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法官職業(yè)危機的克服與豁免權構建

2018-11-30 09:28婁必縣
關鍵詞:豁免權懲戒法官

摘要:我國憲法和法律均未對法官豁免權作出規(guī)定。最高人民法院相關文件提出了審判人員不承擔責任的情形,但由于效力等級太低,無法為法官提供有效豁免屏障。法官豁免權缺位將會影響司法權威、制約法官司法創(chuàng)新、影響法官職業(yè)認同、架空審級制度、加劇司法行政化。賦予法官豁免權已經(jīng)成為了國際社會的共識。應當從賦予法官法定的豁免權,明確不受追究的情形。重視訴訟程序和審級制度的監(jiān)督與糾錯功能。在對法官責任的追究上,應當從以裁判結果為衡量核心的結果主義向以衡量法官主觀過錯的行為主義轉變。

關鍵詞:法官;職業(yè)危機;豁免權;懲戒

中圖分類號:D926.2文獻標識碼: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8.03.0018

收稿日期:20171206

作者簡介:婁必縣(1981-),男,重慶市人,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研究室工作人員,法學博士,主要從事訴訟法學和司法制度研究。

*基金項目:中國法學會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會2017年度課題(DH2017A02)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1卷第3期婁必縣:法官職業(yè)危機的克服與豁免權構建

法官的職業(yè)保障并不限于“錦上添花”的薪酬增長和地位提升。一項針對全國各級法院2660名法官的調查表明,達78.01%的法官認為審判風險過高[1]。物質待遇和責任豁免是法官職業(yè)保障的一體兩面,二者齊備才能讓法官免于物質和心理的恐懼,確保審判權得以獨立公正地行使。法官豁免權也被稱之為法官責任豁免權或司法豁免權,是指法官對于自己在司法審判過程中依法實施的行為、發(fā)表的言論和判決的結果,享有不受指控或法律追究的權利[2]。不論從規(guī)范性文本還是司法實踐來看,我國法官豁免權均長期缺位。法官的豁免權乃基于司法權消極被動的基本屬性而導致自身缺乏“爪和牙”下賦予法官聊以自保的“軟甲”。法官作為法律的代理人,極有可能遭到打擊報復。只有獲得了豁免權后,法官才能根據(jù)法律精神的指引向正義邁進,而不懼外界干預。

一、職業(yè)危機:從法官被追責案例切入

在過去的幾年,法官被追責的新聞逐漸見諸報端,為世人所知曉。不可否認,一些法官的不端行為的確損害了公眾對法院的信任度,需要進行必要的治理,重塑司法權威。但是,某些“大快人心”的處理方式在“屈從”或“取悅”公眾的同時,也在侵蝕司法行業(yè)自身的尊嚴與安全感。

案例一:當事人舉證不力敗訴自殺

2002年,廣東省四會市法官莫兆軍審理了一起民間借款糾紛案。原告以被告夫婦所寫借條,要求判決被告還錢。被告答辯稱借條是受原告持刀脅迫所寫,但無證據(jù)證明,也從未向警方報案。莫兆軍根據(jù)民事訴訟“誰主張、誰舉證”的證據(jù)規(guī)則判決被告敗訴。被告夫婦敗訴后在法院門口服毒自殺,此事引起巨大轟動。事后,檢察院以“對證據(jù)未作全面審查,已構成玩忽職守罪”對莫兆軍加以逮捕并提起公訴[3]。

案例二:當事人不遵守法院裁定

2007年,永濟市法院崔曉紅、郭宏學所作出的先予執(zhí)行裁定未被遵守而被追究責任。2004年7月,永濟工行向永濟法院遞交“先予執(zhí)行申請書”,請求法院責令被申請人立即停止侵害行為,并拆除違法建筑。永濟法院據(jù)此下達裁定書。但被申請人繼續(xù)建房,并最終建成竣工。申請人認為,被申請人在法院先予執(zhí)行裁定生效期間建房完畢,系因承辦法官嚴重不負責任所造成。2007年,平陸縣法院一審判決崔曉紅、郭宏學犯玩忽職守罪,免于刑事處罰[4]。

