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磊
在琳瑯滿目的科普書架上,我發(fā)現(xiàn)了一本圖書。它看起來有些與眾不同,蟹殼青色的硬皮封面,書封是黃色宣紙上用工筆繪制的各色海洋生物,用筆精巧略有神異。不由得讓人心生疑惑,傳統(tǒng)的中國畫譜怎會登上科普的書架?隨手翻開來試讀,在不經(jīng)意間一口氣讀完整整一個章節(jié)。這是一本對清代博物圖譜《海錯圖》的深入考證,不過你還可以當它是一本好看的畫冊,是娓娓道來的散文小品,抑或是讓吃貨垂涎三尺的食譜,當然它還是一本符合學術規(guī)范的考證論文集。這些,竟然毫無違和感地組成了一本科普圖書,它的名字叫做《海錯圖筆記》。
一年后,我采訪到了這本書的作者。坐在我對面的是一位剛剛?cè)畾q的年輕人,清瘦的身材,略微低沉的嗓音,他認真傾聽你的每個問題,聊到開懷,他會笑得有幾分調(diào)皮。他叫張辰亮,是《博物》雜志的資深編輯,博物科普圖書《海錯圖筆記》的作者,新浪微博上擁有910萬名鐵粉的“超級大V”——博物君。
張辰亮是地道的“80后”北京孩子。與很多城市孩子不同,兒時的他從不沉迷電子游戲,而是對昆蟲情有獨鐘。所有的課余時間,他不是抓昆蟲、養(yǎng)昆蟲、做標本,就是閱讀昆蟲類的書籍,或是上相關論壇和其他愛好者交流心得。張辰亮的父母非常開明,他們支持兒子的愛好,希望兒子將來能夠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父母不僅允許他在家里飼養(yǎng)昆蟲,每每一家人開車到郊外游玩,多半也會選擇山間或者海邊這些更容易觀察昆蟲的地方。最令張辰亮難忘的是報考大學的時候,家人帶著他去一所所大學咨詢,但因為本科的專業(yè)設置中沒有專門的昆蟲專業(yè),所以他最終選擇了與昆蟲專業(yè)最為相關的植物保護專業(yè)。本科畢業(yè)后,張辰亮如愿考取了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昆蟲研究專業(yè)的研究生,終于實現(xiàn)了多年來的夢想。提到家人,張辰亮的話語中流露著滿滿的感激。
科普與科研對許多科技工作者而言,是一件很難平衡的事情。張辰亮曾經(jīng)希望成為一名像法布爾那樣的昆蟲學家,但是碩士期間涉足科研的經(jīng)歷讓他認識到,如果專職做研究,隨著當代昆蟲學科的不斷發(fā)展,他只會在其中的某一個領域不斷深入,這讓他感覺有些枯燥。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張辰亮更愿意把自己覺得有趣的事情分享給更多人。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有一個愛好,我喜歡把我知道的東西告訴別人。我知道這個東西了我高興一回,我告訴你了你也高興一回,因為你也知道了;而多了一個人知道,而且是通過我知道的,我又高興一回?!弊鳛橐幻ハx學專業(yè)的碩士研究生,張辰亮對職業(yè)的選擇毫不猶豫,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是專職做科普的”。
作為一名科普作家,張辰亮屬于厚積薄發(fā)的類型。在出版他的第一本《海錯圖筆記》之前,他負責運營的《博物》雜志官方微博已經(jīng)擁有了200多萬粉絲,他是大家心目中無所不知的博物君,是時而高冷時而賣萌、與粉絲打成一片的玉亮哥哥。張辰亮的科普作品完全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講究。在與粉絲的大量互動中,他更清楚什么樣的科普內(nèi)容更受歡迎,什么樣的表達方式更容易被接受。編輯出身的他,本著“辨厥妍媸,嚴為去取”的原則,在文字的把握上更是有著深厚的功底。從文章的篇幅長短、語言風格到謀篇布局的脈絡,張辰亮都有自成的理論。
同一主題的文章,在微博上以1000字以內(nèi)為宜,在雜志上不要超過3000字,如果寫書,篇幅就要更長一些。張辰亮解釋道,不同的載體,讀者的心理需求不同??次⒉┦浅钥觳?,讀雜志是吃正餐,而購買書籍來讀就是享用大餐,因此蘊含的信息量與文字風格也要有所差異。段落上同樣有講究。段落盡量要短,用一兩句話把一個小問題說清以后,就可以再起一個自然段,這樣會讓讀者的思路相對清晰,從而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
