為必然的產物。園林、建筑、雕塑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藝術美的主要載體。雕塑創(chuàng)新是城市形象建設與開發(fā)的主要內容之一,特別是中國的城市建設,在多年的政治文化屬性的影響下,很多雕塑題材充滿政治內容,目前這種情況已經得到了初步改善。國外雕塑輕松的主題隨處可見,西班牙馬德里火車站內,以旅客旅游經常攜帶的行李箱、大衣、帽子和傘為內容,構建一個小品,似乎是旅客們遺忘的物品,起到了良好的溝通作用。
雕塑在一定意義上成為城市形象的標志有這樣幾種原因:
1、雕塑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雖然有些文化內涵在建造時并沒有代表城市思想傾向,但是隨著時間的變化、作品文化個性和意義凸顯出來,逐漸被人們接受。
2、雕塑本身具有藝術與文化價值,藝術與文化價值內涵深的雕塑,必然成為此城市的重要景觀標志。
3、有些雕塑具有某種特殊意義和明確的紀念意義,如城市的歷史、名人、大事件等。如西安西郊的《絲綢群雕》等。
4、雕塑本身如同一首詩,記述著有意義的事情,而這些事件往往與城市的市民生活有關。如王府井大街的一系列中國民俗雕塑。
5、雕塑的主觀性明確。這類雕塑在建造時就有明確的目的,往往是作為城市或區(qū)域的標志性景觀而雕塑的,如巴黎的《艾菲爾鐵塔》。
6、因作者而成名。
7、某些能反映城市經濟、社會、文化特色的雕塑,如中國宜興的陶瓷雕塑、日內瓦的各式琳瑯滿目的花鐘雕塑、美國一些城市里以汽車為內容的雕塑等,都已成為這些城市人們心目中的文化符號。
城市標志性雕塑是城市政治、文化與歷史的反映,不同時期的雕塑無不打上時代烙印,正因為其時代性感受與心理特征,城市雕塑更具有特殊意義。甚至可以說城市中的每一個城市雕塑都代表著一個時期甚至一種政治的文化意義。中國古代中的城市幾乎沒有雕塑,有的只是衙門門口的石獅,而在20世紀50年代,很多雕塑都是政治運動的符號表述,如毛澤東的雕像,隨處可見,已經留下了深刻的時代烙印。
中國城市雕塑與城市形象建設的文化誤區(qū)
中國在改革開放后有關城市雕塑方面的組織相繼建立,并形成了建造城市雕塑的熱潮。幾乎所有的城市包括中小城市和城鎮(zhèn)都在搞“戶外雕塑”,在城市中心廣場、城市入口、重要路段、居住社區(qū)、新型的房地產開發(fā)小區(qū)和園林及商業(yè)區(qū)等,都有雕塑的影子。但其中卻精品寥寥,失敗的多,成功的少。其中的主要問題有:其一,很多城市雕塑是地方政府的領導者個人意志的體現(xiàn),而不是從城市景觀與城市文化發(fā)展需要出發(fā)來建造城市雕塑的。缺乏專家指導。其二,雕塑主題重復雷同。如很多沿江、沿海城市的雕塑都有船錨;一般都以“飛翔”、“騰飛”、“奔騰”、“發(fā)展”、“飛躍”等為主題。其三,某些雕塑粗制濫造,特別是還有一些不高雅的雕塑出現(xiàn)在城市街頭。
目前,中國城市雕塑出現(xiàn)生活化、民族化、大眾化、寫實化、懷舊化等系列化傾向。在很多城市的廣場、商業(yè)街,以及能夠讓城市人休閑的地帶,往往都會出現(xiàn)系統(tǒng)的“景觀文化叢”,如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和徐家匯、西安的大雁塔北廣場等,出現(xiàn)的雕塑有購物的寫實雕塑、傳統(tǒng)的民俗商業(yè)行為雕塑、表現(xiàn)具體生活的行為雕塑,還有歷史上的商業(yè)文化現(xiàn)象等,主題樸實,很多雕塑人的比例與真人相同,增加了城市居民的接近感和體驗感。
總之,一個人的形象美在“神”,“神”美于一眼一眸之中。雕塑是城市形象的“眼睛”,沒有一雙動人眼眸的城市,其形象當然也是一種缺憾,一種悲哀,只能是空乏于形的伎倆。
參考文獻
[1]張鴻雁.城市形象與城市文化資本論——中外城市形象比較的社會研究. 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2]梁雪. 三城記. 三聯(lián)書店,2004.
[3]埃德蒙.N.培根;黃富廂 朱琪譯. 城市設計. 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3.
[4]張鴻雁.城市建設的“CI”方略. 城市問題,1995.
[5]蓋湘濤.城市景觀美學.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
[6]胡寶林.都市生活的希望——人性都市與永續(xù)都市的未來. 臺灣書店印行,1999.
[7]霍爾.世界大城市. 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2.
[8]植文彥.城市哲學. 世界建筑,1998.
[9]梁梅. 中國當代城市景觀設計的美學分析與批判.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8.
[10]劉耕源. 雕塑.景觀. 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張妤靜 就職于巴黎法語聯(lián)盟西安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