案例三:當事人上訪

2009年,河北唐山市漢沽法庭法官馬瑞芝主持調解一起民間借貸糾紛,雙方自愿達成還款和解協(xié)議,用被告的工資分期還款,被告工資賬號因此被凍結。兩個月后,被告前妻拿著離婚判決請求法院強制執(zhí)行被告的工資收入,但因被告工資賬號被凍結,無法執(zhí)行。前妻因此認為馬瑞芝被被告“收買”,幫助轉移財產(chǎn),從此便多次上訪,甚至有自殺等過激行為。在其頻繁上訪之下,2011年,檢察院以“致使該民事案件的利害關系第三人多次上訪告狀,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屬于濫用職權”為由,對馬瑞芝提起公訴。

案例四:證據(jù)認定不恰當

2011年河南省周口市川匯區(qū)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庭長王桂榮因錯案被判玩忽職守罪。舞陽縣人民檢察院指控,被告人王桂榮在2002年辦理周口市川匯區(qū)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于某某詐騙案時,對該案證據(jù)不嚴格依法審查,對據(jù)以定罪證據(jù)之間的矛盾沒有合理排除,同時錯誤采納了程序違法的無效證據(jù),造成于某某被錯誤羈押近六年,致使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公訴機關認為,被告人王桂榮身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工作中嚴重不負責任,致使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應當以玩忽職守罪追究其刑事責任①。

以上案例也許并不能完全展現(xiàn)法官被追責的全貌,但初步表明:在當事人不愿接受裁判結果時,法官往往成為緩解制度與社會緊張關系的犧牲品。事實上,有些事件并非承辦法官可以控制,如果將此作為追究承辦法官的理由,必將破壞我國的司法權威,以及影響法官的職業(yè)信心。在司法轉型過程中,法官不應該成為制度張力的犧牲品,并且為了推動制度與社會意識的契合與共鳴,還應當賦予法官豁免權,使其有足夠的勇氣能夠為此而做出貢獻。

二、我國法官豁免權的現(xiàn)狀

我國法官的豁免權建設還未被正式提上議事日程。除最高人民法院的一份文件規(guī)定了法官不用承擔責任的諸種情形外,其他法律法規(guī)都未對法官豁免權作出規(guī)定。在司法實踐中,更多的是強調如何監(jiān)督和懲戒法官,法官豁免權尚未在公共話語空間引起應有的關注與重視。

(一)立法未明確規(guī)定法官豁免權

我國憲法第126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guī)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法官法第4條根據(jù)憲法精神將獨立行使審判權的主體由法院延伸至法官,規(guī)定法官依法履行職責,受法律保護。我國訴訟法沒有為保障法官獨立履職作進一步規(guī)定,而是單向地強調了法官應當被追責的情形。

我國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法官應當被追究責任的兩種情況,一是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第43條),二是應當回避而不回避的(第44條)。我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也為兩種情況,一是接受當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請客送禮,違反規(guī)定會見當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第29條),二是貪污、挪用或者私自處理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及其孳息的(第234條)。綜合法官法與訴訟法的規(guī)定來看,我國法官被免除法官職務主要基于以下幾個原因:一是違反政治紀律,二是觸犯刑法,三是違反法定程序,四是不能勝任工作。正如之前所梳理的那樣,法官的權利體系中并無體現(xiàn)職業(yè)特點的豁免權。同時,法律在規(guī)定法官諸多義務的同時,也未進行反向規(guī)定,也即在哪些情況下法官可以不承擔責任或者不受追究。

為彌補法官豁免權的不足,最高人民法院于1998年發(fā)布了《人民法院審判人員違法審判責任追究辦法(試行)》,除重申法官法、訴訟法對懲戒法官的相關規(guī)定外,還首次提出了審判人員不承擔責任的情形。不過遺憾的是,我國并未成立法官懲戒委員會,而由偵查機關作為刑事案件對法官責任問題進行偵辦,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對偵查機關沒有約束力,無法為法官提供豁免屏障。

(二)法官懲戒未體現(xiàn)職業(yè)特點

法官法第8條確定了法官的八項權利,其中大部分的權利體現(xiàn)的是所有勞動者均享有的通常性權利,僅在第二項和第三項強調了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以及非經(jīng)法定事由和程序不得被免職等。法官法第13條對法官免職的八項情形進行了列舉,前七項的情形是法官因國籍變化、職務調動、身體原因、職業(yè)技能無法履職而被免除,第八項規(guī)定“因違紀、違法犯罪不能繼續(xù)任職的”。前七項是未體現(xiàn)法官職業(yè)特殊性的“自然原因”,最后一項盡管有“違法原因”,但顯得極為籠統(tǒng)。

