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萌, 朱善元, 吳海濤, 張繼玲, 王安平
(江蘇農(nóng)牧科技職業(yè)學院,江蘇泰州 225300)
番鴨細小病毒病是由番鴨細小病毒(muscovy duck parvovirus,簡稱MDPV)引起的雛番鴨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1],主要感染3周齡以內(nèi)的雛番鴨,俗稱三周病[2-3]。該病作為一種病毒病,重在預防,目前疫苗接種是最主要的預防方式。我國多在雛番鴨1日齡時進行MDPV弱毒苗免疫,但由于母源抗體的影響,以致弱毒苗不能對番鴨完全保護,國內(nèi)外常有該病的報道[4]。因此,研究更為有效安全的MDPV疫苗是目前迫切的任務。
桿狀病毒載體表達系統(tǒng)(baculovirus expression vector system,簡稱BEVS)是一個以昆蟲桿狀病毒為外源基因載體,以昆蟲和昆蟲細胞為受體的真核表達系統(tǒng)。該表達系統(tǒng)具有安全性高、對外源基因容量大、較好地轉(zhuǎn)錄后加工修飾等優(yōu)點[5]。在桿狀病毒表達系統(tǒng)這些優(yōu)點的基礎上,眾多學者對該系統(tǒng)進一步進行研究改進,最為重要的是Bac-to-Bac系統(tǒng)的構建[6],使桿狀病毒表達系統(tǒng)能更好地適應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fā)的需要。
本研究旨在Bac-to-Bac系統(tǒng)中成功表達番鴨細小病毒的VP3基因,為制備VLPs提供基礎。
1.1.1 菌種與血清 MDPV尿囊液、MDPV抗鼠多抗、PFastBac1載體、大腸桿菌DH5α、DH10Bac感受態(tài)細胞由筆者所在實驗室提供。
1.1.2 酶類和主要試劑pfuDNA聚合酶、限制性內(nèi)切酶NotⅠ、XhoⅠ及T4DNA連接酶購自加拿大Fermentas公司;質(zhì)粒抽提試劑盒和膠回收試劑盒購自愛思進生物技術(杭州)有限公司;FITC標記的羊抗鼠二抗購自SouthernBiotech公司;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的羊抗鼠IgG購自武漢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牛血清白蛋白(BSA)購自美國Sigma公司。
1.2.1 引物設計與合成 參考GenBank中已發(fā)表的MDPVVP3的基因序列(登錄號:AY510603.1),設計1對用于擴增VP3基因的引物,引物由英濰捷基(上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合成。引物序列為VP3-FB-F:5′-TATGGATCCATG GCAGAGGGAGGAAGC-3′;VP3-FB-R:5′-TAAGAGCT CCAGATTCTGAGTCAAATACC-3′。序列下劃線處分別為上下游引物插入的NotⅠ和XhoⅠ酶切位點。
1.2.2VP3基因的擴增 將MDPV尿囊液煮沸5 min,-20 ℃ 冷凍10 min,4 ℃、12 000 r/min離心5 min,取上清為模板,VP3-FB-F、VP3-FB-R為上下游引物擴增VP3基因。反應體系:模板2 μL、dNTP(2.5 mmol/L)5 μL、10×PCR緩沖液5 μL、上下游引物(25 mmol/L)各2 μL、pfuDNA聚合酶(5 U/μL)1 μL,加雙蒸水至50 μL。PCR反應條件:95 ℃預變性3 min;95 ℃變性30 s,49 ℃退火30 s,72 ℃延伸 2 min,35個循環(huán);72 ℃延伸10 min。PCR產(chǎn)物經(jīng)0.8%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
