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尚峰 ,許正國
(江蘇省沛縣中醫(yī)院外一科,江蘇 沛縣 221600)
膽囊結石是外科常見的膽道系統(tǒng)疾病。該病主要是由膽汁淤積所致[1]。該病患者若不接受及時的治療,可發(fā)生膽囊癌等并發(fā)癥[2]。目前,手術是治療膽囊結石的主要手段。開腹膽囊切除術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均是臨床應用較廣的術式。為了進一步比較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的效果,筆者對78例膽囊結石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以下研究。
選取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期間江蘇省沛縣中醫(yī)院收治的78例膽囊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39例患者的納入標準為:1)進行B超及CT檢查的結果顯示其患有膽囊結石。2)其臨床癥狀為右上腹及劍突下疼痛。3)其病情符合手術指征。這39例患者的排除標準為:1)合并有膽總管結石。2)合并有慢性感染性疾病。3)合并有膽囊穿孔。4)合并有皮膚的壞疽及積膿。5)患有手術禁忌證。將這78例患者按照手術方法的不同分為開腹組和腔鏡組,每組各39例患者。在開腹組患者中,有男17例,女22例;其年齡為31~69歲,平均年齡為(41.07±9.87)歲;其病程為1~10個月,平均病程為(2.97±0.35)個月。在腔鏡組患者中,有男21例,女18例;其年齡為35~64歲,平均年齡為(40.15±10.26)歲;其病程為2~7個月,平均病程為(3.01±0.24)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開腹組患者進行開腹膽囊切除術。具體的手術操作方法為:讓患者取仰臥位,對其進行全麻。在患者的腹直肌右側做一個切口,將其腹膜逐層分離,完全暴露其膽囊。觀察患者膽囊、腹腔內臟器的情況。鈍性分離患者的膽囊管及膽囊動脈,采取順時針、逆時針相結合的方法切除其膽囊。手術完成后,對患者的腹腔進行反復沖洗,為其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其手術切口。對腔鏡組患者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體的手術操作方法為:取仰臥位,對其進行全麻。在患者的臍下做1個長約10 mm的橫切口,將氣腹針插入。為患者建立CO2氣腹,將其腹腔壓力控制在12 mmHg。在患者的劍突下1 cm處做一個長約1 cm的橫切口作為主操作孔,另在其鎖骨中線肋緣下1 cm處做一個約5 mm的切口,將腹腔鏡及手術器械置入。在腹腔鏡下探查患者膽囊及膽囊三角的情況,并分離其膽囊動脈與膽囊管。將患者的膽囊頸部提起距肝臟5 mm后,沿其膽囊床由上至下切除膽囊。手術完成后,為其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其手術切口。
接受治療后,觀察兩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征及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接受治療后,與開腹組患者相比,腔鏡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少于開腹組患者,其手術的時間、術畢至首次排氣的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及住院的時間均較短(P<0.05)。詳見表1。
注:a與開腹組相比,P<0.05。
接受治療后,腔鏡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低于開腹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比較[n(%)]
膽囊結石是臨床上的常見病。該病主要是由于患者體內膽汁酸及膽固醇的濃度比例失調,導致其發(fā)生膽汁淤滯所致。該病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為上腹或右上腹疼痛。膽囊結石患者若不能及時地接受有效的治療,可因結石落入膽總管而導致其發(fā)生膽囊穿孔、胰腺炎、繼發(fā)性膽道阻塞等并發(fā)癥。開腹膽囊切除術及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均是臨床上治療膽囊結石的常用手術方法。與進行開腹膽囊切除術相比,對膽囊結石患者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有以下優(yōu)點:1)操作者在腹腔鏡下可直接觀察到患者膽管、膽囊的情況,且其手術的視野更為清晰。2)患者的手術切口較小,其術中的出血量較少,可有效地避免其術中發(fā)生應激反應。3)在術中,為患者建立人工氣腹,可擴大其腹腔內各臟器之間的距離,有效地避免手術操作傷及其臟器[3-6]。4)在術后8 h后患者即可下床活動,術后1 d后患者即可飲用適量的流質食物,可縮短其術畢至首次排氣的時間,促進其胃腸功能的恢復,加快其身體的康復[6]。在對患者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時有以下幾點注意事項:1)膽囊結石患者在發(fā)病早期其手術治療的成功率為90%,該病患者若發(fā)病的時間過長可降低其手術的成功率。因此,要盡快安排患者接受手術治療。2)術中分離患者粘連組織的操作難度較大,若牽扯其粘連組織的力度較大,易傷及其膽管。因此在術中分離患者的膽囊前需仔細觀察膽囊的情況,其牽扯粘連組織的力度應適當,以免損害其膽總管,降低其發(fā)生并發(fā)癥的風險。3)在為患者結扎膽囊管時可使用7號絲線并采用內結扎、套扎線結扎等方法,以預防其發(fā)生膽漏。4)若難以辨認患者的膽囊解剖關系且其膽管已受損,建議將其中轉進行開腹手術,以降低其發(fā)生并發(fā)癥的風險。本次研究的結果與蔣玉平等[6]研究的結果一致。綜上所述,與用開腹膽囊切除術相比,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的效果顯著,且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