第32條從懲戒法官的角度,對法官應被免除職務的“違法原因”作了進一步的解釋。大致而言,法官應受懲戒的情形主要是指違反政治紀律、觸犯刑法、因玩忽職守損害當事人利益、違反程序規(guī)定等。第40條從工作紀律的角度規(guī)定了懲戒措施,法官若連續(xù)兩年考核不合格,或者不履行法官義務、曠工等,自身不勝任本職工作或因機構編制調整又不接受合理安排的均可被辭退。法官法第7條為法官設定了七1項義務,包括遵守憲法和法律,秉公辦案,不徇私枉法,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其他合法權益,遵章守紀,恪守職業(yè)道德,保守秘密,自覺接受監(jiān)督等。除了“以事實為根據(jù),以法律為準繩認定案件,保障訴訟參加人訴訟權利”外,其他的權利和義務缺乏鮮明的職業(yè)特點。并且,由于缺乏配套的豁免規(guī)定,莫兆軍、崔曉紅、郭宏學、馬瑞芝、王桂榮等案件都體現(xiàn)出法官責任的“入罪”和“出罪”都有極大的操作空間。

三、職業(yè)豁免欠缺的負面影響

戴維·波普諾認為無能、無意義、孤立感和自我疏遠是社會學針對工人異化研究的普遍發(fā)現(xiàn)[5]572。借助這一結論可以發(fā)現(xiàn),在職業(yè)豁免權嚴重缺失的背景下,法官無法控制自己的司法過程,對司法工作缺乏目的感,對法院本身缺乏歸屬感,最后產(chǎn)生自我疏遠,無法表達司法工作獨特的個性,比如解決疑難問題的創(chuàng)造力和獨立的判斷力。具體到法院工作中,將會產(chǎn)生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一)影響司法權威

庫克勛爵在處理弗洛伊德訴巴克案時,認為判決終局性需要、保護司法獨立、避免法官受頻繁中傷和偽證之害、保護司法制度的名譽不受損害等四點是法官豁免權存在的正當性理由[6]。在豁免權缺失的狀況下,如果法官被經(jīng)常、頻繁地追究責任,必將對司法制度的聲譽造成損害,會削弱司法權威。比如崔曉紅、郭宏學案,違反法院裁定的當事人未受任何制裁而制作裁定的法官因“玩忽職守”被追責行為本身,就是對司法權威的挑戰(zhàn)與嘲諷。馬瑞芝法官被追究責任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被執(zhí)行人無執(zhí)行財產(chǎn),申請執(zhí)行人多次上訪告狀,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法院作出生效裁判以后,被執(zhí)行人無可供執(zhí)行的財產(chǎn)乃系不能執(zhí)行的客觀原因,申請人生活困難可以通過其他救濟渠道加以解決。但在該案中,申請執(zhí)行人懷疑法官有不端行為,繼而走上上訪之路。濫用信訪和上訪權利已經(jīng)嚴重削弱了法院生效裁判文書的終局性,司法權威遲遲難以樹立,如果因為信訪和上訪再追究法官的責任,那么審判權的獨立性、司法自身的聲譽將通通蕩然無存。

(二)制約司法創(chuàng)新

在技術進步一日千里、觀念更替日新月異的現(xiàn)代社會,社會公眾的權利意識不斷蘇醒和進步,一些新類型的權益紛爭逐漸涌現(xiàn)。規(guī)范出發(fā)型的訴訟模式注定具有規(guī)范滯后于需求的弊端,必然要求法官在法律適用過程中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解釋,促進司法進步。一套無法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糾紛的司法體系,一個在疑難案件面前束手無策的法官難以滿足社會需求,當然也無法得到公眾信賴,最終也無法建立起良好的形象與聲譽。在規(guī)范缺失的情況下,法官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糾紛可能被追責,不解決糾紛又不符合司法職能要求。在左右為難的窘境面前,凡是稍有爭議的案件都有可能被提交到審委會,或者采取拖延裁判的方式延緩風險來臨。法官“過度小心”所導致的無效率司法很難得到公眾認同。事實上,法官被追責的新聞經(jīng)常見諸報端,這一不時博取公眾快感的做法將進一步削弱法官的獨立性和權威性。有學者指出,既然法官的錯誤判決可以通過上訴程序得到糾正,那么追究法官責任從而損害司法權威的做法也就逐漸失去必要性[5]571。

