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蔡立英
在諾貝爾物理學獎設立的最初65年來,只有不到半數(shù)的情況是被提名得票領先者當年獲獎。
奧托·哈恩(左)和麗絲·邁特納在柏林的哈恩-邁特納研究所門口聊天。哈恩榮獲1944年諾貝爾化學獎,而邁特納盡管得到了提名者們的強烈支持,卻從未榮獲任何一個諾獎
提到諾貝爾物理學獎,卡爾·奧森(Carl Wilhelm Oseen)、斯萬特·阿列紐斯(Svante Arrhenius)、阿爾瓦·古爾斯特蘭德(Allvar Gullstrand)很可能不是大多數(shù)人首先會聯(lián)想到的名字。不過,對于理解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歷史,這3位瑞典人——皆是5人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成員,可以說比愛因斯坦、普朗克或其他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都更重要。
從1901年起,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負責遴選提名者,來提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然后對被提名者做出評價。每年,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向瑞典皇家科學院推薦一個候選人名單,瑞典皇家科學院通常但并不總是贊成委員會推薦的人選。盡管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必須考慮有效的提名者書面提議的任何一位被提名者,卻沒有義務選擇受到最多提名者青睞的那個人?!疤崦邆兒狭?chuàng)造了一鍋大雜燴,”挪威奧斯陸大學的科學史教授羅伯特·弗里德曼(Robert Marc Friedman)打比方說,“然后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成員們根據(jù)自己的口味做出選擇?!?/p>
基于1901—1966年的數(shù)據(jù),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熱切地行使了其獨立甄選權。期間頒發(fā)過諾貝爾物理學獎的60個年份中,委員會只有29次贊成了提名者們票選的得票領先者(見附表)。根據(jù)弗里德曼和其他科學史家的研究,當委員會一腳踢開提名者們青睞的人選時,這種情況往往提供了最津津有味的幕后故事。
就拿可憐的亨利·龐加萊來說吧,191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評選中,這位法國人出現(xiàn)在59%的提名者投票中。他贏得了提名者中幾乎所有法國人,再加上包括彼得·塞曼、古列爾莫·馬可尼、亨德里克·洛倫茲在內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的提名。龐加萊以壓倒性的票數(shù),成為1901—1966年間最受青睞的被提名者。
但是,正如弗里德曼在其2001年的著作《卓越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Excellence)中所解釋的,龐加萊成為諾貝爾委員會的政治犧牲品。正如19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發(fā)明了“精密光學儀器”的阿爾伯特·邁克爾遜所集中體現(xiàn)的,諾貝爾委員會強烈偏愛推動了實驗和測量發(fā)展的物理學家。在諾貝爾物理學獎設立初期,像19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亨德里克·洛倫茲這樣的理論物理學家,必須無可辯駁地解釋之前的測量工作,才有可能獲獎。龐加萊的研究工作是純理論的,而且又添一擊的是,他的工作大部分是數(shù)學上的。
龐加萊也沒能穩(wěn)穩(wěn)得到最有影響力的委員會成員,也就是委員會主席斯萬特·阿列紐斯的支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阿列紐斯反對瑞典皇家科學院中的一名對手發(fā)起聲援龐加萊運動,遂推動他的瑞典同胞克努特·昂斯特倫獲得候選人資格。即便是昂斯特倫在諾貝爾物理學獎宣布之前去世,也不能挽救龐加萊。據(jù)弗里德曼所述,阿列紐斯不惜深挖故紙堆來支持約翰尼斯·范德華,此人長期不被納入候選人考慮范圍,其關鍵研究工作是早在19世紀70年代做的。(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贈要求諾貝爾獎需基于“之前一年”取得的成就。)1910年來自哈佛大學物理學家西奧多·理查茲的那唯一一票提名,足以讓范德華贏得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龐加萊在1912年去世之前,還得到了更多的提名,卻始終沒有獲獎。
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對理論物理的反感,也伴隨著量子論開創(chuàng)者們的候選人資格。馬克斯·普朗克,從1909年開始6次得到最多提名票,卻一直等到1919年才因其發(fā)現(xiàn)能量子而獲獎。(委員會行使了其權力,推遲了1918年的獎項,直到第2年才頒發(fā)給普朗克。)
