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凜
摘 要: 本文以《說文·竹部》字為研究對象,從功用角度將竹制器具分為:兵器、樂器、記錄古代文化典籍的物質(zhì)載體、車馬器具和日常生活用具,從中窺見先民的物質(zhì)文化生活和思維模式,反映古代先民注重功用的實(shí)用主義精神。
關(guān)鍵詞: 《說文·竹部》 竹 功用
許慎《說文解字》共收錄“竹部”字145個(gè),這些字大多表示用竹子制作的器具。其中的字按器具用途可分為:兵器、樂器、記錄文化典籍的工具、車馬器具和其他日常生活用具。說明竹子的使用涉及中國古代先民日常生活的各個(gè)方面,其在中國古代文化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兵器
早期先民制作武器都是就地取材,選取制作工藝簡單、取材便利的材料。我國自古以來竹資源豐富,江淮以南廣大地區(qū)布滿了各種竹林,竹子自然成了制作兵器的理想材料。《說文·竹部》:“箭,矢也?!盵1]段注:“矢竹者,可以為矢之竹也。”[2]箭本為制矢的竹子,因適合做“箭”而得名。以竹子為原料的弓箭在遠(yuǎn)古時(shí)代就已出現(xiàn),是先民狩獵的工具。在冷兵器時(shí)代弓箭以成本低、射程遠(yuǎn)的優(yōu)勢廣泛應(yīng)用于戰(zhàn)爭之中。古代文獻(xiàn)中就涉及伐竹制箭的內(nèi)容,《后漢書·鄧寇列傳》:“詢移書屬縣,講兵肄射,伐淇園之竹,為矢百余萬,養(yǎng)馬二千匹,收租四百萬解,轉(zhuǎn)以給軍。”[3]
《說文·竹部》中的“箙”和“籣”都是指裝箭的器具。《說文·竹部》記載:“籣,所以盛弩矢,人所負(fù)也。”[1]“箙,弩矢箙也?!盵1]文獻(xiàn)用例如下:《漢書·韓延壽傳》:“令騎士兵車四面營陳,被甲箙居馬上,抱弩負(fù)籣?!盵3]顏師古注:“籣,盛弩矢者也,形如木桶?!盵3]《周禮·夏官·司弓矢》:“中春獻(xiàn)弓弩,中秋獻(xiàn)矢箙?!盵3]鄭玄注:“箙,盛矢器也,以獸皮為之?!盵3]
此外,進(jìn)出關(guān)隘和調(diào)動軍隊(duì)的憑證“符節(jié)”、“符信”都使用竹子制成。可見竹在軍事上的重要地位。
二、樂器
古人用竹制成的樂器主要是管樂器,管樂器又稱吹奏樂器,氣鳴樂器。根據(jù)樂器的不同構(gòu)造分為有簧樂器和無簧樂器。
(一)有簧樂器
①《說文·竹部·管》:“六孔,十二月之音,物開地牙,故謂之管?!盵1]
“管”是古樂器,長一寸,六孔?!稜栄拧め寴贰罚骸按蠊苤^之筊。”郭璞注:“管,長尺,圍寸,并漆之,有底。賈氏以為如篪六孔?!盵4]“管”后常用在詩文中代指音樂,成為竹制樂器的總稱。如白居易《琵琶行》提到“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5],這里管弦代指音樂,“管”是管樂,笙簫之屬?!跋摇笔窍覙?,琴瑟之屬。
②《說文·竹部·笙》:“十三簧,象鳳之身也。從竹,生聲?!盵1]
“笙”是傳統(tǒng)的民族簧管樂器。《爾雅·釋樂》:“大者謂之巢,小者謂之和?!惫弊ⅲ骸傲泄苻酥?,施簧管端,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盵4]南朝宋鮑照有《代白紵舞歌詞》:“秦箏趙瑟挾笙竽”。[3]
(二)無簧樂器
③《說文·竹部·簫》:“參差管樂,象鳳之翼。從竹,肅聲?!盵1]
“簫”是用一組長短不同的竹管按音律編排而成,即排簫,不是單管,而是多管排列,其排列形狀參差不齊像翅膀一樣。《詩·周頌·有瞽》:“既備乃奏,簫管備舉?!编嵭{:“簫,編小管如今賣餳者所吹也?!盵3]
④《說文·竹部·笛》:“七孔筩也。從竹,由聲。羌管三孔?!盵1]
“笛”,指無簧的管樂器。根據(jù)《說文》的解釋,“筩,斷竹也”,說明“笛”中間無簧,而是一個(gè)七孔竹筒?!吨腥A大詞典》提到漢代笛分雅笛五孔,羌笛三孔。皆直吹,后世七孔橫吹可能源于古代的橫吹法。唐李白有《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fēng)滿洛城?!盵5]