(三)影響法官職業(yè)認同

職業(yè)認同表示“職業(yè)對個人身份的重要程度”[7],是個體對于所從事職業(yè)的肯定性評價[8]。當工作環(huán)境有利于工作者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來解決相關問題,并且從中獲得滿足感時,工作者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對該項工作產(chǎn)生職業(yè)認同感。職業(yè)認同感產(chǎn)生后,會提升該項職業(yè)在工作者內心的重要性,工作者也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和經(jīng)歷去維護和發(fā)展自己所從事的職業(yè)。如果某種工作給工作者施加了過度的壓力②,導致其缺乏安全感時,則難以形成職業(yè)認同感。調查表明③,在法官、檢察官和警察三種職業(yè)人群中,法官自我認為壓力最大,就現(xiàn)實而言,法官的職業(yè)保障和檢察官及警察相比也是最差的[9]。另一項針對全國2660名法官的調查表明,75.19%的法官認為目前司法環(huán)境惡劣,法官面臨著當事人“辱罵和人身攻擊的風險”,73.83%的法官擔心當事人信訪和鬧訪[1]。在需要層次理論看來,安全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當法官無法從自己所從事的職業(yè)中體會到基本的安全感時,肯定難以對此職業(yè)形成認同,對于大多數(shù)普通法官而言,“逃離”法官職業(yè)成為最后的唯一選擇。

(四)架空審級制度

一般而言,審級越多、復審的可能次數(shù)就越多、司法裁判便越審慎,判決最終實現(xiàn)司法正義的可能就越大[10]。法官豁免權存在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可以通過審級制度對下級法院的錯誤裁判做出糾正。這種糾正只是基于案件本身的“就事論事”,而不涉及對承辦法官個體的對錯評價。也就是說,二審法院對一審裁判的改判或者發(fā)回重審均應“對事不對人”。但目前的一些錯案評價體系將二審法院對一審案件的“改發(fā)”作為錯案認定的重要標準。正是由于對法官豁免權的規(guī)定過于抽象,導致實踐中較為隨意地設置追責方式。比如貴州省黔西南州中院明確規(guī)定:所有經(jīng)中院審委會討論認為應當發(fā)回或改判的案件,一律根據(jù)錯誤程度追究一審相關人員責任④。為避免案件被改判或者發(fā)回重審,一審法官不得不通過案件請示、私下溝通等一些非正式的方式與二審法院統(tǒng)一意見,以確保一審的裁判結果與二審法官的看法基本一致。比如王桂榮法官在做出裁判以前,就向周口中院進行請示,獲得書面答復后對被告人做出有罪判決。一審、二審合一,無法實現(xiàn)審級制度的糾錯功能,也嚴重損害了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有學者指出,我國錯案標準不科學,存在只看案件是否被發(fā)回重審或改判,而不看案件辦理的程序、證據(jù)與法官的主觀過錯,這直接造成審級制度的名存實亡[11]。

(五)加劇司法行政化

蔡炯燉比較研究世界主要法治發(fā)達國家的法官身份保障后指出,各國憲法為保障法官得以獨立行使職權,通常均予以終身職業(yè)保障,對有失職或行為不當之法官,也只能透過嚴格的彈劾及懲戒程序,使之去職,以免外力假借彈劾及懲戒之威脅,影響法官裁判[12]26。在當前科層制的法院組織模式下,承辦法官并非“一個人在戰(zhàn)斗”,一旦某個案件被認定為錯案,對承辦法官負有領導責任的副庭長、庭長和副院長都有可能承擔連帶責任。事實上,貴州省黔西南州中院所建立的錯案責任追究制度也證明了這一點:被發(fā)改案件具體承辦人、分管院領導要在全院干警大會上進行現(xiàn)場檢討。為避免自己受“錯案”牽連,院庭長必須加強對承辦法官的個案指導,確保錯案不會發(fā)生。在豁免權欠缺的情況下,由于承辦法官個人的抗風險能力不足,為趨利避害,確保安全,難以對各種行政干預說“不”,甚至自身也愿意向行政領導或行政權力尋求庇護,以確保裁判結果符合行政權力的期望。這會讓行政權力不斷膨脹,司法權力不斷萎縮,司法行政化將在法官豁免權缺席的情況下肆意地生長與蔓延。只有賦予法官豁免權,才能真正實現(xiàn)“由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

