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暉 高耀銘
心肌梗死屬于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 其是指患者冠狀動脈閉塞, 血流中斷, 導致部分心肌因嚴重且持久性缺氧及缺血而發(fā)生局部壞死, 臨床表現(xiàn)為劇烈而又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發(fā)熱、白細胞增多、紅細胞沉降率快、進行性心電圖變化及血清心肌酶活力提高, 嚴重時還會出現(xiàn)心力衰竭、休克及心律失常等癥狀[1-3]。心肌梗死屬于臨床最常見的一種危重癥,隨著病情的發(fā)展, 患者易出現(xiàn)冠狀動脈多支病變, 使心肌缺血范圍擴大, 加重心肌重構(gòu), 增加心臟衰竭、心律失常發(fā)生率, 嚴重時還會導致患者死亡, 故當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冠狀動脈多支病變后, 會加重病情, 增加患者痛苦[4]。故盡早發(fā)現(xiàn), 盡早診治, 對提高診治效果具有重要作用。目前, 在臨床診斷時多采用冠狀動脈造檢查, 準確率較高, 但檢測費用較高。隨著醫(yī)療水平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 心電圖檢測操作簡單, 屬于無創(chuàng)檢查, 可對心肌梗死冠狀動脈多支病變有效診斷。本次研究基于以上背景, 隨機選取60例本院2016年12月~2018年1月收治的心肌梗死冠狀動脈多支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評價心電圖檢測對心肌梗死患者冠狀動脈多支病變的診斷意義, 現(xiàn)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60例本院2016年12月~2018年1月收治的心肌梗死冠狀動脈多支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實施心電圖檢查與冠狀動脈造影檢查, 且所有患者經(jīng)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確診[5]。60例研究對象中女29例、男31例, 年齡41~80歲, 平均年齡60.5歲, 其中15例下壁導聯(lián)ST段抬高、45例下壁導聯(lián)ST段降低。本次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員會批準同意。本次研究的患者均符合國際心臟病學會與世界衛(wèi)生組織臨床命名標準制定的心肌梗死診斷標準[6], 且所有參與研究的患者均了解本次研究方案, 并與本院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本身有陳舊性的心肌梗死者;先天性心臟病者;實施過冠狀動脈搭橋手術(shù)者;置入心臟起搏器術(shù)后出現(xiàn)心肌梗死者;出現(xiàn)主動脈夾層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 完善常規(guī)檢查后, 均實施心電圖檢查與冠狀動脈造影檢查。
1.2.1 心電圖檢查 所有患者在實施心電圖檢查時, 均采用同步12導聯(lián)的心電圖儀器。心肌梗死臨床將其分為下壁心肌梗死、前壁心肌梗死。檢測后, 應用心電圖軟件, 進行定標20個小格, 每個小格為2 mV, 每個導聯(lián)測量時應超過3個心動周期, 對ST段平均偏移程度進行檢測, 在J點后0.08 s時, 對ST段水平進行檢測[7]。
1.2.2 冠狀動脈造影檢查 采用數(shù)字血管造影機對所有患者實施冠狀動脈造影檢查, 檢測結(jié)果由兩名以上經(jīng)驗豐富的心血管醫(yī)生進行判定。對冠狀動脈內(nèi)徑進行目測, 如其狹窄程度>50%, 則判斷為狹窄;在與梗死相關(guān)的動脈檢查時, 如其血管管腔內(nèi)見到血管夾層、潰瘍、血栓的殘留物時, 其會累及血管的左前降支單支血管內(nèi)及多支血管, 使其出現(xiàn)病變[8]。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以冠狀動脈造影檢查作為金標準, 分析心電圖檢測診斷符合率, 并對比冠狀動脈多支病變心電圖特征與冠狀動脈單支病變心電圖特征的分布差異。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及動脈病變判定標準:采用Jndkins法, 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患者的左右冠狀動脈, 以標準多體位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梗死血管相關(guān)判定標準:管腔完全閉塞;不完全閉塞, 但有對比劑滯留及新鮮血栓特點[9]。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診斷符合率 60例患者經(jīng)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確診。60例患者經(jīng)心電圖檢查, 發(fā)現(xiàn)心肌梗死冠狀動脈多支病變患者57例, 包括下壁導聯(lián)ST段抬高14例、下壁導聯(lián)ST段降低43例, 診斷符合率為95%(57/60), 心電圖檢查診斷符合率與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3.077,P>0.05)。
2.2 下壁導聯(lián)ST段抬高患者冠狀動脈病變情況與心電圖特征 14例下壁導聯(lián)ST段抬高患者中, 左前降支累及單支血管病變者8例, 左前降支累及多支血管病變者11例。多支血管病變與單支血管病變心電圖特征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χ2=1.028、0.012、0.130、0.130、0.891、0.277、0.353、2.249,P>0.05)。見表 1。
2.3 下壁導聯(lián)ST段降低患者冠狀動脈病變情況與心電圖特征 43例下壁導聯(lián)ST段降低患者中, 左前降支累及單支血管病變者30例, 左前降支累及多支血管病變者15例。多支血管病變與單支血管病變心電圖V4、V5、V6特征比較,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χ2=10.235、12.600、22.050, P<0.05)。見表2。
表1 14例下壁導聯(lián)ST段抬高患者冠狀動脈病變情況與心電圖特征分析(n)
表2 43例下壁導聯(lián)ST段降低患者冠狀動脈病變情況與心電圖特征分析 (n)
心肌梗死屬于臨床最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 臨床將其分為下壁心肌梗死、前壁心肌梗死。臨床研究表明[10], 下壁導聯(lián)ST段改變會同時出現(xiàn)在單支病變中或是多支病變中。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冠狀動脈病變, 可以是多支冠狀動脈病變,也可以是單支冠狀動脈病變。因此, 當心肌梗死患者出現(xiàn)冠狀動脈多支病變時, 對其進行預測, 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有效措施。不同的梗死范圍及血管病變位圍起, 均會出現(xiàn)不同的并發(fā)癥及預后效果。故盡早發(fā)現(xiàn), 盡早診斷, 對降低并發(fā)癥具有積極意義。
目前, 在心肌梗死治療及診斷中, 心電圖檢查被廣泛應用, 但在冠狀動脈多支病變中, 心電圖檢查還不是十分廣泛。
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 心電圖檢查診斷符合率與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3.077, P>0.05)。由此可知, 心電圖檢查應用于心肌梗死患者冠狀動脈多支病變診斷中, 效果顯著。心電圖的前側(cè)壁導聯(lián)ST段壓低與冠狀動脈多支病變具有密切關(guān)系, 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冠狀動脈多支病變進行預測。
綜上所述, 心電圖檢測應用于心肌梗死患者冠狀動脈多支病變診斷中, 通過心電圖特點, 可對冠狀動脈多支病變情況進行預測, 為臨床診治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jù), 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