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金庸辭世,享年94歲。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他是時代的造夢師。一人一筆一江湖,金庸揮毫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江湖畫卷,構(gòu)筑起他獨(dú)有的廣闊無邊、淵深如海的俠義世界。從1955年到1972年,從《書劍恩仇錄》到《鹿鼎記》,17年間,金庸以筆墨創(chuàng)造了那些出身、性格、風(fēng)骨、經(jīng)歷各異,但都懷有豪情義膽的俠客,用15本武俠小說為世人打造了一個快意恩仇、仗劍天涯的江湖。而電影、電視劇更為其推波助瀾,幾十年間,武俠熱潮連綿不絕,在世界華人圈影響深遠(yuǎn)。
有人談及金庸的筆觸,稱其既深諳中國古典語言表達(dá),又吸納西方自由化的描繪手法,朗朗上口又引人入勝;也有人談及金庸塑造的俠義世界觀,如此博大、豐富、動人而遼闊,感嘆只有“天才”才能創(chuàng)造如此的“天下”。
氣蓋山河的喬峰、瀟灑不羈的令狐沖、俠骨柔情的楊過……曾經(jīng),那些英雄范式與精神榜樣,深深扎根筆者心中,是金庸的作品開啟了自我關(guān)于“俠肝義膽”的啟蒙教育,這即是武俠文學(xué)獨(dú)有的魅力,絲絲入扣、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成長與追求。
正如金庸先生所言,武俠小說的核心精神在于“俠”,“俠”之奧義不在于“武”,在于犧牲自我成全他人,在于伸張與主持正義,在于舍己為家國。而如此精神在江湖可以永存,在當(dāng)世社會更應(yīng)弘揚(yáng)。
大俠已去,江湖猶在,俠義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