四、法官豁免權的理論與實踐

從司法發(fā)展上看,對法官的懲戒只是確保司法公正的一個方面,而在另一方面,還需賦予法官以豁免權,以確保法官不被隨意追究責任。事實上,建立法官豁免制度有著較為完整的理論基礎,也是世界法治發(fā)達國家的通例。

(一)權力均衡理論

漢密爾頓對既無軍權也無財權的精辟論斷,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司法權的消極性[13]。由于司法權自身的消極、被動和軟弱,必須賦予其特別的防護,以保證其不被非法干預,并能對公權力形成有效制約。比如日本國憲法和法官彈劾法規(guī)定,法官由于瀆職、玩忽職守或犯有嚴重損害法官威望的過錯的,應對其彈劾。在一般情況下,法官的判決不妥,是不能成為被罷免的理由的。如果僅以法官審判某案不妥為由對其加以彈劾,在日本國將被認為是對法官獨立審判權的侵犯[14]。葡萄牙憲法第221條第2項規(guī)定,除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情況外,法官不因其所做判決而受追究[5]572。本文列舉的案例也可管中窺豹,盡管法官謹小慎微,卻仍免不了被追責的命運。我國臺灣地區(qū)高等法院蔡炯燉法官認為,法官獨立審判原則的內容可以分為職務獨立性和身份獨立性,前者指法官從事審判僅受法律之拘束,不受其他任何形式之干涉;后者謂法官之身份或職位不因裁判之結果而受影響[12]18。比如英國在1670年的巴謝爾案中確立了法官的訴訟豁免權制度,也即對于法官在行使其司法職權時說的錯話、做的錯事不受法律追究[15]。事實上,領導干部和法院內部人員干預司法活動的現(xiàn)象引起了中央高層的注意,2015年3月,中辦和國辦相繼聯(lián)合發(fā)布了《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guī)定》和《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記錄和責任追究規(guī)定》,從本質上就是杜絕行政權對司法權的干預。

(二)法官懲戒未體現(xiàn)職業(yè)特點

盡管成為法官之前會經(jīng)歷苛刻的考試和繁復的培訓,但這并不能使其成為毫無知識盲區(qū)的圣人,判斷力總會有潛在的邊界和極限。丹寧勛爵曾指出,“當法官依法行事時,每位法官均應受到保護”,“只要法官在工作時真誠地相信他做的事是在他自己的法律權限之內,那么,他就沒有受訴的責任”,“除法官表明他明知自己無權做某事卻違法去做外,任何其他情況均不能使法官承擔法律責任”[16]。事實上,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社會意識處于不斷變動之中,利益關系日趨復雜,給法官判斷增加了困難。法官可以憑借自身的司法知識和經(jīng)驗對大多數(shù)的案件作出較為準確的判斷,但總有一些疑難、復雜的案件會超過當時、當?shù)胤ü俚恼J識水平,這不可避免地會引發(fā)社會對裁判結果的爭論。蘇力在討論中國法官的素質時就指出,經(jīng)濟和社會轉型帶來的其他一些因素的變化,也間接地對法官提出新的更高的知識和專業(yè)要求[17]。但法官不能因為認識能力所限而受到制裁。法官在行使審判活動時是自由的,可按其意愿自由判決,當然,同時應當遵守法律規(guī)范以及就職誓詞[18]。法官豁免制度就是為了確保法官在未知的領域勇于探索,而不擔心因爭議而承擔責任,這也確保了法院裁判的權威性。

(三)程序自潔機制

盡管三段論還為司法審判提供了較為確定的推理模式,但在行使判斷權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注入體現(xiàn)法官個體色彩的價值判斷。為了防止有限理性導致認識失衡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立法者設定了嚴格的訴訟程序。只要司法者嚴守訴訟程序,就不會因為裁判結果而受到追究。比如對疑難復雜案件采取合議制方式進行審理,力圖在審理過程中避免個人認識的局限。同時,設置審級制度,對未生效裁判進行審查,糾正可能存在的錯誤。即便在生效以后,還有審判監(jiān)督制度,對生效裁判進行事后糾錯。這些制度的存在,就是以個體認知的局限性為前提。以英國為例,在10至11世紀的英國沒有上訴理念和上訴制度,當事人在缺乏上訴權的情況下,敗訴的當事人會指控法官做出了“錯誤判決”,要求撤銷原判決,并對法官處以罰款。隨著上訴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向上級法院提起上訴逐步取代了對法官責任的追究,確立了法官的司法豁免制度。法官只對證據(jù)負責,對于法官來說,非依法定程序采信的事實是不存在的[19],因此,審判人員在訴訟程序內的錯誤是可以被容忍且不被追究責任的。

