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詩萍
【摘要】小學語文重在積累,積累重在自學,自學重在預習習慣的養(yǎng)成,教是為了不教,老師在學生預習的習慣的養(yǎng)成方面下大力氣,課堂教學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 預習方法 習慣培養(yǎng)
有過多年教學經(jīng)驗的老師都知道,課前預習是學習新課的基礎,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非常有效。做好預習,可以讓學生對新知識有個良好的心理準備,上課時能有針對性地學習,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變被動學習為主動。要想當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老師,要想提高課堂學習效果,就要加大對學生預習能力的培養(yǎng),精心指導,循環(huán)訓練,讓學生形成一種內在的學習能力,提升他們自學能力,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然而目前大多數(shù)的課堂教學中的預習實際效果甚微,想做,但是沒有方法,流于形式的多,學生大多數(shù)停留在粗略地讀讀課文,應付了事,有的老師不重視預習作業(yè)的布置和檢查,從而導致學生也不去重視預習的環(huán)節(jié)。那么,如何在預習上下一番功夫,讓學生真正形成能力,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呢?
一、尊重差異,明確預習要求
如果讓學生預習,就一定要提出相應的要求,沒有具體要求,學生就不知道怎樣做,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因為學生不同,學段不同,年級不同,由于年齡和已經(jīng)知識基礎的不同,那么預習的要求也不盡相同。比如,一年級孩子,只要求借助拼音讀準生字和課文就行了;二年級相對高一點,要求會查字典和分析字形;三年級重點是字義和把課文分意義段;四年級要讓學生能大致說出段落的意思以及課文的主要內容;五年級則要學會抓住課文的中心和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六年級要求不全面一些了,要求學生對字詞、句段、主要內容和中心領會三個維度,整體深入預習,能根據(jù)課文提疑難問題,表達自己的觀點。也就是說不同的年級要有不同的側重點,螺旋上升,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同一個班在不同年段,學生的語言發(fā)展能力、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是有個體差異的,我們提出的預習要求,學生不可能都完成的那樣好,肯定要有差距。學有余力的完成的多一些,在完成共性問題后再完成一些稍稍有拔高的問題,學習有困難的能完成力所能及的就可以,也就是說能初步掌握四分三的字詞,知道課文的大致內容就可以了。在實際的操作中,大家就會感覺到預習要求越是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預習效果就越好。
二、規(guī)范流程,細化指導
學生的預習習慣培養(yǎng),老師的指導是非常關鍵的。小學生因為年齡特點,自覺學習、主動調節(jié)學習方法的控制力相對較弱一些,我們在培養(yǎng)學生預習的興趣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孩子們預習的語文學科切實可行的方法。每一種預習方法一定細化,具有可操作性。這里以高年級中高年級為例,說一說相關的預習流程,在實際的操作中,我要求學生的預習的流程是:“默讀課文——消除障礙——朗讀三遍——摘抄詞句——全面思考”,那么每一個步驟如何要求和操作呢?即做什么?怎樣做?
