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明霞 副教授 編輯/春苗 設計/侯宇
科學讓我們認識外在事物,卻沒有觀照自己的內心?!渡倌關i的奇幻漂流》
我們生活于這個世界上,有兩件事情很重要:一是認識我們自身之外的世界,一是認識我們自己的內部世界。
對于第一點,大多數(shù)的父母們都非常關注,我們會買許多早教讀物、各種知識卡片、學習機,我們帶孩子去動物園植物園、去科技館、去博物館,讓他們上學學知識,帶他們去旅游,教他們做家務……做的都是同樣一件事情——認識世界,獲得關于這個世界的知識經(jīng)驗。
有一次,我去朋友家里做客,看到他們家的家具、家電上面,都貼著大大的紙片,寫著關于這個物件的名稱,冰箱上面貼著“冰箱refrigerator”、空調上面貼著“空調air conditioner”、沙發(fā)的靠背上貼著“沙發(fā)couch”,要知道,他們的孩子那個時候才不滿1歲!這令我非常震驚,我們父母們是多么關注孩子對這個外部世界知識的學習??!
與此對應的,我在生活中觀察到一些現(xiàn)象,同樣令我震驚,那就是,我們對于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內部世界,所花的功夫完全無法與之相提并論,可以說是幾近于無。比如下面這個常見的現(xiàn)象:
10個多月大的嬰兒在爬行站立的過程中頭碰到桌子,哇地哭了起來,媽媽(或者外婆等等)這樣勸慰:“寶寶不哭,不哭,乖?!被蛘邥鹧b拍打桌子,說:“打它,就是它不好,把我們寶寶碰哭了?!被蛘哒f:“好了好了,沒什么,一會兒就不痛了。”或者轉移嬰兒的注意力:“嗨,寶寶看,哥哥在笑你了哦?!?/p>
對于小嬰兒來講,這個世界是完全陌生的,要認識它,需要學習,需要人教。同樣陌生的,還有嬰兒自己的內在狀態(tài),他的身體的感覺、他的內心的感受,無一例外都是巨大的、無以名狀的,有的時候甚至是混亂的。
桌子碰頭所產(chǎn)生的感覺對于嬰兒來講,意義非凡,難以承受,但他并不知道,那一瞬間額頭“嗡——”地一下,之后那個火辣辣的、刺激的、痛苦的感覺是什么(我這樣描述的時候,已經(jīng)是用成人的語言,對于小嬰兒來講,并沒有所謂的“火辣辣”和“刺激的痛苦”),他對此一無所知,除非他通過某種途徑獲得這一知識。這個感覺是內在世界的一部分,如果我們父母沒有借此機會一邊輕拍他的背,一邊輕言細語道:“寶寶,哎喲,好痛,好痛,痛,痛。”他就不知道那碰頭后產(chǎn)生的復雜而不舒服的感覺是有名有姓的,那個名字就是——“痛”。
當然,類似于“疼痛”“難過”“舒服”這樣的心理感受和軀體感覺來說,我們家長們即使沒有直接地告訴孩子,在小嬰兒長大成人的過程中,還是會借著各種各樣的機會,去學會它們的名稱,當自己產(chǎn)生這樣的感覺和情緒時,會用這些詞匯去標定這些感知覺。但對于那些復雜的情緒情感呢?情況就不那么樂觀了。
一位“海龜”博士給我講起一件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經(jīng)歷。他說,他與人在電話中發(fā)生了沖突,對方掛了他的電話,放下電話后,他的頭無法下垂,只能抬著脖子,稍微一低頭,就會覺得氣出不來。我問他被人掛電話時心里的感覺是什么,他說:“沒什么感覺?!?/p>
他在軀體層面是有感覺的,只是在大腦皮層,無法把這些內在狀況整合成一個有意義的單元,并且給它一個名稱——“憤怒”。據(jù)我對他的了解,在他的生活中,處處為自己的軀體不適而痛苦,他把在人際關系中所產(chǎn)生的心理層面的不快,統(tǒng)統(tǒng)都轉化成軀體的不適了,當他為軀體的癥狀而痛苦的時候,也就回避掉了內心的各種痛苦感受,那是他無法去感知和言說的。
不過,對于外在世界,他的知識已經(jīng)相當豐富了。相較于他對外在世界的了解,他對于自己內在世界的認識實在是太過于貧乏了。他見到的外在世界雖然是有條有理、清清楚楚的,但內在世界是那樣模糊不清、甚至混亂不堪,他能幸福嗎?
牛牛2歲的時候,我?guī)孙w機回老家,飛機起飛和降落的時候,他顯得很不舒服,哭了起來。來接我們的阿姨問他:“牛牛,坐飛機什么感覺呀?”他停頓了幾秒,沒有說話。那時,我感到這個問題對于一個2歲的孩子來講,太復雜了,因為他的詞匯量并不足夠去命名這樣復雜的內在狀態(tài),而認知能力的發(fā)展也許尚未到可以整合這些內在狀態(tài)的水平。但接著,牛牛回答:“怕?!?/p>
聽到這個“怕”字,我是多么欣慰。
在我從事心理咨詢和治療的經(jīng)歷中,看到我的來訪者們,對于自己的內在世界是那樣陌生,受困于這樣的一種能力上的匱乏,而反復經(jīng)歷自我挫敗的生活,不由得扼腕嘆息。
尼采說過:“離每個人最遠的,就是他自己。對于我們自己,我們不是‘知者’?!薄聦嵅⒎侨绱恕H绻覀冏龈改傅?,自己尚不能為自己的內在情緒情感命名,也許我們也不習慣、或者缺乏能力去幫助嬰幼兒為自己的內在世界命名。在這樣的父母養(yǎng)育下長大的孩子,或許多半會“離自己最遠”“不知道自己”。而如果我們做父母的,意識到“認識自己內部世界”的重要性,那么幫助孩子認識自己,就只是方法和技術層面的問題了。有以下幾點可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