(四)國家承擔制度代價

物質和意識之間很難完全保持同步,流變的社會觀念與頂層設計之間也難以演奏出協(xié)奏曲。法律作為相對保守的力量,力圖在社會變遷中充當減振器,盡量解決矛盾,實現(xiàn)相對穩(wěn)定。但法院作為國家機關的一部分和制度建設的重要力量,盡管試圖中立、客觀,但依舊難以置身事外,常受到觀念沖突的責難與影響。在紛紛擾擾的社會變遷中,法官也許能夠準確把握時代變遷的脈搏,但是卻很難精準地處理個案與時代的關系,在各種沖突中,他們面臨著巨大的考驗和風險。王桂榮案就是典型的因為制度漏洞而導致的悲劇。王桂榮法官在第一次審理于海哲涉嫌詐騙案時,便認為犯罪事實不清、證據(jù)不足,擬作無罪判決,但檢察院在法院下判之前以“事實證據(jù)發(fā)生變化”為由撤回起訴,一個月后檢察院重新起訴。王桂榮在做出裁判之前邀請審委會成員旁聽庭審,合議庭四次合議,三次將案件提交審委會討論,并向中級法院請示獲得書面答復后,對被告人判處有期徒刑10年。二審法院駁回被告人上訴,維持了一審判決。后在有關領導的批示下,周口中院進行再審,證人全部翻供,于海哲涉嫌詐騙罪被宣告無罪[20]。事實上,在刑事訴訟中,我國尚未形成以庭審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檢察院既是公訴機關,又是法律監(jiān)督機關,法院很難對其形成制約。法院對公訴機關提供的證據(jù)材料也難以進行排除。這些制度上的不足必然導致個案錯誤,但法官不應該成為制度瑕疵的替罪羔羊。比如在法國,司法服務的運行缺陷,首先由國家對當事人承擔責任,只有法官拒絕司法或有嚴重過錯時才被追究⑤。同處西歐的德國在其民法典第839 條第二款規(guī)定,法官在履行做出司法判決的義務時,只有違背義務的行為嚴重到以犯罪進行評價之時,方對損失承擔賠償責任。法官對職務義務的違反只要未達致犯罪,就免除民事上的賠償責任,即享有民事責任上的豁免權。

法官責任豁免的實踐與理論被國際社會廣泛接受,并被寫入相關國際條約和文件。這些文件基本一致認為,除非法官在執(zhí)行職務的行為中有重大過失或故意,并經(jīng)法定程序認定,否則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被追究民事責任和刑事,也即法官的豁免權包括民事豁免權和刑事豁免權⑥。

五、我國法官豁免權的構建

若要充分發(fā)揮法院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一方面必須確保司法的公正廉潔,在社會中有效樹立司法權威與司法公信。另一方面必須根據(jù)作為判斷權的審判權的基本屬性,讓法官重拾職業(yè)信心,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法官依照法定程序行使職權免受各種干擾和報復,也即建立法官豁免制度。

(一)立法明確法官豁免權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已經(jīng)初步明確了法官不受追究的幾種情形。但其效力等級明顯不夠,對其他公權力部門無法形成制約,也不能對社會公眾形成足夠的說服力。因此,需要在最高人民法院規(guī)定的基礎上進行豐富和完善,并通過法律的形式確立法官的豁免權,其最為經(jīng)濟可行的方式就是在法官法中進行條文增補。建議將法官法第十一章“懲戒”修改為“懲戒與豁免”,增加對法官不予追究責任的以下規(guī)定:

1.因當事人舉證不力或故意隱瞞證據(jù)而導致案件事實認定不清的;

2.基于當時的認識能力無法準確認定案件事實的;

3.對法律、法規(guī)的理解和認識不一致而出現(xiàn)不同裁判意見導致不同裁判結果的;

4.出現(xiàn)新的證據(jù)而改變原裁判的;

5.因法律法規(guī)廢除、修改或者政策調整而動搖原裁判法律基礎的;

6.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非因法官主觀故意而導致人身或財產(chǎn)損失。

只要法官依照訴訟程序推進庭審,即便在訴訟過程中發(fā)生了一些損害結果,或者裁判結果因客觀原因的變化而出現(xiàn)了不合理的情況,法官也不能被追究責任。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設立“其他情形”等兜底條款,以確保法官豁免權具有足夠的剛性。