第一步:默讀課文。每一篇沒學過的課文,都會有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語。那就要求初讀課文的時候,可以用默讀方式帶著要求進行。具體的要求是什么呢:第一個要求是了解課文的大概意思,如課文寫了什么事,介紹了哪些人人,描寫了一些什么樣的景,你知道了哪些知識,表達了怎樣的情感等等。最終的目的就是對整篇課文有一個初步的完整印象。第二個要求很簡單,即準確地找出全部生字,劃出不理解語詞或句子。
第二步:消除障礙。就是在第一步的基礎上,利用字典、詞典等工具書把不認識的字讀準字音,把不理解的詞語弄懂,要大致知道每個詞語的意思。另外對課文當中的背景還可以通過電腦進行查閱。
第三步:朗讀三遍。消除了生字障礙以后就可以大聲誦讀了。大聲誦讀對于課文的理解和記憶是非常有好處的。預習中的朗讀一般可讀三遍,第一遍要把課文讀通讀順,有條件的可以進行錄音,重放之后,就可以知道自己哪里讀的不標準或者不正確,在下一次朗讀時加以注意;第二遍朗讀主要是挖掘課文內容寫了什么,感悟課文思想,知道作者要向我們表達一個什么樣的觀點或情感;第三遍主要體會課文是如何表達的,也就是平常所說的文章脈絡結構,用了哪些寫作方法和修辭手法,等等。
第四步:摘抄詞句。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語文學科靠的就是平時的積累,我們每預習一篇課文,都要把就認為有價值的好詞好句記錄下來,這些句子有的可以是修辭手法有特色的,有的是思想內容有深工的,以便在寫作文的時候運用進去,做到學以致用。
第五步:全面思考。通過以上的四個的預習步驟,我們最后應該有一個完整的梳理性思考,那么思考什么呢?那就是這篇課文有什么特色,我有什么疑問,我能提出什么有價值的問題,我有什么體會,等等。
通過上面五個預習步驟,學生有讀有記,有思有寫,就有了一個比較規(guī)范的預習筆記。我們對預習筆記的項目也要有一個大體的要求,有一個相對穩(wěn)定預習模板,在預習的過程可以視課文內容合理記錄,講究靈活。
三、堅持不懈,形成習慣
既然認識到預習在語文學習和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價值,那么就要在整個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加以體現(xiàn),必須高度重視這一點,任何一種習慣不去堅持不去指導不去落實,就會流于形式,所以我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重視這個習慣的培養(yǎng),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語文的預習習慣呢?我覺得在具體操作中就做好以下幾點:
1.在習慣養(yǎng)成之初,老師一定要做好指導,嚴格督促學生,時間上保證,專門安排幾節(jié)預習指導課,專門設計預習作業(yè),專門做好預習作業(yè)的檢查與指導,發(fā)現(xiàn)錯誤要及時糾正,對有困難的學生手把手,一對一幫扶,幫助他們掌握預習方法。剛開始的時候,用一個月的時間放在課堂上進行,等學生整體上進入狀態(tài)以后,老師要試著放手,把預習的時間安排在課外,即回家進行。但是,老師還要每天像檢查作業(yè)一樣嚴格檢查,讓預習活動真正落實,真正養(yǎng)成習慣。
2.預習作業(yè)如何設計。我們該怎樣設計預習作業(yè)呢?首先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水平,根據(jù)教材內容,根據(jù)課程標準,確定預習任務目標,以問題為線索設計預習作業(yè)。以《軍神》一課為例,我們在設計預習作業(yè)時,除了常規(guī)性的生字詞,課文朗讀、課文歸納的主要內容外,我們還可以設計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在問題下可以設計幾個分解小問題:劉伯承為什么被沃克醫(yī)生稱為“軍神”?(1)沃克醫(yī)生的態(tài)度前后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2)劉伯承手術前、手術時、手術后的表現(xiàn)怎樣?(3)收集劉伯承的資料,課堂上交流。
3.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學習語文的具體方法。比如,何如給課文分段分層的,如何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如何概括課文主題思想,等等,還有如何品味含義深刻的句子,怎樣發(fā)現(xiàn)課文中問題,提出有價值值得探討的問題的能力,課內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學生在課外就會提高預習的能力和效果,真正實現(xiàn)“教是為了不教”的目標。
4.為了檢查督促學生形成預習習慣,在課堂教學中要專門安排學習成果交流展示的時間。對于一些比較淺顯的知識點,可以讓學生到講臺上來講解,把學習體會與成果和大家共同分享,以學習小組的方式可以進行組內交流也可以小組比賽交流,放手讓學生教學生,大膽鍛煉學生,給學生展示的機會,給學生相互幫助,相互合作的機會。在交流中思想上得以碰撞,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成功的喜悅。
總之,學生語文預習習慣的培養(yǎng),貴在老師的堅持,老師的引導,老師的督促,老師的評價與鼓勵,一旦學生形成真正的預習習慣,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學習成績,都會收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