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小玲
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課外閱讀總量應達到405萬字,并提出“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閱讀能力是現(xiàn)代公民必備的基本能力,要發(fā)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只能通過學生大量的閱讀實踐。理想的閱讀課程體系,應該包括三種閱讀形態(tài):單篇課文閱讀、群文閱讀、整本書閱讀,三者之間,相互無法替代。
群文閱讀,讓課內大量閱讀有了實施的路徑。在新課程實施的這幾年,課外閱讀的重要性日益被教師所認識和接受。聽了王穎老師關于《群文閱讀的理論與實踐》的講座,我不由得想起了去年李紅亮老師在我當時教的四年級講過的一節(jié)群文閱讀課。好像處理的是關于老舍的一組文章,當時聽了真有些迷茫,不知道這樣的語文課帶給學生的是什么,而且感覺難度很大,學生沒有回答問題的思路。那是我第一次聽到“群文閱讀”這個概念,而這次的講座讓我對這一模式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探究興趣。
第一,什么是群文閱讀?聽了王穎老師的講座,我有了概念:“群文”就是聚集在一起的文章,在課堂教學時間內,針對相同的議題,教師給學生呈現(xiàn)多篇文章。閱讀是讀者在與文本對話過程中建構意義的同時也建構自我的一種活動,這是規(guī)范的概念。我的理解就是:選擇一組某個方面相通的文章,讓學生求同之后再求異,然后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獨特的個人見解,這正是群文閱讀的本質所在。
第二,我會思考群文閱讀帶給學生的是什么,這樣的課教學目標如何確定。習慣于傳統(tǒng)的單篇文本閱讀,總覺得一節(jié)課時間學生是接受不了幾篇文章一起學習的,所以這是對教師的挑戰(zhàn),也是對學生的挑戰(zhàn)。聽了講座后,我從迷茫中似乎又理出了一些思緒:想想以往的課堂,總是把課文講得面面俱到,但最后學生不一定都能記住、掌握,而且單一地學習一篇課文,學生的思維就只會停留在這一篇課文上,不會有太多的思辨過程;相反,如果攝入三、四篇同類的文章,學生會不由自主地進行比較,發(fā)揮自己獨特見解的機會也就多了,這樣的閱讀量和思考深度的加大,無疑要比單篇文章更加事半功倍。我想,這就是群文閱讀帶給學生的,一節(jié)課中能發(fā)展多種觀點和能力。
第三,群文閱讀的形式,我認為可以多樣化。既可以是一個單元的課文成群地學習,比如,三年級第五冊的第三單元的一組文章:《錫林郭勒大草原》《富饒的西沙群島》《爬山虎的腳》《游天壇公園》,這一組都是寫景物的文章,抓景物特點的目標是一致的;也可以是課內一篇,帶動課下幾篇一起學習;還可以是語文讀本后的課外讀物,幾篇有相通之處的文章一起閱讀??傊?,從寫法、內容、情感等方面都可以選擇,但也要課前精心選好文章、備好課,符合學生的學段特點,并取舍得當,這些準備工作非常重要。
最后,談到群文閱讀的上課思路和環(huán)節(jié),我覺得還是要有側重點。幾篇文章不能平均使力,要讓學生在思維上進行遷移,并在比較中產(chǎn)生新的觀點和想法。首先,文章應該在課前讀熟讀好,課堂上有一個整體的回顧;然后,再學習重點篇目中的重點段落;接著,引發(fā)興趣學習其余的課文,讓學生自己談感悟;最后,幾篇文章要來比一比,揭示出這組文章的精華所在。
我靜下心來回顧總結,認為“群文閱讀”就是要變單篇的課文教學重視部分知識、技能精熟學習的模式為關注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種先進的閱讀方法和學習模式。這里要強調的是,閱讀策略需要透過教師的教學活動,步驟化,程序化,讓每個學生都能循著教師有步驟、有程序的教學設計,都能往前進展一些。所以,真正成功有效的“群文閱讀”,在選好文章的基礎上,還要相應地設計合理的教學活動,這樣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閱讀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