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望江中學
陳 虎
素質教育把民俗文化作為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核心內容,歷史教學擔負著培養(yǎng)學生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認同感、社會責任感等職能。這就要求高中歷史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給學生講授歷史課程的基本知識時,要加強民俗文化教育,以便推動學生責任意識。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開展民俗文化教育,是教師應該深入研究的重點問題。
筆者在調查中發(fā)現,受應試教育理念的長期影響,當前很多高中歷史教師仍舊把提高學生的考試分數當成主要教學目標,這就使得他們在日常教學中把學科知識當成核心教學內容,不重視民俗文化教育。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接觸的民俗文化知識有限,并且還難以受到民俗文化知識的熏陶,從而制約了高中生的民族情感、責任意識及優(yōu)良品德的提升。針對這一情況,要想確保高中歷史教學中民俗文化教育價值的全面發(fā)揮,就需要教師大膽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與時俱進地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當成育人目標,將民俗文化教育提高到與歷史學科知識教學等高地位。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了解民俗文化知識、體會民族文化魅力與教育意義的機會,從而使得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民俗文化的教育,最終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及社會責任感。這就需要高中歷史教師要明確民俗文化知識的內涵與價值,掌握優(yōu)秀民俗文化知識自身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只有教師的教育觀念得以創(chuàng)新,他們才能在日常教學中主動為學生分享民俗文化知識,才能真正把民俗文化教育滲透到高中歷史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
教材是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依據與中心,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中蘊含了大量的民俗文化知識,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及學科教育的最佳素材。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就應深度解讀教材內容,盡可能地把隱藏在歷史故事及歷史事件中的各種民俗文化知識提取出來,甚至根據教育目標補充一些相關知識,從而讓學生在閱讀、聆聽或者觀看民俗文化素材的過程中,受到心靈上的震撼、思想上的啟發(fā),最終推動高中生逐漸提高自身的民族自豪感、社會責任感及文化認同感。例如,教學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1中的《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課時,教師在備課時應關注單元標題下虛線框中與大禹治水有關的內容,在此基礎上挖掘出其中蘊含的民俗文化知識,激勵學生樹立環(huán)保意識,并能夠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遵循自然規(guī)律,保持生態(tài)平衡。只有這樣,他們才能以較高的社會責任感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目標。教學實踐表明,充分挖掘歷史教材中的民俗文化知識,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教育,可以讓學生的情感與認知、能力與知識等同步提升,有助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要想切實提高高中歷史教學中民俗文化教育效果,教師就要大膽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積極地把先進的、現代化的教育手段與措施應用到日常教學中,借助新穎、生動的教學形式給學生視覺、聽覺帶來較大沖擊,從而讓他們能以更高的興致參與到民俗文化知識的感知與體會中,最終獲得十分理想的教學效果。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是一種非常有效、生動的教學方法,其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可根據教學需求靈活播放文字、視頻、音頻、圖片等資源的優(yōu)點,可使學生借助多種感官感知與理解民俗文化知識,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活動的生動性與趣味性,而且有助于學生對相關內容進行深刻理解,還可激勵學生將優(yōu)秀的文化思想當成自己的行為準則。例如,教學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2中的《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一課時,教師就可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一些與民俗有關的老照片,讓學生對歷年來我國人民風俗習慣的進步情況有更為直觀與生動的了解,從而讓他們真切感受到我國人民追求文明、民主、進步的積極思想,最終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總之,民俗在民間文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具有顯著的穩(wěn)定性、社會性、多樣性、地方性及傳承性等特點,是培養(yǎng)學生各種積極情感與良好習慣的絕佳素材。因此,教師應充分重視民俗文化教育活動,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民俗文化知識,并大膽采用新穎的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加深學生對民俗文化的認知與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