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之良
在機場、商場和電影院里,總能看到一些人躺在“共享按摩椅”上悠閑地享受。在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各種共享概念都陸續(xù)“熄火”退潮后,共享按摩椅卻沒有涼掉的跡象,甚至在公共場所有越來越多普及的趨勢,背后的商業(yè)套路是什么?
“共享經(jīng)濟”的本質(zhì)特點之一,是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作為媒介來實現(xiàn)。市場上的共享按摩椅平臺,并非將閑置按摩椅進行共享獲利,而是定制采購后進行市場投放,本質(zhì)上還是“分時租賃”,且必須是在固定的場所進行消費:購物中心、機場、電影院、游樂場、KTV、酒店等各種休閑娛樂場所或公共出行場所。
這些場景的共同特點是人流量大、停留等待時間長,因而被消費使用的概率高?!肮蚕戆茨σ巍敝皇琴Y本方蹭熱點而已。
正如一位投資大佬所說,按摩椅之所以能持續(xù)市場繁殖,其優(yōu)勢有二:
一是從原來的售賣產(chǎn)品,“變種”成為今天的“分時租賃”。以前按摩椅廠商都是把產(chǎn)品賣到用戶家中獲利,是個小眾市場;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以及電子支付的便利,使分時租賃的模式得以成立。一般共享按摩椅的收費都不太高,最常見的階梯定價分為:10分鐘10元、15分鐘13元、20分鐘16元、30分鐘20元。
除了基礎按摩服務外,還可以有一些多元化收入,例如在平臺APP、公眾號中植入商城,鼓勵用戶在賬號中儲值,在按摩椅提示板、電子屏幕上做廣告位服務等。
二是高毛利,回本快。據(jù)測算,一臺按摩椅平均每月收入是2000元,其中,租金占成本大約30%-40%,每臺回本周期在6—10個月。
投資人認為,按摩不僅是消費升級,在等待的場景里甚至成為現(xiàn)代人的剛需,是焦慮疲憊的現(xiàn)代人渴望的一種休息方式,一定會被高頻使用。那么,按一臺按摩椅能使用3—5年估算,一年之內(nèi)回本,此后就是凈賺期。
果真能如此嗎?
不久前,有媒體總結(jié)認為,按摩椅使用硬物通過機械擠壓、沖擊、頂壓來模仿人手按摩,容易損傷筋膜,甚至存在安全與衛(wèi)生問題。今年5月,杭州一名女子在使用火車站按摩椅時發(fā)生故障,長頭發(fā)被機器夾住,消防人員趕來才獲救脫身。
此外,還有按摩椅一旦開始按摩,不到規(guī)定時間就不能停止,如果強行脫身,也可能產(chǎn)生安全隱患。
衛(wèi)生問題:如果投放在公眾場所,能夠保證共享按摩椅更高的使用率,但同樣人魚混雜,尤其是夏天穿著少,出汗多,按摩椅直接接觸人的皮膚,也不可能做到一人一消毒,如果要按摩,暴露在外的胳膊、脖子、腿要被皮套裹住,可能存在衛(wèi)生問題。
共享按摩椅號稱“微SPA”,有偷換概念之嫌,消費者在理療店里與在按摩椅上是完全不同兩種體驗:按摩椅只是偶然性等待時的消遣、休閑和某種程度的身體放松。
因而事實上,只坐不開機的人也很多,盡管按摩椅通常是在人流量高的地方投放,但實際上得到的可能會是大量的“假流量”。
當初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都曾拿出過“高頻、剛需”的說法,但資本的潮水退去后,只留下一地雞毛。資本與生產(chǎn)廠商以“共享經(jīng)濟的消費剛需”和高又快回報率為噱頭,共同忽悠小投資人購買按摩椅做“躺著就賺錢的生意”,實際上還是一種“資本的圈錢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