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實描述與價值評估之間的關系一直是價值哲學的焦點之一。按照西方哲學領域的傳統(tǒng),一般認為兩者總是對立的,而不是基于事實和價值的相關理論。因此,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看到事實與價值觀之間存在著差異,即“是”和“應該”。它可以在人類的社會實踐中統(tǒng)一起來,兩者是對立統(tǒng)一的。
關鍵詞:事實描述 價值評估 本體論
一、理論背景
(一)西方事實價值理論的發(fā)展
1.英國哲學家休謨的觀點
在哲學中,“是”與“應該”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事實與價值的關系??梢哉f,“事實”與“價值”的分離是西方文化的傳統(tǒng)之一。在西方哲學史上,英國哲學家休謨首先提出了事實知識和價值知識的問題,并在區(qū)分事實和價值的基礎上提出了兩者的區(qū)別。休謨認為,事實知識可以通過經驗來證明,以此區(qū)分真假;而價值知識,則不能用經驗證明,也無真假之別。同時,它無法從事實中獲得價值,從而否定了事實與價值之間的關聯(lián)性和一致性。
2.德國哲學家康德的觀點
德國哲學家康德,利用人們對事實理解和知識價值的“誤解”,認為人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使得對真理世界和價值世界的區(qū)別否定了事實和價值之間的聯(lián)系和一致性,但是這些都成為建立新康德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哲學的價值基礎。
3.其他西方學者不同的觀點
與此同時,在休謨提出明確區(qū)分事實和價值觀之后,西方哲學界有一些不同的聲音。像杜威和馬斯洛這樣的學者質疑休謨和其他人的觀點,并試圖消除這一限制。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利用所謂的“測試方法”將事實和價值聯(lián)系起來。然而,杜威等人研究的是事實與價值的統(tǒng)一。他們既沒有改變傳統(tǒng)的自然主義研究方法,也沒有真正理解休謨等人提出的問題。美國學者馬斯洛將科學與價值相結合,要求科學不排斥價值,通過研究人類事實為人們提供生命的意義和理想,從而確立了科學人文主義的整體框架。但馬斯洛斷言“是”和“應該”是等同的,事實和價值是相結合的,這種觀點并不能真正解釋事實和價值之間的關系。
(二)西方學者觀點演變的總結
從這個演化過程的角度來看,可以得出結論,西方學者堅持的事實和價值之間,以及“是”和“應該”之間存在著“差距”。他們認為兩者不能過渡的想法是片面的。雖然價值與事實之間存在差異,但不可能建立它。因此,可以說事實和價值觀,“是”和“應該”都是不同的和相關的。
二、事實描述與價值評價的區(qū)別
(一)事實描述
深受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影響,不少學者認為事實就是客觀存在的,它與認識的主體沒有關聯(lián),也不管它是歷史的還是現(xiàn)實的。而且,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人們對客觀事實的反映也體現(xiàn)在客體上。為了澄清“什么是”的問題,它也沒有從認知主題轉向。
(二)價值評價
根據馬克思的觀點,價值評價是一種客觀性而非主觀性的理解活動,只有正確評價價值關系才是正確的價值判斷。價值評估可以說是人類實踐中一種特殊的意識活動??傊?,對事物價值的評估不同于對事物的評估。
(三)事實描述與價值評價的不同之處
1.事實包括價值和價值關系
雖然我們可以通過分析來分析事實和價值,但差異總是相對的。實際上,事實描述中包含的關系是除了值之外的關系,因為這里提到的事實,除了過程,關系和客觀存在值之外的屬性都被刪除。而根據事實的本義,事實應該包括價值,因為價值與價值的關系也是客觀存在的。
2.本體論中事實與價值的差異
在本體論意義上,事實與價值的區(qū)別是顯而易見的。首先,事實是有客觀的現(xiàn)實,包括但不限于關系;價值是關系的范疇,而不是物理范疇。其次,從認識論的角度講,事實作為客觀事實不是個人的意志,不是因為個人,不是因為所有人,都是真實的。價值作為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功能關系,雖然具有關聯(lián)性,但實際上是不同的,沒有固定的標準。事實分為價值事實和非價值事實。價值事實和非價值事實(狹義事實)都是真實的,但它們都有各自的特點。與休謨和康德的價值觀相反的事實實際上是毫無價值的事實。
3.價值事實與非價值事實的區(qū)別
那些試圖通過價值事實來否定非價值事實,否認與事實和價值觀相反的事實,并將其視為錯誤的二分法的人是不完整的。因為事實和價值的對立實際上是與狹隘事實相反的,兩者之間的對立是客觀的,這兩個事實都有自己的特點。
三、事實描述與價值評價的聯(lián)系
(一)“是”與“應該”的關系問題
當涉及到事實描述和價值判斷之間的聯(lián)系時,我們就必須處理“是”和“應該”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應該”的問題是否可以來自“是”,以及價值問題是否可以從事實中得出。
一方面,“是”可以在某些條件下得到“應該”,因為主體必須理解某一事實,這必須與主體的利益相聯(lián)系,形成一定的價值判斷,這可以從“應該”中提取出來。另一方面,由于這兩個事實之間的差異,我們可以看到事實和價值并不是完全獨立的,不能相互分離。價值是客觀事實,是客觀事物相互作用的結果,它來源于“價值事實”。主體的價值取向不僅基于主體的利益和需要,而且基于客觀事物和法律,基于事實。因此,在確定個體的價值取向時,主體必須知道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必須知道客觀事實。
(二)社會科學研究中的事實描述與價值評估
社會科學研究的“價值評估”,不僅要客觀地把握社會本身所包含的價值維度,還要具有科學的社會認知功能。它還反映了研究人員所屬群體的價值取向,從而顯示出具體的主觀性和價值觀。例如,由于價值尺度的差異,存在“宣傳和公共理性”和“貧窮和合理”的現(xiàn)象。
社會現(xiàn)象的“事實描述”應基于從他們自己的觀察和調查中獲得的材料,以及已經可供他人使用的調查材料。相互比較,然后去虛假和真實,去粗略和精細梳理,最后做出描述和判斷,并堅持“觀察的客觀性”。
四、結語
在當今價值觀多元化的時代,我們需要通過理解價值與事實的關系,找到正確評價各種價值的標準,正確引導社會思潮。事實與價值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但事實描述先于價值評價,這應該才是保持理性的基礎。只有這樣,之后才更有心境去感性生活。
參考文獻
[1] (英)大衛(wèi)·休饃 .人性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01
[2] (德)伊曼努爾·康德.純粹理性判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04
[3] 王玉樑.價值哲學新探[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 孫偉平.求解事實與價值的關系問題諸方案述評[J].人文雜志,1996(5)
[5] 王元亮.事實與價值相互關系考論[J]山東人文科學,2013
作者簡介:陳臆妃,女(1993-)漢,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