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建剛
針對程映虹“試圖消解‘瓦爾登湖的神話”(《讀書》一九九六年第五期)的觀點(diǎn),何懷宏先生寫了《事關(guān)梭羅》(《讀書》一九九七年第三期)一文,用較為翔實(shí)的材料為梭羅作了親切的辯護(hù)。讀了這兩篇文章以及另兩篇受程文啟發(fā)而對梭羅及《瓦爾登湖》產(chǎn)生幻滅感的短文(見《讀書》一九九六年第九期)后,我卻想到了一個事關(guān)人性的問題。
我是在讀了何先生的《梭羅和他的湖》(《讀書》一九八八年第五期)后,才知道一百多年前在美國有這么一個獨(dú)特的梭羅和一本迷人的《瓦爾登湖》。但那時梭羅的形象于我只是霧中看花。過了六年,我終于從上海郵購了一本徐遲先生譯的《瓦爾登湖》,這才一睹了梭羅的風(fēng)采。讀完這本書,梭羅的形象變得真切了。我想,我這一輩子是不會忘了他的。
那么,梭羅究竟是什么原因吸引了我呢?如果梭羅是一個“神”(或“真隱”),瓦爾登湖是一個“神話”,我是絕不愿多看一眼的。梭羅吸引我的恰恰是他作為一個“人”的存在,一個自始至終熱忱地生活著的、活生生的人,一個極具個性魅力,而心靈如此豐富的人。這是一個多么敏細(xì)而深情、平常而高尚的人?。?/p>
然而,讀了程映虹的《瓦爾登湖的神話》,看到了一個瓦爾登湖以外的梭羅后,我并不覺得梭羅是一個“虛偽的矯揉造作的該死的混蛋”,梭羅在我心中也不像“易碎的石膏體一樣坍塌了”,倒是梭羅更像一個“人”活在了我的心中。我甚至覺得何先生的辯護(hù)也顯得有點(diǎn)多余。我愛梭羅,崇敬梭羅,如同我心目中的任何一位偉人一樣,從一開始我就沒有將他(他們)作為一個“神”(或偶像)供奉于心的祭壇。盡管在讀程文之前,我不知道梭羅的“另一面”,但我在崇敬之時從來也不懷疑梭羅有“另一面”。梭羅的確是偉大的,可我們?yōu)槭裁从惨阉鸪觥叭祟悺?,而獻(xiàn)給“神”呢?
人性的魅力在于他全部的豐富性。作為一個人,梭羅以他“生命的力量和心靈的威力”吸引著我們、震撼著我們。同時,他的弱點(diǎn)也使他更貼近了我們。在這個意義上,梭羅不會在我們的心中“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