1.2.3 轉(zhuǎn)移載體pFastBac1-VP3的構建與鑒定 按膠回收試劑盒的說明書回收目的基因,經(jīng)NotⅠ和BamHⅠ酶切后與經(jīng)同樣酶切的pFastBac1載體連接,轉(zhuǎn)化DH5α感受態(tài)細胞,涂布于含100 μg/mL氨芐青霉素的LB瓊脂平板上,37 ℃培養(yǎng)過夜。挑取可疑單菌落培養(yǎng),PCR初步鑒定,將鑒定正確的菌落提取質(zhì)粒,并以NotⅠ和BamHⅠ雙酶切鑒定。酶切鑒定正確的菌株送至英濰捷基(上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測序,測序正確的命名為轉(zhuǎn)移載體pFastBac1-VP3。
1.2.4 重組Bacmid DNA的獲得與鑒定 將PFastBac1-VP3重組轉(zhuǎn)化DH10Bac感受態(tài)細胞,涂布于含有50 μg/mL卡那霉素、7 μg/mL慶大霉素、10 μg/mL四環(huán)素、100 μg/mL X-gal及40 μg/mL異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的LB平板上,37 ℃培養(yǎng)48 h后出現(xiàn)藍白斑現(xiàn)象。將疑似的白色單菌落接種到含有50 μg/mL卡那霉素、7 μg/mL慶大霉素及10 μg/mL四環(huán)素的10 mL抗性LB試管中,37 ℃、250 r/min 搖床培養(yǎng)過夜培養(yǎng),提取重組Bacmid DNA。
以M13上下游引物對重組Bacmid DNA進行鑒定,反應體系為重組Bacmid DNA 2.0 μL,上下游引物(25 mmol/L)各 1.0 μL,dNTP(2.5 mmol/L)2.5 μL,10×PCR緩沖液2.5 μL,MgCl2(25 mmol/L)2.0 μL,TaqDNA 酶(5 U/μL)0.5 μL,加雙蒸水至25 μL。PCR反應條件:93 ℃預變性3 min;94 ℃變性45 s,49 ℃退火45 s,72 ℃延伸3 min,30個循環(huán);72 ℃延伸10 min。PCR產(chǎn)物經(jīng)0.8%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
1.2.5 重組桿狀病毒的獲得與擴增 將重組Bacmid DNA轉(zhuǎn)染處于對數(shù)生長的昆蟲細胞Sf9,27 ℃培養(yǎng),待Sf9細胞出現(xiàn)明顯的病變(細胞核變大,細胞變大變圓,從瓶壁脫落),收集上清即為P1代重組病毒。P1代重組桿狀病毒滴度一般比較低,須要用P1代病毒繼續(xù)傳代提高滴度。將P1代病毒感染Sf9細胞,48 h后收集細胞上清,即P2代重組桿狀病毒。以P2代病毒感染細胞,得到P3代重組桿狀病毒。
1.2.6 重組蛋白的鑒定
1.2.6.1 SDS-PAGE和Western-blot試驗 將P3代病毒感染Sf9細胞,正常Sf9細胞作為空白對照,待被感染細胞出現(xiàn)明顯病變時,收集細胞沉淀。用適量磷酸緩沖鹽溶液(PBS)重懸沉淀,與上樣緩沖液混勻,煮沸10 min,進行 SDS-PAGE,考馬斯亮藍染色、脫色,分析結果。
SDS-PAGE結束后,電轉(zhuǎn)印至PVDF膜,5%脫脂奶粉 4 ℃ 封閉過夜,加入1 ∶400稀釋的一抗(MDPV多抗),37 ℃孵育2 h,PBS洗滌5遍。加入1 ∶3 000稀釋的HRP標記的羊抗鼠IgG二抗,37 ℃孵育1.5 h,PBS洗滌5遍,而二氨基聯(lián)苯胺(DAB)顯色。
1.2.6.2 間接免疫熒光試驗 將P3代病毒感染Sf9細胞,以正常Sf9細胞作為空白對照,48 h后,棄培養(yǎng)基上清,PBS洗滌。以預冷的甲醇固定10 min,PBS洗滌后,加入1 ∶400稀釋的一抗(MDPV多抗),37 ℃孵育1 h。加入1 ∶500稀釋的FITC標記的羊抗鼠IgG二抗,37 ℃孵育45 min,PBS洗滌后,熒光顯微鏡下觀察結果。
