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空觀念指的是在特定的時間聯(lián)系和空間聯(lián)系內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因此,在復習期間引導學生整合相關知識,形成知識體系,使其客觀地去評價相關歷史事件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有關科舉制內容的復習課為例,通過歷史課程內容結構的合理構建,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歷史的多個角度認識科舉制度。首先,它是一種政治制度,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重要手段;其次,它是一種教育制度,是通過考試的方法選拔優(yōu)秀人才;再者,它還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東西,將廣大知識分子的思想嚴格限制在四書五經范圍之內??偨Y科舉制度的經驗教訓,有利于加快推進我國教育制度、考試制度的改革。
材料一 《冊府元龜》記載:又有三禮、三傳、三史、五經、九經、開元禮等科,有官階出身者,吏部主之,白身者,禮部主之。中者即授官。
師生討論:“官階”“白身”,說明科舉制改變了前朝以血緣、品行、門第來選拔官員的標準,改變了門閥專政的局面,擴大了選官范圍,作為封建社會一項重要的選官制度,廢除了貴族世襲做官的特權,同時也打擊了地方貴族勢力。
材料二 房玄齡(后投靠李世民,任宰相)“年十八,舉進士”;楊纂(大將軍,武將)“大業(yè)時,第進士”;張損之(侍御史諸曹員外郎)“隋大業(yè)時進進士甲科”;等等。
師生討論:這則材料說明,通過科舉制,隋唐時期官員的素質大大提高。
材料三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宋太祖曾說:“第一等、第二等進士并《九經》授將作監(jiān)丞、大理評事、通判諸州,同出身進士及諸科并送吏部免選,優(yōu)等注擬?!?/p>
師生討論:材料中講宋太祖將中央通過科舉制選拔出來的人才派到地方任官,可見科舉制加強了中央集權,加強了皇權。
材料一 《清史稿》:科舉三場并試,首場須作八股文七篇,兩場論表各一篇、判五條,三場策五道。
師生討論:以上材料有一個關鍵詞“八股文”,無論是考試內容還是考試形式都與它緊密相連。在一定程度上,明清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專制統(tǒng)治,通過科舉制這種手段加強了對于人們的思想控制,這不利于思想的創(chuàng)新,也不利于我國文化的多元發(fā)展。
材料二 經義之文,流俗謂之“八股”……于是國家之事,罔始罔終,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見于慶舉之文矣。
師生討論:這則材料說明只會誦讀四書五經的人才已經不適應當時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思想已經禁錮,大多數(shù)人仍然想通過科舉“躍龍門”來改變命運。
材料三 1906年,嚴復說:“此事乃吾國數(shù)千年中莫大之舉動,言其重要,直無異古者之廢封建,開阡陌。”
師生互動:嚴復認為科舉制的廢除意味著封建社會的瓦解。在教育上而言,科舉制的廢除具有重大意義,標志著封建時代的舊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宣告結束,是中國近代教育制度的開端。
科舉制產生于隋朝,盛于唐,經宋、元、明、清,1905年被廢除。評價科舉制度要一分為二、全面客觀。
1.積極作用。
打破貴族世襲、地方壟斷選官的權力,有利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加強了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基礎,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質,有利于鞏固封建統(tǒng)治。在一定程度上,通過科舉考試選拔人才,是一種相對公平公正的方式,也促進了文化的繁榮。
2.消極作用。
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內容形式單一,嚴重束縛知識分子思想,不利于我國學術文化的發(fā)展,嚴重阻礙科學文化的發(fā)展,導致近代中國自然科學落后,不利于知識創(chuàng)新,更不利于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
綜上所述,從科舉制的課程內容出發(fā),進行歷史縱向聯(lián)系上的整合,將分散在各專題的知識點通過“史料+師生討論”的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通過分析材料探究科舉制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最后讓學生進行總結,形成一個對科舉制全面、客觀的評價,從而使學生的時空觀念核心素養(yǎng)得到真正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