讀張辰亮的《海錯圖筆記》,在幽默與理性的文字中,似乎還夾雜著淡淡的憂傷。
我參與過北海灘涂上的樣線調(diào)查。全隊一天找到了35只幼鱟,這次的數(shù)據(jù)顯示,北海的野生鱟的數(shù)量比20年前減少了90%?;盍藥變|年的東西,20年,一眨眼就沒了。
海邊的大廣告牌上印著海草、儒艮、中華白海豚、文昌魚和中國鱟的照片,告訴當?shù)厝诉@些生物都需要保護。我問隊里的專家:“現(xiàn)在還有儒艮嗎?”專家說:“沒了好久了,現(xiàn)在我們在保護海草,希望儒艮來吃,但是人家不來了?!?/p>
環(huán)境的惡化,人類的無奈,在平實的話語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是張辰亮特有的語言風格。他認為一篇好的科普文章,應該是把自己的觀點融入到文字中去,比較柔和地傳遞立場,而不是在味同嚼蠟的長篇大論后加一個大標語式的結(jié)尾。因為,“這樣會讓讀者看著舒服。太強勢地去向他人灌輸一個觀點,會讓對方產(chǎn)生逆反情緒”。
張辰亮對自己的科普作品,特別是《海錯圖筆記》中最值得自豪的地方,是他會站在讀者的角度思考問題,然后反過來帶動讀者的思路。編輯的職業(yè)習慣讓他在編審或閱讀文章的時候,總會提很多為什么。提來提去,他就發(fā)現(xiàn)文章中有些問題作者并沒有能給出答案,而這無疑給讀者的閱讀留下了不愉快的體驗。所以當他自己進行創(chuàng)作的時候,對于每一個觀點、每一個問題,他都要順著讀者的思路再三思考,“讀者讀到這里,會有哪些疑問?”他要在讀者產(chǎn)生疑問的時候發(fā)現(xiàn),原來想要的答案就在文章的下一句里。聊到這里,我也為讀他的文章為何有一氣呵成的暢快感尋到了答案。
張辰亮的作品,看似簡潔,信息量卻大得驚人。作為一名博物科普作家,張辰亮始終堅守兩個原則,第一個原則是考證要一絲不茍?!逗ee圖》原著由于年代所限,內(nèi)容上有不少謬誤。張辰亮出版的兩冊《海錯圖筆記》一共介紹了《海錯圖》中記載的58種中國海洋生物。每寫一種生物,張辰亮都會進行大量的文獻考證和分析,不斷提問,不斷查證。僅僅考證在《海錯圖》中被稱為“人魚”的生物,短短一千字的章節(jié),他就翻閱了《山海經(jīng)》《正字通》《博物志》《職方外記》《徂異記》五種歷史文獻。用“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考證原則形容他的嚴謹毫不為過。第二個原則是,自己筆下介紹的每一樣事物,最好是親眼所見或親身經(jīng)歷的。張辰亮說:“如果只是把知道的材料堆砌起來,充其量只能叫做百度百科。好文章的亮點在于加入作者的親身體驗,這些獨一無二的經(jīng)歷才是文章最吸引人之處?!薄逗ee圖》的作者聶璜曾經(jīng)提到鰳魚頭里面的骨頭可以拼成一只仙鶴。張辰亮便和擅長標本制作的朋友合作,從菜市場買來鰳魚,把頭骨平攤開來,一點一點摸索試探,最后真的拼出了一只栩栩如生的仙鶴。他把拼接的過程用相機記錄下來,編入了正在寫作中的《海錯圖筆記》第三冊。
張辰亮的科普寫作,是一個不斷完善,精益求精的過程?!逗ee圖筆記》第一冊中使用了大量實拍的照片??紤]到《海錯圖》原著的畫譜風格,在第二冊出版的時候,在保留原作畫著的同時,張辰亮請了許多《博物》雜志的優(yōu)秀畫師來幫忙,將照片換成了精美的手繪。同時他還找來大量西方、日本的古代博物手繪,讓讀者了解古代世界各地的人們怎樣描繪海洋生物?!逗ee圖筆記》前兩冊出版至今已被重印了十幾次,成為當之無愧的科普暢銷書。但是每一次重印,張辰亮都要做些修改,并加入一些新的內(nèi)容元素。他會加入最新公開的相關歷史文獻中的插圖,也會去掉一張枯燥的配圖,用近來了解到的新鮮知識取而代之。
在張辰亮看來,科普的價值不在結(jié)果,重要的是用科學思維進行考證和分析的過程。在《海錯圖筆記》第一冊的寫作中,他雖然進行了大量的考證,但是他更想把結(jié)果直接展現(xiàn)給讀者,卻意外發(fā)現(xiàn)可信度降低了。寫第二冊的時候,他詳詳細細地把每一步考證和每一次分析都寫到了文章里,與讀者一起分享探索的過程。對于《海錯圖》中的許多懸案,比如錢串魚是什么,鱟帆是怎么回事,并無定論。張辰亮給出的答案是開放性的,他分析了很多種可能性,也給讀者留下了思考和探索的空間。
