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 琳 顏冬芹 許盈蘭
社交退縮行為是一種內(nèi)隱性的問題行為,它泛指兒童在陌生或熟悉的社會情境下,所表現(xiàn)出來的跨時間、跨情境的獨處行為、退縮行為、害羞行為和社交性抑制行為。阿森帕多夫從動機角度將社交退縮行為劃分為:安靜孤獨型、沉默寡言型和活躍孤獨型。
本研究以某幼兒園小班的一名典型社交退縮幼兒(小A,三歲半)為研究對象,通過對該幼兒在幼兒園活動中的觀察,以及在與班級教師、家長的訪談中,了解其基本情況與社交現(xiàn)狀,在此基礎上采用行動研究的范式對幼兒的社交退縮行為實施干預。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過干預來減少該幼兒的社交退縮行為,提高其交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改善該幼兒與同伴交往的狀況。
診斷: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小A從不主動和同伴、教師交流、互動。診斷原因為小A尚未掌握與他人交流、互動的方法,不知如何與他人交流、互動。
解決方案:榜樣學習法。選取該班中交往能力較強的一名幼兒(小B,三歲半),將其座位安排在小A旁邊。當小B表現(xiàn)出良好的交往能力時,如:在游戲活動中主動邀請同伴共同游戲或者成功加入他人正在進行的游戲,并與之產(chǎn)生互動,教師及時給予小B一定的強化,同時引導小A向小B學習。
施行方案:在小A的一日生活中實施榜樣學習法,方案實施時間為三周。
結果與評價:(1)在榜樣學習法實施的后兩周里,小A能夠跟隨小B一起行動,并模仿小B做出同樣的行為,但是不會和小B進行言語交流。(2)小A只跟隨小B進行游戲,但和其他幼兒很少有互動和接觸,僅僅是作為旁觀者,不能主動參與。
診斷:在榜樣學習法實施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小A與小B無言語交流,僅有動作互動。診斷原因為小A語言交流意識薄弱。
解決方案:漸隱法。以詢問幼兒的名字為例:教師用非常輕柔的聲音問道:“你叫什么名字?”等待片刻后,若小A未做出回應,教師就用響亮的聲音說出:“小A!”如果小A能做到自然地模仿說出自己的名字,教師便給予一個強化物,從而刺激這種行為的再發(fā)生。之后,逐漸減小教師提示的聲音,直至教師用正常的語速和語調(diào)提出:“你叫什么名字”,且不再提供任何答案線索,小A也能正確地回答這一問題。過程中小A每一次說出名字,教師都及時給予強化。
施行方案:當幼兒對教師的問題不給予回應時,教師便采用漸隱法對其進行干預,方案實施時間為四周。
結果與評價:(1)小A開始用簡短的語言回復教師的提問。(2)這種言語回應僅僅存在于師幼之間,無法推至小A在同伴交往中的語言交流情況。(3)干預模式一直是教師提問,小A回答,教師處于主動的引導地位,而幼兒則一直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無法通過這種干預方式幫助小A感受語言交流的樂趣,提升其交流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診斷:小A在與小B以及教師等他人的交往中回避與他人的眼神交流,避開與他人的接觸。診斷結果為小A具有很高的回避交往動機和較低的交往主動性。
解決方案:塑造法。用塑造法提升小A的交往動機。設定五個階段目標:用眼睛接觸、用動作回應、用語言回應、用正常音量說話、主動和同伴發(fā)生語言交流。在這五個階段中,每當小A做出趨近目標的行為時,及時給小A以強化刺激。每當小A由上一個目標趨近下一目標時,則適時采用差別強化。
實施方案:對于小A較高的回避交往動機和較低的交往主動性,采用塑造法對其進行干預,方案實施時間為十周。
結果與評價:(1)小A開始與他人有短暫的眼神接觸,能夠用動作、語言來回應他人,說話音量較小。(2)小A主動進行語言交流的對象固定在她熟悉的三個同伴中,并且與同伴主動發(fā)生語言交流的頻次較低,平均每天在1~2次。
本次研究在三次干預中,通過觀察、訪談、文獻等方法診斷行為背后的原因,以相應的策略加以干預,取得了一定的干預效果。從總體來看,本次干預研究對于小A的社交退縮行為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改善了小A完全不與其他幼兒進行互動的狀態(tài),也對干預社交退縮型兒童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思路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