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楚鈿
隨著《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總體框架的發(fā)布,“核心素養(yǎng)”已然成為當下教育的熱點和焦點?;谥袊鴩榈暮诵乃仞B(yǎng)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能力”[1]。語文核心素養(yǎng)則是“核心素養(yǎng)”在語文這一學科的具體化。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內容。四者相互作用,指向語文學科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這一總目標。由此看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需要關往語文學科的獨特育人功能與本質魅力。
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使得語文這一門學科積淀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智慧和文化。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為語文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另一方面,語文教育既傳承又革新傳統文化,在整合多元文化的過程中推進傳統文化的發(fā)展。對于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文化傳承與理解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拔幕瘋鞒信c理解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理解、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qū)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文化視野、文化自覺的意識和文化自信的態(tài)度”[2]。因此在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過程中,要在傳承文化的基礎上理解文化,促使文化在理解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理解。
在這樣的視野下,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最能體現學生個人文化素養(yǎng)的重要功能越發(fā)凸顯。學生可在作文教學中以自己的視角敏銳觀察生括、以鮮明的主見辨析物性事理、以凸顯的個性擴展多向思維,從而生成獨特吸納與表達的語文素養(yǎng)能力。然而,由于受高考這支指揮棒的影響,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學追求功利、追求速成的現象日益嚴重,使得作文教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受到嚴重影響。作文課堂著重強調技巧的傳授,忽視了學生作文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這種機械化的作文培養(yǎng)方式直接導致學生習作內容單薄、思想膚淺、語言平白、缺少底蘊。那么,如何提升學生作文品位,使習作內容厚重、語言富有文采、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在作文中引入傳統文化因素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探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內涵,依據提升作文素養(yǎng)、傳揚傳統文化的設計原則來實施教學,必然能達到作文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
從目前高中作文中的傳統文化繼承現狀來看,學生雖然從小在家長的指導下就開始接觸中國傳統文化資源,比如唐詩三百首,弟子規(guī)等;正式進入學校學習后,傳統文化資源也在語文教學中占據了較大的比重,但因忽視了對傳統文化資源的有效積累和運用,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把握也僅僅停留在死記硬背的膚淺層面上,而不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近幾年來,各地高考作文閱卷老師經常提及學生的作文普遍存在人文價值淡薄、文化底蘊不豐厚的現象。另一方面,全國各地涌現出的高考滿分作文中,不乏因巧妙運用傳統文化資源而凸顯作文文化底蘊,從而獲得好評的。莫懷戚教授說這是“中學生寫作的文化化”,“是把作文的根扎進文化的土壤,讓作文在幾千年文化長河中汲取營養(yǎng),讓作文的鮮花散發(fā)出文化的芬芳。這是厚重的文化向作文強勢滲透,并在實踐中使作文逐漸文化化后結出的碩果?!盵3]
但是,在優(yōu)質文化作文頻得高分的誘惑下,許多學生膚淺地認為作文中只要寫進幾個文化名人事跡,擺上一些歷史事件,堆上幾句詩詞,摻點歷史文化知識,能和題目靠得上、掛得攏就是文化作文了,讓評卷老師眼前一亮,就能獲得高分。其實不然,這些文章內容往往空無一物,華而不實,經不起推敲。
今天的學生依舊面臨著巨大的升學壓力,傳統考試意識還是禁錮著語文教學,語文教學不可避免地走向功利化。對于教師而言,古詩文的課堂教學便是教師的“滿堂灌”,學生囫圇吞棗地學,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被割裂。教學僅僅只是注重文言文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文本本身所蘊含的情感、思想、文化等。對于學生來說,高考的巨大壓力使學生未能正確處理好學習和加強傳統文化修養(yǎng)的關系。學生受高考影響的功利化需求導致文化情懷的缺失。聲情并茂的古詩文對于高中生來說卻是比“天書”還難,深奧難懂,估屈聱牙。
目前高中語文中,傳統文化教學是缺失的,人文性正在被逐出課堂。在語文教學中,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應該是建立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上。作文是語文教學中最能反映出學生個人綜合素養(yǎng)的一部分。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充分挖掘中國的傳統文化資源,并加以合理利用,讓作文展現出應有的文化底蘊,并最終通過這種運用使其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
在作文教學中完成傳統文化的傳承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一切服務于考試的功利思想禁錮了傳統文化教學的勃勃生機。教師單一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對傳統文化價值缺乏足夠的認識影響了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
所以,我們應該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在高中作文中對學生進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興趣培養(yǎng)到能力提高的傳統文化教學。首先讓學生學會自己使用工具書,教給學生文言文學習的思維與方法,通過自己或小組解決疑難、互相學習探討、掃除語言障礙、主動積累文言字詞,然后才是博采眾長、學會自主分析、理解與體悟,要讓學生在誦讀、解讀、研讀中引起學習興趣,產生學習傳統文化的內在驅動力。