(二)激發(fā)訴訟制度各項功能

建立法官豁免權絕不是鼓勵或者放任法官枉法裁判或徇私枉法,而是充分發(fā)揮制度力量確保審判權規(guī)范運行。

一是權利制約權力。如果說行政權的運行是“權力——權利”的單通道運行,那么審判權則是“權利——權力——權利”的雙軌運行。在對自身利益的關切下,法官的一舉一動都被當事人所關注,如果法官欲與某一方當事人合謀則很難逃脫另一方當事人的“火眼金睛”。必須進一步保護當事人的訴訟權利,讓其可以在訴訟過程中對法官審判權力形成有效制約。

二是庭審實質化。在庭審過程中,要嚴格貫徹直接言辭原則。涉案證據(jù)當庭提出并進行質證,法官必須根據(jù)認證的證據(jù)認定案件事實。法官在裁判文書中所作出的判斷必須依據(jù)庭審中經(jīng)各方當事人質證后所認定的證據(jù)。即便是價值判斷也應當回應當事人在庭審辯論中的意見。法官進行裁判的客觀依據(jù)和主觀判斷都應當從庭審中獲取正當性與合法性。

三是合議庭形成最終裁判意見。庭審中的爭議是不可避免的,法官在裁判時必須對各種意見作出取舍,或者作出自己獨立的判斷。為避免因個體因素的影響而出現(xiàn)判斷偏頗,必須充分發(fā)揮合議庭積聚智慧的功能。合議庭成員應該就事實的認定、法律適用獨立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四是發(fā)揮審級制度糾錯功能。法院裁判是對過去的再現(xiàn),和對歷史的重新書寫,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錯誤或者偏見。但這些錯誤都應該通過程序本身加以糾正和化解,盡可能避免行政權力的介入,打破程序內的權力平衡。科學編織制度籠子,既要約束法官的審判權力也要保障法官的合法權利,維護其職業(yè)尊嚴。

(三)完善法官懲戒制度

只要存在錯案追究制度就不可能真正建立法官責任豁免制度[5]585。應當以“司法過錯”代替“錯案”,也即應當從以裁判結果為衡量核心的結果主義向以衡量法官主觀過錯的行為主義轉變。

一是建立符合專業(yè)特點的懲戒機構。為避免法官因獨立審判而遭致打擊與報復,應采取同行評價的方式來認定司法過錯,也即由資深法官和相關行業(yè)、組織的專家學者組成司法懲戒委員會,負責對法官的司法過錯進行認定。法官懲戒委員會根據(jù)法律和職業(yè)道德獨立地作出判斷。

二是明確過錯認定標準。法官是否存在過錯,其認定標準不在于法官是否造成了某種損害結果,而在于法官是否對造成該損害結果有主觀上的故意,以及是否違反了法定程序和職業(yè)道德。只要法官嚴格按照規(guī)定的程序和要求來審理案件并作出裁判,那么不管裁判結果在客觀上是否公正,都應推定法官已盡其職責,其行為也不再具有歸責性。

三是構建科學合理的懲戒程序。社會公眾如果對法官的行為不滿,可以向法院進行投訴,院庭長對公眾的投訴意見作初步處理。法官如確實存在違規(guī)行為的,應當將公眾的陳訴意見提交法官懲戒委員會。若公眾的投訴無根據(jù)或誤解,則要向投訴人作出合理解釋。在對法官不當行為進行調查時,應當賦予法官個人申辯的權利。

四是完善合適的懲戒等級。如法官只是一般的疏忽大意,懲戒委員會應對法官進行誡勉談話,以提醒法官注意。如法官在辦案過程中觸犯刑法,應將其移交司法機關進行處理。為維護司法之權威,一般宜采取不公開的方式對法官進行調查、懲戒或審判。

六、結語

保障法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的各種屏障正在陸續(xù)建立,但如果法官責任豁免權欠缺或被破壞,那么其他保障措施也很難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司法為維護社會正義的每一次努力都面臨以卵擊石的風險,公眾所渴求的正義也難以實現(xiàn)。長此以往,法院、法官不但不能作為正義的守護神,反而可能成為最軟的那顆柿子成為被羞辱和侵犯的對象。只有為消極被動的司法權穿上足以自衛(wèi)的鎧甲,才能鼓勵法官為了正義挺身而出。

注釋:

