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小學生這一龐大的群體中,學生自卑、自我封閉、孤僻不合群、以自我為中心、逆反長輩、不適應學校環(huán)境、對他人有侵犯行為等社會適應性不良的情況較為廣泛地存在著,因此,學校有必要培養(yǎng)學生包括公民意識、社會適應、社會交往、合作學習、社會服務等多方面的素養(yǎng)和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樂群性,從而解決學生群體中存在的上述問題。而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念、性質和目標來看,該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樂群性的良好載體。因此,我們加強統(tǒng)籌規(guī)劃,以“從社會來、依社會做、向社會去”為策略,通過優(yōu)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建設,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樂群性。
教師通過研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標準,調查學情,挖掘、篩選、利用社會資源,使課程“從社會來”。教師不僅要從課程目標、活動主題和活動空間上,設計好課程實施方案,還要開發(fā)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可以調用的課程資源。
我們積極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fā)展和社會素養(yǎng)的形成。具體包括以下內容:(1)文明禮貌,孝親敬長,尊重他人,與他人相容相親;積極交往,和諧相處,有效互動,關心他人,樂于分享,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等。(2)具有社會道德和社會交往力,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處理好個體與群體、社會的關系;學會平等對話,以協(xié)商的方法解決矛盾。(3)注重團隊的合作,學會在目標一致的社會活動中獲得合作經驗;尊重和虛心學習學有所長者,樂于同他人切磋討論、取長補短。(4)具有公民意識和國家認同感,熱愛祖國,對祖國有強烈的歸屬感,有社會責任感;熱心公益和志愿服務,維護社會公正,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wěn)定和國家統(tǒng)一,自覺捍衛(wèi)國家尊嚴和利益,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懈奮斗的信念和行動等。(5)理解、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具有開放心態(tài)、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積極參與多元文化交流,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與價值。在我們設計課程目標時,以上社會素養(yǎng)是常常要考慮、關注和貫穿始終的。
在課程設計前,我們向學生發(fā)放研究性學習調查問卷,注重源自社會生活的選題。調查問卷包括:(1)父母親方面:職業(yè)、興趣和特長;(2)學生個人方面:興趣和特長,參加過的比賽與取得的成績,個人成長的困惑,個人對社會和他人特別有體會和見解的方面;(3)家庭和社區(qū)方面:擁有特別資源的家庭成員,重要的廠、店、場館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等。學校倡導“我的資源獨特,所以我的課題獨特”,讓學生真實展現自己的獨特資源,幫助學生遴選出最強大、最實際、最具優(yōu)勢的社會生活資源,經過科學性(有科學價值)、明確性(要具體明確)、可行性(要切實可行)、獨創(chuàng)性(要新穎獨特)的考量,從而確定既有特色又有可操作性的主題,據此,設計出包括概念說明、活動目標、活動形式、活動內容、預期成果在內的綜合實踐主題活動方案。
在課程設計中,學校加強對社會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引導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從學校走向家庭、社區(qū)、企業(yè)、展館、市場,讓學生走向社會、探索社會。我們推出“親子研學樂”活動,設計指導親子合作,利用家庭的廚房、衛(wèi)生間、陽臺等空間資源完成研究任務(“研學案”);并在博物館、科技館、圖書館、農場、少年宮等地建立學校綜合實踐活動基地,從而避免“黑板上種田”,為學生開展校外及課外實踐活動大開方便之門。學校主動對接社區(qū),促成場館面向學生開放特殊資源,以滿足學生的研究需求。
我們在先行考察、體驗社會的基礎上,依據課程設計,依托和密切聯系社會生活,使課程“依社會做”,從師資、課程內容和活動的方式方法上,生成性地實施課程。
教師在實施課程時,要求學生積極尋求他人的幫助。除了擔任指導的教師外,學科教師、家長以及和學生目前活動內容相關的社會專業(yè)人士,都可以成為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專業(yè)資源的支持和專業(yè)知識的協(xié)助。
在研究性學習的內容選擇上,我們引導學生加強對社會現象的研究。教師指導學生深入生活、觀察生活,與社會各界人士交流,從而發(fā)現社會問題;并通過調查與訪談等方法,讓學生了解問題的性質、影響和背后的原因,繼而提出改進方案,通過實驗,試圖解決問題。另外,我們突出綜合實踐活動四大指定領域中的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作為課程實施的重要內容。教師指導學生在各種社會實踐中獲取知識,并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社會實踐,同時為學生提供參與社會服務,向社會奉獻自己力量的機會。