注重在作文教學中對學生人文價值和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善于引導學生重視和分析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讓學生認識到把古代文人的思想、言論、事跡合理巧妙地運用到作文中去,能使得文章充滿典雅氣質,字里行間透露著超凡脫俗的文采美,讓文章充滿古人的風情。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下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從而讓學生積淀傳統文化,逐步接受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朱自清先生說過:“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盵4]高中作文中的中國傳統文化教學應該從對“傳統文化”的不斷積累入手,從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入手,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開展寫作。
高中語文教材所選入的古詩文篇目,不管是內容還是表達方式,亦或是具體字義,都是“厚積著一個古老民族的情感和精神,潛存著漢民族生命的根基和熱情”[5]。其選材的時間跨度大,涵蓋了上古先秦到明清時期;體裁豐富多樣,從詩賦、散文到戲曲、小說,內含著中華文化的精髓、源遠流長,“在舊有的語言形式里面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精神,而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的艱辛才得以形成的歷史積淀,它閃爍著一個文明古國的光輝和智慧,厚積著一個古老民族的情感和精神,潛存著漢民族生命的根基和熱情?!盵6]
高中作文教學對于傳統文化的應用不能局限于考試方式、評價機制以及學生的認識水平,僅僅停留于微觀的理解上,只著重于字詞串講、句子翻譯,而不注重把握文章意蘊、分析文章內容。而是應該深入、開闊地把握教材,從文化的角度實現宏觀把握。讓學生與古代優(yōu)秀文學作品有所接觸、了解和領略,引導學生通過理解文章中作者所傳達的思想,更好地理解、欣賞作品,并能更深刻地體會中國的傳統文化精髓。如:李密寫給晉武帝的一份公文《陳情表》,字字生情,句句含情,陳苦情、親情、孝情、衷情,耐人尋“情”。柳宗元的一篇雋永風趣的寫人散文《段太尉逸事狀》,篇幅不大、著墨不多,三件逸事卻將人物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一個大智大勇、仁義愛民、清正廉潔的段太尉呼之欲出。
古人深邃的思想為中華文明的進步和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古人思想進行現代反思、對古人思想進行做出新的闡釋,在古今觀照中的學以致用、古為今用,讓“古董”在現代文教學的協同下重新煥發(fā)出時代的光彩。這不僅能使學生的作文具有一定的思想厚度,而且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其作文立意的高度和深度。
在高中作文教學中應用傳統文化不是掉書袋,引經據典也只是作為手段,不是最終目的。如果僅僅注重三段論式的歷史呈現,忽視與現實的結合,必然會導致作文走入應試的誤區(qū)。作文教學繼承傳統文化正是基于運用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fā)學生對作文的新認識,并將傳統文化導入到自身已有的作文認知基礎之上,使新的知識系統和以往經驗相交融,碰撞出新的火花,從而形成新成果。這一過程渾然天成,使作文和傳統文化實現有機整合。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在寫作中對所積累的古文化資源進行運用,實現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個性化寫作。寫作不是老師集體操練的結果,而是在教師引導之下的學生單兵作戰(zhàn),在不斷地寫作實踐中摸索出屬于自己的寫作道路,進行個性的精神創(chuàng)作。
在此過程中,教師作為一名引領者應該讓學生做到兩個方面的注重。首先,注重在不同文體中繼承傳統文化因子。先秦諸子散文說理邏輯性強,唐宋游記散文沁人心鼻,經典詩詞語言優(yōu)美。學生合理利用就能產生無窮的效果。其次,注重在寫作過程的不同階段繼承傳統文化。以寫作過程中思路的展開為順序,立意時、選材時、結構上、修辭上等四個部分,每一部分都可以對傳統文化加以繼承,或自己對歷史對人生的獨特思考充分表達于作文之中,或引用歷史故事、文化名人來充實自己的作文。
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該自始至終保持著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個人素養(yǎng)培育的統一,使學生在與傳統文化的接觸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表達自己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思考和感受。
語文核心素養(yǎng)打破了重知識記憶和能力訓練的語文教學模式,把語文的人文教育提升到新的高度,強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為語文教學發(fā)展奠定了新的價值取向。核心素養(yǎng)應該不是學習的終結態(tài),而是一個不斷優(yōu)化,并內化為自身涵養(yǎng)的過程,是一個積累養(yǎng)成的過程。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是我們獲得力量和智慧的主要來源。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我們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建構高中學生文化底蘊、提高學生整體文化修養(yǎng)方面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對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中國傳統文化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因素。
目前,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高中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狀況不容樂觀,人文素養(yǎng)缺失問題比較嚴重。教育家杜威說:“學校中過分重視學生積累和獲得知識資料,以便在課堂問答和考試時照搬?!R常被視為目的本身?!@種靜止的、冷藏庫式的知識理想有礙教育的發(fā)展”[7]。我們要想幫助學生重建精神家園,可以從傳統文化入手,在作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滋養(yǎng)。“作文是一門具有高度綜合性、創(chuàng)造性的言語活動,同時又是一種復雜的情感活動和心智活動。”[8]在作文教學中繼承傳統文化,不僅能夠厚重學生作文底蘊,培養(yǎng)學生作文素養(yǎng);而且可以讓學生領略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自覺擔負起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重任。
葉圣陶先生說過:“一個受教育的人,依理說,必須了解固有文化,才能繼往開來。否則,像無根之草,長不起來,也就說不上受教育?!盵9]人類學家鮑亞士(Boas)在《原始人的心智》一文中也指出:“決定人類行為習慣的不是遺傳因素,而是文化因素,人類行為和信仰所反映的不是他與生俱來的智慧,而是他所生活的文化系統”[10]。博大久遠的中國傳統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性格和靈魂,對傳統文化的再認識和再發(fā)現,是我們當代人應負有的責任擔當?!叭魏我环N文化只有通過教育完成從儲存形態(tài)到現實活躍形態(tài)的轉化,才能在人類的現實生活中表現出它的生命力和價值?!盵11]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不應該沉睡在歷史書中,我們要用善于發(fā)現的眼光去挖掘這座寶藏,用文化遺產教育點亮學生的心靈,讓學生走進物質文化的天地中去領會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之成為保護、傳播和弘揚傳統文化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