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霞
重慶市涪陵第十七中學校 重慶 408109
我國不斷提倡素質教育,即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地位的作用,利用有效手段充分發(fā)散學生思維,充分提高學生思維能力。而作為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英語教師為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也需要利用有效方法提升學生思維能力,使課程教學難度降低,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及生活奠定基礎。
初中生處于青春期初期,其心理活動及個性都極具特點,學生在發(fā)展期間其個人思考形式與方法也存在差異性。而英語教師為了進一步拓展學生思維能力,促使其進行創(chuàng)新,則需要通過合作學習的形式來實現。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互相將對方思考能力中的優(yōu)勢融入自身思維中,“求同存異”地學習教師所講述的內容,這樣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及積極性,同時也能夠使其自身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性思考,增強學生之間的溝通能力,提高其社交水平。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一英語上冊Unit 13 We are trying to save the earth時,教師可通過利用幻燈片的形式為學生播放我國部分地區(qū)污染的嚴重情況,并依照科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而學生則通過討論對自身如何拯救地球進行總結,這樣不僅促使學生進行思考,同時也增加了師生間的互動,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率。
傳統的英語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教師雖能夠通過不同方法進行教學,但由于課程教學形式較少,而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內容較為單一,學生逐漸對其失去興趣;另一方面,教師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占據主體,因此逐漸地使英語課堂教學變成了灌輸式教學。而隨著新課改目標的出現,各個初中院校為了提高在同等教育市場中的地位與競爭力,必須要求英語教師不斷科學性、可行性地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進,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水平[1]。具體改進方法包括以下幾點:
初中生處于思維較為活躍的階段,他們的想法與思考模式會隨著自身個性發(fā)展而產生一定變化。而英語教師在此時對學生多加引導,則能夠使其創(chuàng)造力與思考能力均有所提高。因此,教師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增加學生的發(fā)言機會,使學生能夠在表述的過程中不斷進行思考,并主動發(fā)散思維,不僅能夠使學生的體態(tài)等語言更具靈活性,同時也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問題則是引導學生進行表達的基本條件。例如,在學習初一英語下冊Unit 5 Why do you like pandas?時,教師可提問:“熊貓長什么樣子?”“為什么你們會喜歡熊貓?”“你們還知道哪些關于熊貓的知識?”等,讓學生勇于發(fā)言,在模仿熊貓的過程中加強對熊貓的理解與喜愛,同時也使學生更加敢于發(fā)言,進一步達到促進學生思維活躍性提升的目的[2]。
初中生雖活潑,但由于每個學生屬于獨立個體,其思維模式均有所不同,且個性存在差異性。例如,每個班級里都有思維較為活躍的學生,也存在部分因內向、自卑、害羞等不善于表達自身想法的學生,因此,教師不能再直接用批評的方式要求學習中出現錯誤的學生進行改正,而是應該利用激勵等評價方式進行教學,從根本上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促進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散,促使學生的能力全面提升。例如,在學習 Unit 7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 一課時,教師可直接給出題目,而學生翻譯出來后教師可要求學生根據題目進行思考,一位老人在爬山時會出現什么情況呢?學生通過思考后會得出五花八門的結論,但其中也有些學生會說“老人會累暈”“老人會因為沒有水喝口渴”等等,而教師則需要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進行分析,并對學生敢于想象給予肯定與獎勵,并在做出適合的評價后引出主要課程,在逐漸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不斷提高其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綜上所述,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與時俱進,打破固步自封的陳規(guī),解放思想,勇于創(chuàng)新,只有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才能引導學生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才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最終促進初中英語教學效果的提高。
總而言之,對于初中的英語教學方式,必須要不斷地更新,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保證英語課堂的教學質量。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初中英語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