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晴 董莉莉 唐璐
摘 要:喬伊斯在小說《尤利西斯》中引用了不少天主教布道文和祈禱文。這些詩文大體分為戲仿型和抒情型兩種。天主教詩文凸顯了20世紀初愛爾蘭天主教會對人民的精神奴役,也融入了對愛爾蘭和猶太民族命運的思考。深入認識這些詩文,有助于更準確地理解《尤利西斯》的主題。
關(guān)鍵詞:尤利西斯;愛爾蘭;天主教;詩文
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1882-1941)的長篇小說《尤利西斯》是一部現(xiàn)代主義小說的巔峰之作。它大量引用了浪漫主義詩歌、愛爾蘭民謠、天主教詩文、打油詩、流行歌曲、歌劇等內(nèi)容,尤其是天主教詩文的引入,有力凸顯了宗教主題,將愛爾蘭社會的“精神危機”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一、喬伊斯與愛爾蘭天主教
喬伊斯出生于天主教家庭,從六歲起接受耶穌會的教育,后來差一點成為天主教牧師。對于神的權(quán)威,他起初非常敬畏,甚至天上打雷他也會非常驚恐,因為他幼年時期的家庭教師告訴他“打雷是上天在發(fā)怒”。然而,由于愛爾蘭天主教會出賣了愛爾蘭獨立運動領(lǐng)導(dǎo)人帕內(nèi)爾,這讓喬伊斯非常憎惡,從此與天主教決裂,投身文學。他在1904年寫給戀人諾拉·巴納克爾的信中說:“6年前我脫離了天主教會,因為我對它深惡痛絕…當我還是個學生,謝絕了它提供給我的職務(wù)時,我已經(jīng)對它秘而不宣地開戰(zhàn)了”。
然而,喬伊斯對于天主教的態(tài)度是矛盾的,雖不再信仰上帝和耶穌,但他“也自覺認同他是天主教知識分子”,他也繼承了天主教的文化傳統(tǒng),比如他的美學理論來源于中世紀經(jīng)院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所以,喬伊斯更像是天主教文化里萌生的一種異質(zhì);他痛恨愛爾蘭天主教會充當英國殖民者的幫兇,對愛爾蘭人民實行精神奴役。
二、戲仿型的天主教詩文
《尤利西斯》一開篇就是對天主教儀式的戲仿。主人公斯蒂芬的室友馬利根“端著一碗肥皂水,碗上十字交叉地架著一面鏡子和一把剃刀”。同時,口中像天主教神父主持彌撒一樣念念有詞:“Introibo ad altare Dei.(我登上天主的圣壇)”馬利根只是在清晨醒來之后準備剃須,是個再世俗不過的舉動。但是,評論家弗里茨·塞恩指出,裝肥皂水的碗上“十字交叉”的鏡子和剃刀具有“宗教色彩”,同“牧師做彌撒的說話語調(diào)”,則對于天主教的“暗示則更明顯”。在這組馬利根端著肥皂水、鏡子和剃刀的意象中,至少包含兩層意思:一方面,馬利根一貫故弄玄虛、粗俗做作,對斯蒂芬連哄帶騙,這與愛爾蘭天主教會對于愛爾蘭人民的做派如出一轍;另一方面,肥皂水上的泡沫意象很容易讓讀者聯(lián)想到破滅,而馬利根的鏡子和剃刀構(gòu)成的“十字架”置于肥皂泡之上,是在向讀者暗示一種虛幻和易逝的本質(zhì)。
與此“虛幻”之意相呼應(yīng)的是馬利根在游泳之前唱的一首《耶穌逗樂之歌》:
“我這個小伙子最蹊蹺,
我媽是猶太人,我爸是只鳥。
我和那老木匠不是一路,
所以到骷髏崗傳我的門徒?!?/p>
這首詩歌用粗俗的語言訴說救世主耶穌的身世?!拔覌屖仟q太人”說的是耶穌的生母瑪利亞,“我爸是只鳥”指的是《圣經(jīng)》中對于耶穌父親的解讀:瑪利亞受上帝圣靈受孕而生耶穌之后,耶穌受洗時圣靈以“鴿子形象落在他身上”,同時,“天上有聲音傳下說:‘你是我親愛的兒子?!薄拔液湍抢夏窘巢皇且宦贰敝敢d并非瑪利亞的丈夫約瑟親生的孩子,約瑟是一名木匠。這兩句戲謔意味的歌詞與莊重的天主教詩文形成反差,對天主教教義進行了解構(gòu)。
在這之后,馬利根繼續(xù)他的表演:
“他迅速地拉一下斯蒂芬的手杖作為告別,一直向懸崖凸出處跑去,兩只手還象魚鰭或翅膀那樣在兩側(cè)撲打著,仿佛準備騰空而起似的。同時他還在念:
——再見吧,再見!你們要記確鑿,
讓人人都知道我死而又復(fù)活。
我天生有能耐——自然能飛天,
橄欖山上風正美——再見吧再見!”