類似的是,奧托·斯特恩1922年的實驗證明了自旋量子化,卻直到1944年才獲獎(他獲得的是1943年保留的獎項),其實斯特恩早在1928年開始,就已有4次成為最受青睞的被提名者。
如果諾貝爾委員會懷疑量子論,那就是公然敵視相對論。愛因斯坦在提出狹義相對論5年后的1910年,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獎提名。直到1920年,也就是亞瑟·愛丁頓率隊到西非觀測1919年的日全食而證實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第2年,愛因斯坦一直是得票最多的被提名者。不過,被選中來評價愛因斯坦的候選人資格的諾貝爾委員會成員是物理學家和眼科醫(yī)生古爾斯特蘭德,弗里德曼在1981年發(fā)表在《自然》雜志的一篇文章中寫道,古爾斯特蘭德對相對論這樣復雜的理論物理,既心存偏見,又不能理解。毫不奇怪,古爾斯特蘭德并沒有給予愛因斯坦熱情洋溢的評價。
另有他人通過精明的政治活動和創(chuàng)造性的偷換概念,才最終把愛因斯坦推上諾獎之巔。1921年,新任命的諾貝爾委員會成員奧森決定拋開相對論的問題,轉而出于光電效應提名愛因斯坦。更明確地說,奧森推動了光電效應定律被認可,這個定律把金屬發(fā)射的電子能量,與輻射光的頻率聯(lián)系起來,而非與當時愛因斯坦受爭議的“光由光子構成”的理論聯(lián)系起來。諾貝爾委員會急于遏制提名愛因斯坦的攻勢,同時不抬高相對論(乃至量子論),最終同意在1922年授予愛因斯坦被推遲的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當備受推崇的被提名者沒有獲獎,常常會啟發(fā)人們去審視最終的獲獎者是誰。
比如1912年,普朗克第3次成為顯然最受提名者青睞的人。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無視提名者們的一致意見,反而推薦??恕た┝帧ぐ簝人篂楹蜻x人,因其制成液態(tài)氦。弗里德曼在《卓越的政治》一書中寫道,結果表明,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選擇誰無關緊要,通常不加思考就贊成委員會選擇的瑞典皇家科學院,想要給予瑞典同胞尼爾斯·達倫榮譽,因其發(fā)明了自動控制的燈塔。達倫在獲得畢生總共只有一次的提名后,榮獲19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6年后的1918年,諾貝爾獎的決策者們將保留的19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查爾斯·巴克拉,他同樣是僅憑唯一一次提名就榮耀加身,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巴克拉對受到X射線照射的金屬發(fā)出的特征譜線的分析固然值得注意,卻鮮有人會把巴克拉置于和普朗克、愛因斯坦及其他幾位被提名者相同的級別。
從20世紀20年代后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初期,以及戰(zhàn)后時期,諾貝爾委員會的選擇較好地反映了提名者們的選擇。1945—1966年,幾乎每一位當年得票最多的被提名者,都會水到渠成地獲獎,而且頻頻在當年就獲獎。但是再一次地,出現(xiàn)的例外情況富有啟發(fā)性。麗絲·邁特納是194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評選中最受青睞的被提名者,累計得到29個提名,卻從未獲獎;只有邁特納昔日的同事奧托·哈恩,以獲得1944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方式,才得到了諾貝爾獎對其發(fā)現(xiàn)核裂變的肯定。
揚·奧爾特和亨德里克·范德赫爾斯特是196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提名中的并列最受青睞者,他們犯下的大忌是身為天體物理學家。早在幾十年前,諾貝爾委員會就已經認定天體物理學太類似于天文學,而他們認為天文學不值得拿諾貝爾物理學獎,因此取消了頻頻入圍的被提名者喬治·埃勒里·海耳的候選人資格。顯而易見,這一屈辱一直持續(xù)到1974年,當異軍突起的射電天體物理學領域被認為顯然與物理學足夠相關,諾貝爾委員會才把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馬丁·賴爾和安東尼·休伊什。歷史學家們將要一直等到50年后的2024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公開當年的提名情況,才能看到是否是賴爾和休伊什獲得了大量提名票促使諾貝爾委員會改變立場。
下表列出了1901—196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每年的被提名得票領先者和獲獎者,以及兩者分別出現(xiàn)在提名者投票中的百分比。過去這些年中,最受青睞的被提名者至少獲得了一部分諾獎。帶星號則表示那一年的諾獎推遲到了下一年授予,在這種情況下,所顯示的獲獎者的得票百分比,反映的是獎項年份加上第2年的得票率,因為這兩年的票池都考慮在內。
資料來源 Physic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