三、記錄古代文化典籍的載體
竹不僅是制作書寫工具的原料還是記錄和傳承古代文化典籍的重要載體。《說文》:“筆(筆),從竹,聿聲?!盵1]古時(shí)以竹為筆桿,因此竹與漢字和文化典籍關(guān)系密不可分,它在中華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說文·竹部》:“篆,引書也?!盵1]段注云:“引書者,引筆而著之竹帛也。因之李斯所作曰篆書,而史籀所作曰大篆,既又謂篆書曰小篆。其字本義為引書,如雕刻圭璧曰?!盵2]篆是刻的意思,在沒有毛筆之前,古人記錄文字信息用刀,用刀刻在甲骨或青銅器皿之上,所用刻刀即最初的筆,又稱刀筆?,F(xiàn)在還有“刀筆小吏”的說法。大篆又稱籀書,或稱古籀,篆、籀皆從竹,說明在一段相當(dāng)長的時(shí)間內(nèi),竹是重要的書寫材料。
簡、篇等記錄和傳播古代文化的典籍主要由竹片篆刻編寫而成?!墩f文·竹部》:“簡,牒也?!彪褐钢衿?。簡只是單個(gè)的竹片,長度有限,故后引申為簡單、簡短。制作刻寫用的竹片需要用火烤出竹汁,刮掉頭青,故古人用“汗青”代稱史冊典籍。文天祥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一定數(shù)量的竹簡用繩索貫穿起來叫篇,篇平時(shí)卷起用時(shí)打開。引申開來,將卷起的竹簡稱叫卷。成語有“手不釋卷”,杜甫詩也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說法。另段注云:“箸于簡牘者也,亦謂之篇。古曰篇,漢人亦曰卷,縑帛可卷也?!盵2]竹帛都可稱篇,篇卷之名沿用至今。
四、車馬器具
竹與古代交通工具、交通設(shè)施有密切的聯(lián)系,許多車馬器具都是由竹制成。
⑤《說文·竹部·箯》:“箯,竹輿也。從竹,便聲?!盵1]
“箯”指古時(shí)竹制的轎子。宋王安石有《雨花臺》:“箯輿卻走垂楊陌,已載寒云一兩星?!盵3]
⑥《說文·竹部·笭》:“笭,車笭也。從竹,令聲。一曰:笭,籯?!盵1]
《釋名·釋車》記載:“笭,橫在車前,織竹作之,孔笭笭也?!盵6]此處詳盡解釋了笭字。根據(jù)《說文》的解釋“笭”、“籯”、“篚”,三者同義,均指竹編的車欄桿。
⑦《說文·竹部·箠》:“箠,擊馬也。從竹,垂聲。”[1]
“箠”指馬鞭。《玉篇·竹部》的解釋:“箠,擊馬箠也?!盵3]唐劉禹錫有《平蔡州三首》之一“漢家飛將下天來,馬箠一揮門空開”[5]?!肮姟焙笥神R鞭引申為鞭打,如《后漢書·酷吏傳·董宣》:“主即還宮訴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殺之。”[3]
五、日常生活用具
《說文·竹部》收集了大量表示日常生活用具的詞,其對古人生產(chǎn)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按用途的不同分為廚具、祭器、臥具。
(一)廚具
自古以來竹就是制作廚房用品的主要原料,竹制廚具至今仍然受人青睞。
1.食器
同為食器,因形狀不同分類。
⑧《說文·竹部·笥》:“笥,盛食器也?!盵1]
據(jù)鄭玄注《禮記·曲禮上》記載:“簞笥,盛飯食者,圓曰簞,方曰笥?!盵3]即“笥”為方形食器。
⑨《說文·竹部·簞》:“簞,笥也。”[1]
據(jù)段注云:“簞笥有蓋,如今之箱盒?!闭f明“簞”是帶有蓋子的食器。
2.炊具
《說文·竹部·● 》:“● ,漉米籔也?!盵1]
《說文·竹部·籔》:“籔,炊● 也?!盵1]
“● ”,是一種淘米的器具;“籔”不僅可淘米還可作炊具。據(jù)段注云:“籔,本漉米具也。即浚干,即可炊矣?!盵1]
3.篩子
同為過濾糧食的器具,據(jù)尺寸大小不同而分類。
《說文·竹部·箄》:“箄,簁箄也。”[1]
《說文·竹部·簁》:“簁,簁箄,竹器也?!盵1]
《急就篇》第三章云:“簁箄箕帚筐篋簍”,顏師古注:“簁,所以籮去塵細(xì)者也,今謂之篩,大者曰簁,小者曰箄?!盵3]說明“簁”和“箄”皆是能去粗取精的竹器,因尺寸差異而分別命名。
