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年紅,袁超燕*
(湖北民族學院附屬民大醫(yī)院婦科,湖北 恩施 445000)
盆腔炎性粘連(Pelvic inflammatory adhesions),是一種炎性病變導致的組織、器官異常粘連情況。患者盆腔內的任何組織和器官出現(xiàn)感染后,都有可能出現(xiàn)水腫、充血等情況,在分泌物增多的情況下,會與其他周邊組織、器官粘接在一起,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組織器官功能,也存在進一步惡化的可能,研究指出梅毒抗體測定對盆腔炎性粘連的預測具有積極價值,我院研究結果如下。
選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22例盆腔疾病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61例,均為女性,患常規(guī)盆腔炎性疾病,年齡28~42歲,平均年齡(32.2±1.7)歲。觀察組患者61例,均為女性,患盆腔炎性粘連,年齡27~43歲,平均年齡(32.5±1.3)歲。1期粘接患者24例,二期粘接患者22例,三期粘接患者15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患者全程知情參與調查,且均通過影像學、臨床病情等進行了病情確診。
患者入院并確診病情后,于術前1d建議患者靜養(yǎng),并在應用抗生素前于清晨患者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靜脈血5 mL。將血樣置于無菌設備中,低溫保存,之后選用離心機對血樣進行離心處理,轉速為2000 r/min,持續(xù)5 min后,提取血樣上層清液,應用電子顯微鏡進行診斷。
以t檢驗計量資料,以x2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SPSS 21.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本次調查主要分析梅毒抗體與盆腔炎性粘連的關系,包括兩組患者之間陽性率的差別;觀察組不同盆腔炎粘接級別與陽性率的差別兩項指標。
觀察組梅毒抗體陽性率高于對照組,且差異顯著(P<0.05),結果如下。
表1 兩組梅毒抗體陽性率的差別[n(%)]
觀察組三期盆腔炎患者梅毒抗體陽性率高于一期、二期患者,二期患者梅毒抗體陽性率高于一期患者,且上述差異顯著(P<0.05),結果如下:
表2 觀察組不同盆腔炎粘接級別與陽性率的差別
盆腔炎性粘連(Pelvic in fl ammatory adhesions)多由炎性病變導致,一般指患者盆腔內組織粘接的情況?;颊吲枨唤M織可能在多種元素的作用下出現(xiàn)感染,包括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等,病灶部位往往出現(xiàn)水腫以及分泌物異常增多情況,如果未能得到有效、及時的治療,病灶區(qū)域會累積周邊器官,導致組織、器官粘連的情況。
梅毒(syphilis)是由蒼白(梅毒)螺旋體引起的慢性、系統(tǒng)性性傳播疾病,由于早期的梅毒癥狀(尤其是潛伏期、1期)并不明顯,早期的盆腔炎性粘連特異性也相對有限,大部分患者在患病早期無法形成準確的疾病認知,也無法得到有效的診斷和治療,導致病情持續(xù)惡化。研究表明,梅毒進入患者機體后,在其活躍期內可通過血清檢查予以有效捕捉,當患者因梅毒導致盆腔炎性粘連時,其血液中的梅毒抗體也往往更為活躍,機體為抵抗梅毒破壞,會通過免疫系統(tǒng)嘗試予以抑制,無論抑制效果如何,均可通過常規(guī)血液檢查發(fā)現(xiàn)抗體變化,且只要梅毒發(fā)展到盆腔炎性粘連期,患者血液內的抗體變化必然呈現(xiàn)為陰性,可通過梅毒抗體測定予以診斷[2]。從結果上看,梅毒抗體測定呈現(xiàn)陽性的患者,均患有盆腔炎性粘連,且盆腔炎性粘連的級別越高,梅毒抗體測定的陽性率也越高。這表明,以梅毒抗體測定結果進行盆腔炎性粘連的診斷,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綜上所述,梅毒抗體測定對盆腔炎性粘連的預測具有一定指導價值,患者梅毒抗體測定結果呈現(xiàn)陽性,罹患盆腔炎性粘連的幾率更大,應給予全面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