在這里,“橄欖山”指《圣經(jīng)·新約》中記載的耶穌遇難復(fù)活后升天之處,在耶路撒冷附近。馬利根雙手像翅膀那樣撲打著,似乎在戲仿耶穌升天的情景,莊重的救世主耶穌被插科打諢的小丑般的馬利根代替,反映了對天主教教義的嘲諷和蔑視。
三、抒情型的天主教詩文
《尤利西斯》中關(guān)于斯蒂芬母親的描述,很多用到了抒情的天主教祈禱文。比如,“愿光輝如百合花的圣徒們圍繞著你;愿童女們的唱詩班高唱贊歌迎接你?!?。而這個祈禱文又是和斯蒂芬夢境中的母親形象嵌套在一起的,母親“消瘦的身子”、“呼吸中隱隱地帶著一股沾濕的灰燼氣味”、“呆滯的目光”、“聲音嘶啞”、“大聲喘息著”的形象,儼然不再是《一個青年藝術(shù)家的肖像》中的慈母形象。她臨終仍念念不忘讓斯蒂芬像一個天主教徒那樣下跪祈禱,吸血鬼般的形象和對天主教的極度“虔誠”互相映襯,溫暖的祈禱文凸顯了母親的悲情,并在斯蒂芬的回憶中時時浮現(xiàn)。此時,母親的形象不僅成了愛爾蘭天主教的化身,還隱喻了“飽受天主教之苦的愛爾蘭的化身”。
喬伊斯在使用抒情的宗教詩文渲染斯蒂芬母親形象的同時,還在渲染一種猶太民族的史詩氣氛。比如在《尤利西斯》第三章有一句《圣經(jīng)》中的贊美詩“錫安啊,我們思念你?!薄板a安”為耶路撒冷猶太圣殿所在,成為流亡中的猶太人歌頌的對象。這句表面上和上文的意思不是很連貫,因為上文中提到的是愛爾蘭人“納珀·坦迪”和“凱文·伊根”?!凹{珀·坦迪”是愛爾蘭18世紀的革命家,此處引用了一首與他有關(guān)的反抗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歌曲:“哎呀,哎呀。他呀。納珀·坦迪他拉著我的手呀。”隨后提到的凱文·伊根是一位愛爾蘭極端民族主義分子,本想將喬伊斯“引入民族主義者的軛下,充當民族主義者的軛友”,喬伊斯非常反感民族主義者的狹隘,并未同意。在這里,反抗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歌聲和極端民族主義分子的名字交相出現(xiàn),反映了愛爾蘭國內(nèi)各派勢力四分五裂的狀況。“錫安啊,我們思念你”一方面反映了愛爾蘭人民對于能夠力挽狂瀾的政治領(lǐng)導(dǎo)人的懷念和期許,也反映了主人公斯蒂芬面對整個國家、藝術(shù)和思想處于癱瘓狀態(tài)的一種孤獨無助的心態(tài)。
在“錫安啊,我們思念你”之后,喬伊斯又用了更富有抒情意味的詩句:“走過全世界的沙灘向西跋涉,背后有太陽的噴火劍追著,走向昏黃的國土”。
“噴火劍”源自《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上帝將亞當、夏娃逐出伊甸園后,在園外設(shè)置旋轉(zhuǎn)噴火的劍來防守伊甸園。喬伊斯的這句詩中,“全世界”、“跋涉”和“昏黃的國土”飽含了弱小民族為求得生存而四處流浪、上下求索的辛酸歷程。小說《尤利西斯》的時代背景是1904年,此時,愛爾蘭民族處于英國殖民者和愛爾蘭天主教會的雙重壓迫之下,民族獨立運動找不到出路;同時,歐洲各國包括愛爾蘭在內(nèi),陸續(xù)發(fā)生排斥猶太人的運動,他們的命運令人擔憂。而《尤利西斯》的主人公布魯姆恰巧是猶太裔的愛爾蘭人,喬伊斯用這句詩表達了對愛爾蘭民族和猶太民族的雙重擔憂,這種對于弱小民族命運的焦慮感和悲憫之心在《尤利西斯》中貫穿始終。
四、結(jié)語
宗教主題是小說《尤利西斯》的一大難點,喬伊斯借用天主教詩文,結(jié)合特定人物和意象,表達了對愛爾蘭天主教會的嘲諷、憎惡與控訴。然而,該小說的宗教主題并非全是批判的,也有抒情和思考的。喬伊斯的教育背景使他對《圣經(jīng)》中涉及猶太民族的詩文熟稔于心,這些詩文的反復(fù)引用展示了喬伊斯對于猶太民族命運的憂患意識,同時也暗含了對愛爾蘭民族獨立運動的深思,呼應(yīng)了喬伊斯決心把《尤利西斯》寫成兩個民族史詩的初衷。
參考文獻
[1] 赫云,喬伊斯與愛爾蘭宗教傳統(tǒng)關(guān)系研究[J].大連大學學報,2009(5):72-75:74
[2] 詹姆斯·喬伊斯.喬伊斯書信集[C].蒲隆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029
[3] 安德魯·吉布森.詹姆斯·喬伊斯[M].宋慶寶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047.
[4] 詹姆斯·喬伊斯.尤利西斯[M].金隄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2
[5] 弗里茨·塞恩.弗里茨·塞恩論喬伊斯作品圖案的織與拆.喬伊斯評論集——名家論喬伊斯[C].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188.
[6] 申富英.論《尤利西斯》中的宗教批判[J].外國文學, 2013(1),44-50:47.
[7] 申富英.論《尤利西斯》對民族主義的批判[J].解放軍外國語學報,2011(11),102-12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