(二)祭器
《說文·竹部·籩》:“籩,竹豆也?!盵1]
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提到:“豆盛濕物,籩盛干物。豆重而籩輕。”[3]說明“籩”是祭祀和宴會時(shí)用來盛干事物的竹制器皿。
《說文·竹部·簋》:“簋,黍稷方器?!盵1]
《說文·竹部·簠》:“簠,黍稷圓器?!盵1]
據(jù)《廣韻·虞韻》:“簋、簠,祭器?!盵3]簋和簠都是祭祀用的器皿。《地官·舍人》:有“凡祭祀,共簋簠,實(shí)之陳之?!编嵭ⅲ骸胺皆缓叄瑘A曰簋,盛黍稷稻粱也?!盵3]此處鄭玄與許慎的認(rèn)識正好相反,但他們皆認(rèn)為“簋”、“簠”為祭祀用具。正如段玉裁所言:“此云祭祀者,統(tǒng)言而不別也。”[2]
(三)臥具
竹因質(zhì)地堅(jiān)韌,取材便利被先民當(dāng)作重要的制作家居用品的材料。
《說文·竹部·笫》:“笫,床簀也?!盵1]
《說文·竹部·簀》:“簀,床棧也?!盵1]
“笫”是指用竹子編的床板?!稜栄拧め屍鳌罚骸昂j謂之笫?!惫弊ⅲ后剩舶錥4]。據(jù)《方言·卷五》記載:“床,齊、魯之間謂之簀,陳、楚之間或謂之笫?!盵6]“笫”與“簀”同義,但因方言的差異,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地區(qū)名稱不同。
《說文·竹部·簟》:“簟,竹席也?!盵1]
《禮記·喪大記》云:“君以簟席,大夫以蒲席?!编嵭ⅲ骸棒?,細(xì)葦席?!盵3]可見“簟”具有質(zhì)地細(xì)密的特點(diǎn)。此外,“簟”還有方正平整的特點(diǎn),正如《釋名·釋床帳》所載:“簟,覃也,布之覃覃然平正也?!盵3]
《說文·竹部·籧》:“籧,籧蒢,粗竹席也?!盵1]
“籧”和“蒢”同義,皆指用竹篾編成的粗席。宋王安石有《獨(dú)飯》:“窗明兩不借,塌凈一籧蒢。”[3]同是竹席,古人根據(jù)竹席質(zhì)地的粗細(xì)來命名,這反映了古人復(fù)雜而細(xì)致的生活方式。
六、結(jié)語
《說文·竹部》反映了古代復(fù)雜細(xì)致的分類學(xué)思想,同樣是竹席,按質(zhì)地的不同分為細(xì)葦席“簟”,粗竹席“籧”;反映了古代社會森嚴(yán)的等級制度,古人席地而坐,作為坐具的竹席按不同的身份地位有不同的配備標(biāo)準(zhǔn)。如《禮記·喪大記》所載:“君以簟席,大夫以蒲席?!盵3]還反映古人注重功用的實(shí)用主義精神,《說文·竹部》所載大多是與生產(chǎn)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實(shí)用器具,竹可剖可削可編,人們可以根據(jù)需要制成各種工具??傊?,一方面竹制器具的使用極大豐富了人們的物質(zhì)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古人對竹賦予的文化意蘊(yùn)使“竹”成為一個(gè)文化符號而融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內(nèi)核之中。
參考文獻(xiàn):
[1]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3]中華大字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管錫華.爾雅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4.
[5]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文學(xué)研究所.唐詩選上[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8:21,25.
[6]漢揚(yáng)雄,撰.晉郭璞,注.方言[M].北京:中華書局,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