在課程實施的方式上,我們模擬社會的分工協(xié)作,提倡和促進合作學習。合作學習的形式有兩人結對、多人小組和班集體等,以具體項目帶動學生的合作性學習。我們還以“志同道合”“團結互助”“眾志成城”“同舟共濟”“同甘共苦”“齊心協(xié)力”“集思廣益”命名學習組,以此倡導樂群精神,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團結協(xié)作。在課程實施的方法上,我們借鑒社會學的調查、實驗、實地研究的方法,注重實證主義和人文主義精神,推進研究性學習。
我們利用區(qū)域內綜合實踐活動專家資源,根據課程標準以及樂群內涵,制訂課程以及學生樂群性的評價標準。在樂群視域下的評價項目包括“樂與群處”“樂向群學”“樂為群勞”三方面?!皹放c群處”,即能融入社會群體,善于和其他人打交道;“樂向群學”,即能有意識地向他人學習,虛心向人討教;“樂為群勞”,即能為集體的進步發(fā)展而奉獻個人的才智和辛勞。此外,我們使用“樂群卡”對小組合作進行評價,組織“樂群杯”研究性學習比賽,編印樂群研究性學習成果集,組織“樂群性”專題課堂觀察,發(fā)揮評價的發(fā)展性功能,積極引導師生協(xié)同培養(yǎng)學生的樂群性。
“樂與群處”即學生與本組及其他組同學和諧相處,并能進行全方位的交流互動,在項目活動中積極體驗集體生活,能通過溝通求同存異。如《我們的社團成立了》一課,學生通過定社名、繪社標、制社綱三個活動,結成若干認同統(tǒng)一綱領的社團。以此課為例,在“樂與群處”方面,評價細目有:(1)融入集體,即個體接納與包容他人,參與和體驗集體生活,與集體聯系密切,評價層次為:①聯系度高——5分,②聯系度一般——3分,③聯系度低——1分,④只有名義上的聯系——0分。(2)與人互動,即學生個體與老師和同學進行語言、肢體和情感的交流和互動,評價層次為:①互動度高——5分,②互動度一般——3分,③互動度低——1分,④未見互動——0分。(3)追求大同,即有序整合全組意見,形成集體的統(tǒng)一意見。評價層次為:①高度體現集體意見——5分,②較能體現集體意見——3分,③只是個別人的意見——1分,④未形成意見——0分。
“樂向群學”即學生主動并善于利用社會生活資源,完成任務;通過有效的觀察、傾聽和討論,虛心接受他人合理建議,敏銳捕捉并樂于學習他人優(yōu)點,優(yōu)化自己的經驗圖式。如《〈西游記〉微小品》一課,學生通過審劇、磨劇、演劇三個活動,創(chuàng)造性地合作演繹特色小品《西游記》。以此課為例,在“樂與群處”方面,評價細目有:(1)源于社會,即在劇本中融入校內外的社會現實生活,體現對社會現象的感受和理解,評價層次為:①關注社會問題——5分,②融入社會生活經歷——3分,③摘引社會生活流行語——1分,④未見現實生活——0分。(2)采納意見,即認真傾聽他人發(fā)言,尊重他人的意見和觀點,積極采納合理成分,評價層次為:①傾聽并采納合理意見——5分,②傾聽且不加辨別地采納意見——3分,③傾聽但不采納意見——1分,④未見傾聽——0分。(3)師人長處,即樂意學習他人和他組的優(yōu)點,嘗試借鑒成功經驗,積極改進自己的不足,評價層次為:①借鑒他人優(yōu)點效果明顯——5分,②借鑒他人優(yōu)點效果一般——3分,③學習他人優(yōu)點但未借鑒——1分,④未見學習他人優(yōu)點——0分。
“樂為群勞”即學生為完成小組任務勇挑重擔,奉獻智慧,認真工作;主動服務他人,體現集體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充分發(fā)揮獨特才能,創(chuàng)造性地為他人服務。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課,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認景點,作選擇”“想裝備,選禮品”“看文化,找差異”“打招呼,談景點”,突破裝備關、文化關和語言關,模擬出境游。以此課為例,在“樂為群勞”方面,評價細目有:(1)參與工作,即服從大局,與他人共享自己的經驗和智慧,認真對待小組的任務并積極完成任務,評價層次為:①認真對待任務并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5分,②認真對待任務并基本完成——3分,③不認真對待任務——1分,④不服從大局——0分。(2)為國效力,即積極對外展示本國的文化精粹,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評價層次為:①積極展示——5分,②較能展示——3分,③偶見展示——1分,④未見展示——0分。(3)服務大眾,即主動幫助他人;面向大眾的發(fā)言做到響亮清晰有條理,上臺發(fā)言或對話則注意站位的合理性,評價層次為:①非常考慮聽眾(觀眾)——5分,②比較考慮聽眾(觀眾)——3分,③偶爾考慮聽眾(觀眾)——1分,④未見考慮聽眾(觀眾)——0分。
我們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建設入手,圍繞樂群性的培養(yǎng),規(guī)劃為先,優(yōu)化綜合實踐活動的開發(fā)、實施和評價,使得學生認同了“知報群恩、擔當群責、與群協(xié)進”的價值觀,他們的社會適應力、交往力與建設力普遍得以增強,從而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樂群性。通過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一些獨來獨往、固執(zhí)己見、對人冷漠的學生發(fā)生了改變,他們開始“樂師長之群”“樂朋輩之群”“樂賢能之群”,與他人友好共處、共學、共事、共進,實現了自我和社會的平衡、溝通與協(xié)作的聯系,以及適應和改變的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