以處理的MDPV尿囊液為模板進行PCR擴增,經(jīng)0.8%瓊脂糖凝膠電泳,結果出現(xiàn)1條約1 602 bp大小的特異性條帶(圖1),與預期結果相符。
將PCR擴增的VP3基因經(jīng)瓊脂糖凝膠分離后,切膠回收,用BamHⅠ和NotⅠ雙酶切,與經(jīng)同樣酶切的pFastBac1質(zhì)粒連接,獲得轉(zhuǎn)移載體pFastBac1-VP3。經(jīng)BamHⅠ和NotⅠ雙酶切得到約1.6 kb和4.7 kb的2條條帶(圖2),與預期結果相符,且DNA測序結果證明VP3基因克隆正確。
以M13上下游引物對重組Bacmid DNA進行PCR鑒定。由圖3可知,重組質(zhì)粒以M13為上下游引物時,出現(xiàn)大小約3.9 kb(2.3 kb+1.6 kb)的條帶;以VP3-PFB-F、VP3-PFB-R為上下游引物時,出現(xiàn)大小約 1.6 kb 的條帶,與預期結果相符。
2.4.1 SDS-PAGE分析 以P3代重組桿狀病毒感染Sf9細胞,待細胞出現(xiàn)明顯病變時,收集細胞,進行SDS-PAGE。染色脫色后,觀察結果。由圖4可知,被感染的Sf9細胞在約58 ku 處出現(xiàn)特異性條帶,空白對照沒有。
2.4.2 Western-blot檢測 對重組蛋白進行Western-blot檢測。由圖5可知,重組蛋白在約58 ku處出現(xiàn)特異性條帶,與預期結果相符。表明在Sf9細胞中表達的重組蛋白能與MDPV多抗發(fā)生特異性反應。
2.4.3 間接免疫熒光試驗 以P3代重組桿狀病毒感染Sf9細胞,待細胞出現(xiàn)明顯病變時,以甲醇固定進行間接免疫熒光試驗。由圖6可知,P3代病毒感染的細胞出現(xiàn)較強的綠色熒光,而正常細胞中未見熒光。
番鴨細小病毒最早被報道是在1991年,林世堂等認為是類似小鵝瘟的番鴨病毒病的一種新病毒[1],隨后程由銓等分離到2株病毒,最后確定本病的病原是細小病毒科的一個新成員[7]。番鴨細小病毒的基因組為單鏈線性DNA,全長 5 136 bp,包含2個主要的開放閱讀框(ORF)。左側ORF編碼非結構蛋白(NS);右側ORF編碼病毒的3種結構蛋白(VP1、VP2、VP3)。其中VP3是主要的衣殼蛋白,約占總蛋白的80%,能刺激機體產(chǎn)生抗體[8-9],是誘導機體產(chǎn)生保護性抗體的主要抗原[10]。
桿狀病毒基因組較大,不易通過常規(guī)的酶切連接將外源片段插入其中,通常是將外源片段連接到轉(zhuǎn)移載體上[11],然后轉(zhuǎn)移載體與桿狀病毒重組,獲得重組桿狀病毒。最初重組桿狀病毒構建時應用的是野生型病毒,該方法重組效率僅 0.1%~1.0%[12],費事費力,因此在應用上有一定的難度。隨著桿狀病毒載體和篩選方法的不斷改進,1993年 Bac-to-Bac技術問世。Bac-to-Bac技術是根據(jù)F因子載體原理,構建一種桿狀病毒穿梭載體[13],該載體既可像普通質(zhì)粒一樣在大腸桿菌中復制,又能感染昆蟲細胞。該方法可使桿狀病毒的最大重組率高達100%,并且操作簡單,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試驗選擇MDPV主要衣殼蛋白基因VP3,將其克隆至pFastBac1載體上,構建轉(zhuǎn)移載體pFastBac1-VP3;轉(zhuǎn)化DH10Bac感受態(tài)細胞,藍白斑篩選及PCR鑒定后,獲得重組Bacmid DNA。將重組Bacmid DNA感染昆蟲細胞,制備重組桿狀病毒rBac-VP3,并通過SDS-PAGE分析、Western-blot、間接免疫熒光試驗檢測重組蛋白的表達。結果證明,VP3基因能在桿狀病毒系統(tǒng)中正確表達,為病毒樣顆粒在昆蟲細胞中的自主裝配提供了有力條件和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