張辰亮做科普,始終本著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態(tài)度,他不唱高調(diào),不與意見相左者爭論。他安靜地寫自己的文章,用特有的冷幽默與粉絲互動,用屬于自己的方式踐行著科普工作者的責任。棱皮龜作為世界瀕危物種,經(jīng)常被中國漁民撈起吃掉。張辰亮利用自己的微博影響力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科普了棱皮龜?shù)臑l危性,得到了眾多相關博主和廣大網(wǎng)友的支持。每每再有棱皮龜被捕撈的事件,許多熱心網(wǎng)友便將視頻上傳到互聯(lián)網(wǎng)進行舉報。在這個過程中,社會上形成了正面的輿論效果。全民自發(fā)保護瀕危動物遠比搖旗吶喊或是法律硬性制裁更加柔性,也更加有效。
提到微博影響力,張辰亮運營的《博物》雜志官方微博在科普界絕對稱得上神一樣的存在。拋開點擊率不提,單篇微博動輒三五千的粉絲評論,就會讓很多一線娛樂明星望塵莫及。張辰亮不僅在微博的選題上足夠吸引人,與粉絲的互動技巧更是讓微博保持著超高人氣。一次,張辰亮在微博上介紹蛛蜂蜇人很疼,有位粉絲評論道:“想買個蛛蜂,那樣就有東西可以疼我了?!睆埑搅劣盟麘T有的高冷段子風格回應道:“沒有賣蛛蜂的,你踩香蕉皮吧,也疼?!贝林蟹劢z笑點的微博往往會獲得出其不意的高點擊率。每當一條微博閱讀數(shù)不理想,張辰亮便會在評論區(qū)找一些帶“?!钡脑u論,用另外一個更有趣的“梗”帶動網(wǎng)友轉(zhuǎn)發(fā)。雖然大家轉(zhuǎn)發(fā)的初衷是搞笑,但是最終還是達到了擴散知識的效果。張辰亮把這種方式笑稱為科普的“旁門左道”。
與我之前采訪的多位科普作家認為科普首先要有趣有所不同,張辰亮堅定地秉承正確性是第一重要的。他認為,科普是寫給別人看的,哪怕出現(xiàn)了一點小錯誤讀者也會當真,也是對公眾的不負責任。他認真地反問我:“為了有趣你說謠言,這還叫科普嗎?我們好多東西只為了有趣,根本不考量東西是真是假?!本拖瘛逗ee圖》中記載的蟳虎吃螃蟹,雖然有趣但事實證明這是古人錯誤的臆斷。張辰亮承認這是寫作過程中非常痛苦的地方,因為每一位科普作家都希望寫出來的文章有趣受歡迎,但為保持作品的正確性不得已要舍棄一些好玩但失真的部分,這勢必會導致作品有些沉悶。不過張辰亮認為,在正確的基礎上兼顧有趣,才是最見寫作功力的?!白骷业墓α驮谟谠趺窗殉翋灥膬?nèi)容盡量寫得好玩一些,讓大家愿意看?!?/p>
在正確性與有趣之間,張辰亮將科普要“說人話”放在了第二重要的位置。張辰亮認為,科研工作者單純把論文語言稍微轉(zhuǎn)化一下就當作科普,這個程度是遠遠不夠的。張辰亮在寫作的時候,通常會進行一次思想的穿越,他幻想自己坐在飯桌邊和家人親戚聊天,每寫一句話,他都會想這樣說親戚們能不能聽懂,是不是愿意繼續(xù)聽他說下去。如果大家沒興趣,怎么“掰扯一下”才能讓三姑六姨都聽得懂還愛聽。只有保證了正確性和語言的淺顯易懂,才能把有趣提上議程。
除了運營《博物》雜志官方微博外,張辰亮的個人微博“無窮小亮”也擁有325萬粉絲。他的主要受眾是大中學生以及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張辰亮認為向這些人科普是他的主力方向。一是因為年齡段比較相近,他知道他們喜歡什么,想聽什么,科普起來比較順暢。二是年輕人即將會成為社會中堅力量,他們的話語權代表著未來社會的話語權。 除年輕人之外,張辰亮還希望廣大農(nóng)民群眾也成為科普的受眾。他說:“我覺得農(nóng)民群眾是一個非常迫切需要接受科普的人群,因為他們和大自然的接觸最為緊密?!睆埑搅猎谌毡尽⒅袊_灣時與不少農(nóng)民進行過溝通,發(fā)現(xiàn)他們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很強。他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提高中國農(nóng)村人口的科學素質(zhì)。
值得一提的是,張辰亮在普及科學的同時,也弘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他自謙這是因為《海錯圖》的性質(zhì)讓《海錯圖筆記》擁有了傳統(tǒng)文化的色彩。但是在他的書中,我們真真切切了解到了中國古代的海洋文化,聽到了我們的祖先與大海之間發(fā)生的有趣的故事,體會到了古人對海洋資源求真探索的精神。
采訪結(jié)束,我借用了《海錯圖筆記》第二冊的前言向他告別,“你去繼續(xù)考證吧!”希望博物君下次帶給我們新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