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樂
(黑龍江省勃利縣城西小學,黑龍江七臺河 154500)
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課程,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決定了它的學科特點是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語文技能,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為自己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是學生根據(jù)教師的分析講解來理解文章內(nèi)容,并從字面理解轉(zhuǎn)為空間想象、從口口相傳到消化吸收,進而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這樣在教學中難免會有一些內(nèi)容無法完全理解,更不能正確體會,反而使教學效率變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變淡。
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完美結(jié)合是獲取語文知識,培養(yǎng)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質(zhì)的有效途徑。在語文學科中滲透和運用信息技術可以使課堂升溫、效率提高、氣氛活躍,更能化難為易、縮短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1]?!币簿褪钦f,學生學習要貴在參與,而學習的參與度就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最終表現(xiàn)。那么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激發(fā)學生主動求知的欲望呢?運用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有機整合,培養(yǎng)學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提高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有效保障。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想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就必須給予學生參與學習的有效方法。把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任務在課前交給學生,既方便學生在課前整理和儲存信息,又能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并且交給學生學習的有效方法,可謂一舉三得。
例如,在教學《賤賣海張五》一課時,備課過程中考慮到學生與泥人張生活的年代相距太遠,對清朝末期的社會不甚了解,為彌補學生這一空白點,我讓學生課前從網(wǎng)上收集泥人張的相關信息和大量的作品圖片。課堂上學生一一展示自己收集的信息,通過這一方式,學生學習的態(tài)度變得積極主動。每名學生都對藝高人膽大的泥人張充滿敬佩,被其高超技藝深深折服,對文本理解逐漸加深,與文本進行了深層的對話。
又如,在教學《最后一片常春藤》和《夾竹桃》這類文章時,由于地理位置的差異,學生從沒有見過這些植物,如何能讓學生充分了解這些植物的特點繼而理解作者想要展現(xiàn)的意志品質(zhì)呢?我仍然讓學生課下收集這些植物的品性材料、圖片材料。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自我積累的信息、與他人合作交流得出結(jié)論等方法深刻地理解了作者借物抒情、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
可見,課前收集資料的方法讓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得以有效地融合,并讓學生愛上了語文課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強烈的表現(xiàn)欲望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強大動力。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展示欲望,形成學習的動機,這是進行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空洞的講解很難起到預期的效果。多媒體計算機的讀寫功能給學生以新異的刺激感受,能激發(fā)其學習興趣。
如在識字教學時,我借助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生動的童話情境,把新授生字變成一個個生動的童話故事來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在興趣盎然中不知不覺地認識了生字。在此基礎上,我再安排一些練習,如“這些字寶寶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你能根據(jù)房間的門牌號碼(即生字的讀音)幫它找到家,你就能與這個字寶寶成為好朋友”,并且邀請學生到大屏幕上展示匯報。生動的情境,展示的舞臺,激發(fā)學生主動識字的欲望,為快樂識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配樂詩朗誦是學生展示自我的最佳途徑。在古詩教學時,學生通過學習已經(jīng)與詩人產(chǎn)生了共鳴,多媒體課件出示詩中展現(xiàn)的動畫情景并配有音樂及時把學生帶入詩歌的情境中。這種情懷依靠配樂朗誦來宣泄、來抒發(fā)。莎士比亞曾說過:“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詮釋,課堂變成了詩歌朗誦大賽,學生學習的熱情被迅速點燃。
信息技術融入語文教學中可以營造學習的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大大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給課堂增添動力。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應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重難點。多媒體輔助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信息技術具有綜合處理語言、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視頻和聲音的能力,擁有極強的表現(xiàn)力和完整的演示功能,形成合理教學結(jié)構(gòu),特別是對課文重難點的分析、處理、理解都起到輔助的功效。
例如,在教學《七律·長征》一課時,由于生活的年代不同,學生對于紅軍戰(zhàn)士的大無畏精神并不能深刻體會。其中詩句“大渡橋橫鐵索寒”中的“寒”字處于淺層面的理解。學生只能從字面中說出鐵索的涼來體會寒的意思。但是這并不是毛澤東想要表達的真正含義。在學生不能深入體會時,我適時地播放了《飛奪瀘定橋》中的精彩視頻。在敵人的機槍瘋狂的掃射中,紅軍戰(zhàn)士不畏犧牲、不畏艱難地一次又一次沖鋒。多少戰(zhàn)士掉下了鐵鏈,又有多少戰(zhàn)士前仆后繼。這個“寒”字所要表達的意義不言而喻,學生一下就感受到了“寒”的真正意義所在。學生相繼說出“寒”字是說明這場戰(zhàn)斗的艱難;說明對犧牲戰(zhàn)士的痛惜;說明對敵人的憤恨等。之后學生朗讀此句詩,其情感與文本產(chǎn)生共鳴,磅礴氣勢由心而出。教學重難點成功突破。
眾所周知,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中要利用語文資源來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不但要學語文,更重要的是要用好語文,也就是說要學以致用。學習語文就要從文本中學會表達、學會轉(zhuǎn)述、學會交流。教師要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給學生營造一個展示的舞臺,使課堂煥發(fā)生機與活力。
在教學《頤和園》一課時,學生被文本的精彩描述所吸引,通過充分地朗讀課文,學生感受到了頤和園的風光秀美,設計者的巧奪天工,更被作者的遣詞造句深深打動,此時僅僅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不足以滿足學生的展示欲望。怎樣才能讓文本語言為我所用呢?我建議學生看《頤和園》的視頻材料,用自己的語言或者書中的語言給視頻配解說詞。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學習熱情被迅速點燃,主動學習的氛圍形成。利用課程資源發(fā)展學生的能力才是語文課堂的意義所在。
總之,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在不同內(nèi)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