①參見河南省舞陽縣人民法院(2011)舞刑初字第167號判決書。

②研究表明,職業(yè)認同感與工作壓力源有相關關系。參見劉秋穎、蘇彥捷的文章《初次就業(yè)個體的職業(yè)認同獲得及其相關因素》,載《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第2期第263頁。

③本次調查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方法,在全國選擇九個省市發(fā)放問卷,這九個省市分別是北京、上海、廣東、海南、福建、湖北、吉林、四川、青海。每個地區(qū)選擇80 名法官、80 名檢察官、80 名警察、80 名律師來發(fā)放調查問卷,最后回收法官問卷702 份、檢察官問卷791 份、警察問卷735 份、律師問卷703 份,共計2931 份有效問卷。參見吳洪淇的文章《法律人的職業(yè)化及其實現(xiàn)狀況》,載《證據(jù)科學》2015年第1期第8193頁。

④該法院還規(guī)定,案件發(fā)改超過一定數(shù)量的,對基層法院院長實施約談,甚至作出組織處理。被發(fā)改案件具體承辦人、分管院領導要在全院干警大會上進行現(xiàn)場檢討。參見《黔西南州法院率先在全省實行錯案責任追究制》,載新浪網(wǎng)http://gz.sina.com.cn/20150803/detailsifxfpcys8253592.shtml.

⑤嚴重過錯,被定義為故意過錯,或異常瑕疵行為,或者指在重大錯誤影響下犯下的而正常盡責的法官不會犯的過錯。參見[法]洛伊克·卡迪耶的《法國民事司法法》(楊藝寧譯)一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頁。

⑥這些條約主要是:1982年《司法獨立最低標準》、1983年《司法獨立世界宣言》、1985年《關于司法機關獨立的基本原則》、1998年《國際刑事法院規(guī)約》、2015年《聯(lián)合國關于保障司法人員權利的20條基本原則》。

[參考文獻]

[1]胡昌明.中國法官職業(yè)滿意度考查:以2660份問卷為樣本的分析[J].中國法律評論,2015(4):194200.

[2]譚世貴.中國法官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565.

[3]楊濤.冤案夫婦在法庭外自殺 法官稱“自殺與我無關”[N].南方都市報,20030425(A23).

[4]劉萬永.永濟兩法官玩忽職守 一審免予刑罰[EB/OL].(20070820)[20170127].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708/20/content_1864936.htm.

[5]戴維·波普諾.社會學[M].李 強,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572.

[6]于秀艷.美國的法官制度與法院組織標準[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115.

[7]劉秋穎,蘇彥捷.初次就業(yè)個體的職業(yè)認同獲得及其相關因素[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257264.

[8]朱伏平,張寧俊.職業(yè)認同與組織認同關系研究[J].商業(yè)研究,2010(1):6871.

[9]吳洪淇.法律人的職業(yè)化及其實現(xiàn)狀況[J].證據(jù)科學,2015(1):8788.

[10]聶鑫.近代中國審級制度的變遷: 理念與現(xiàn)實[J].中外法學,2010(2):240246.

[11]劉根菊,張建.我國刑事審級制度的重新構建[J].法學論壇,2005(5):7886.

[12]蔡炯燉.審判獨立與職務監(jiān)督[M].臺北:臺灣地區(qū)“司法院”,2004.

[13]漢密爾頓,等.聯(lián)邦黨人文集[M].程逢如,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391.

[14]董華.日本國的法官制度[J].人民司法,1999(7):62.

[15]程漢大,李培峰.英國司法制度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153.

[16]丹寧勛爵.法律的正當程序[M].李克強,楊百揆,劉庸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72.

[17]蘇力.法官素質與法學院的教育[J].法商研究,2004(3):6072.

[18]洛伊克·卡迪耶.法國民事司法法[M].楊藝寧,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115.

[19]干朝端,郭珣.論我國法官豁免制度的建立[J].法律適用,2003(5):4547.

[20]習宜豪,張詩穎,李珍.刑上法官[N].南方周末,20150702(A2).

(責任編輯江海波)

猜你喜歡
豁免權懲戒法官
檔案管理與個人信息保護的平衡研究
忘卻歌
教育懲戒藝術仍值得繼續(xù)探索
也談“教育懲戒權”
教育有時需要一定的懲戒手段
做“德法兼修”的好法官
論我國律師法律師職業(yè)豁免權規(guī)定完善
我國律師刑事辯護豁免權問題淺析
當法官當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