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海英
芳是我多年的好閨密,最近她突發(fā)奇想,準備辭掉工作,到農(nóng)村老家的宅基地建一所房子。芳說,接下來的生活,她要在老家種一片莊稼,養(yǎng)幾只雞和一水塘的魚,完全不用在城里打拼,依靠這些,她就可以過上愜意的生活。
聽了芳天真的想法,我忍不住笑話她。笑完之后,我卻陷入了思考,她這個想法真的不可行嗎?
芳解釋說,自己回到農(nóng)村老家自食其力,食物來于自然,生活回歸自然,沒有城市的喧鬧,閑了可以看看書、寫寫字、彈彈琴。這樣的生活,沒有壓力,有益身心。她說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就是想過返璞歸真的生活,把多余的東西扔掉,過簡簡單單的生活。
芳的想法,讓我想起了美國作家梭羅。1845年春天,28歲的梭羅帶著一柄斧頭,來到老家康科德城的瓦爾登湖畔,建起一座木屋,在那里進行了兩年多的湖畔生活實驗,以證明自己每年只需工作六周,就可換得全年的生活所需,其余的三百多天則可以自由地閱讀、思考、寫作,把文明的繁瑣盡數(shù)剝?nèi)ァ?/p>
畢業(yè)于哈佛大學的梭羅放棄城里的優(yōu)越生活,在湖畔與禽獸為鄰,與寂寞為友,與春天共眠,與嚴寒抗爭。他津津有味地看螞蟻打架,聚精會神地傾聽天籟之音,饒有興趣地探測湖底的形態(tài),認認真真地記錄湖水的結冰開凍。最終他寫下了恬靜、智慧的《瓦爾登湖》一書。
梭羅通過這本書告訴我們,財富大多只是身外之物,是對個人自由的一種拖累與妨礙,欲保留自由之身,就應該最大限度地遠離物質(zhì)誘惑。他說:“多余的財富只能夠買多余的東西,人的靈魂必需的東西,是不需要花錢買的。”
看來,芳的想法與梭羅不無二致。都說“家財萬貫,一日不過三餐;廣廈萬間,夜眠不過三尺”??稍诔鞘猩钪?,又有誰不是欲壑難填?再看那些被查處的貪官,一朝東窗事發(fā),無不悔青了腸子,那時他們才明白,自己要那么多錢又有什么用處?
想到這里,我突然理解了芳,并表示支持她的想法,而且十分欣賞她無欲無求的心態(tài)。
人沒有欲望,那是假的。但人的欲望,是可以控制或者說可以轉(zhuǎn)移的。當我們能夠解決溫飽后,就應該把更高的追求轉(zhuǎn)移到精神層面,比如學問、藝術、慈善等等。
可嘆的是,那些出境旅游的土豪,看到國外琳瑯滿目的商品,他們總是風卷殘云,似乎不這樣做,就不能證明他們有錢??勺C明他們有錢,卻并不能證明他們精神有多富有。當年蘇格拉底逛完雅典的市場后說:“原來我不需要的東西這么多?。 边@是哲學家的眼光,他可以視金錢如糞土,視物質(zhì)為身外之物,然而他對學問的追求是多么狂熱啊,并為此奉獻了一生。
也許在學問上,我們做不了蘇格拉底。但在生活上,我們完全可以學習蘇格拉底的生活方式。因為在人生的歷程中,我們不需要的東西確實有很多,它們拖累了我們的心靈和身體,讓我們忘掉了初心,并變得疲憊不堪。
當我們靜下來想一想時,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需要的并不多,只不過是需要多陪父母嘮嘮家常吃頓飯,需要的是簡單的食物、空氣和水,需要的是一本書,一張桌子和一張床。而那些與名利財富有關的煩惱,只要看淡,就不會被束縛。
(邱寶珊摘自《博愛》201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