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聯(lián)開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越來越關注小學生的品德教育。怎樣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以及品德,已經成為了人們所關注的焦點話題。因此,在小學教育中,《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受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對此,文章通過下文調查與研究了當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狀況。
關鍵詞:小學 品德社會 課程教學
小學品德與社會屬于一門德育性質的學科,主要針對小學高年級學生所開設的。其主要作用是扭轉學生態(tài)度、行為與情感,從而對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給予培養(yǎng)。基于此,也將新的生機注入到了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所以,我們應該按照學生具體情況以及實際教學情況,完善傳統(tǒng)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從而達到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
一、當前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狀況探究
近年來,雖然深化了教學改革步伐,然而,植根于家長、教師和學校管理人心中的數學、外語、語文是學習的主要科目,對應的品德與社會等副科的觀念難以被改變。因為他們從內心中就沒有重視這門學科,不管是在教師配置、教學管理以及課程設置方面都不如三大主科。眾所周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發(fā)揮著主導性作用,是引導學生學習品德與設計科目的先鋒,若教師對該門課程的教學經歷和認識不足,且專業(yè)性培訓不夠,很難教好這門學科。此外,一些教學人員在授課時還應用過時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例如填鴨式這種灌輸性的教學方法:老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記,很難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同時,還有應試教育的傾向存在于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之中,平時不上課,考前一個月出一點復習資料,讓學生死記硬背;個別學校教師即使上課,也只講要點,從不拓展延伸。教師只關注學生成績,對學生的情感表達不夠重視,對學生追求美的心靈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也使學生的領悟力與感受力受到了削弱,使學習過程變得乏味枯燥,造成德育教育重復、機械,學生學習氣氛變得沉悶呆板,缺乏對課程的興趣。所存在的這些問題,使得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二、提升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質量的對策
1、采用互動教學方法
采用互動式教學方法對小學品德與社會進行教學,主要是把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融合到一起,而且互相作用。利用師生間的合作交流,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動腦、動口和動手的能力,從而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布魯姆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他曾說: “學生是否可以將一門學科學習好,同學生本身的情感特征聯(lián)系密切,在學習興趣大,學習動機高的基礎上學習,效果要明顯高于那些興趣不大、動機不足的學生。”所以,提升學生的興趣度、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是將社會與品德課程學好的關鍵。
文章以禮貌用語學習為例進行分析,教師把學生劃分為幾個小組,然后給學生不同的角色定位,然后進行扮演。通過商城購物情境模擬進行教學。教師先把一張桌子準備了出來,將各種小商品擺放在上面,安排學生分別扮演售貨員和顧客的角色,之后給學生充分發(fā)揮的機會和空間。首先,顧客來到售貨員跟前,售貨員率先問好,并問顧客需求,扮演顧客的學生說:“您好!您想買些什么?”顧客說:“我想買支鋼筆,可以幫我推薦下嗎?”經過短暫的挑選與對話,在顧客選完鋼筆后,售貨員會講:“歡迎您下次光臨!”通過這種購物場景的演示,然后教師安排其他沒有參與的學生給予點評,分析他們禮貌用語的應用情況,有什么優(yōu)點和不足。通過這種方法,參加角色模擬的學生通過演示,學會了如何應用禮貌用語,而其他旁觀者也深化了對禮貌用語的應用技巧。
2、應用全新的教學方法教學
數字故事教學方法最早出現(xiàn)在上個世紀的美國,它把音樂、文字、圖片、視頻和動畫等元素融合到了一起,用可視的畫面轉化這些口頭故事,將一些直觀的動畫內容呈現(xiàn)給學生,使這些動畫更好地吸引學生,更好地從動畫中學到知識。在備課時,教師應該利用計算機設備把一些準備講解的素材下載下來,也可以按照自身的課堂需求,通過多樣性的軟件編輯數字故事。
比如,在對“災難降臨”這一數字故事進行講解時,教師應該與這篇文章內容相結合,以“地震”為例進行講解,然后把故事文本編輯出來,并對相關素材進行收集。在文本編輯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將時間設置為發(fā)生地震前到地震以后,而地點與人物是三口人在房屋內。之后老師通過電腦把容易帶來的傷害舉動以及躲避地震傷害的空間素材找出來。再配上相應的音樂,在合適的場景內配上相應的音樂,比如,在發(fā)生地震前,配上舒緩輕松的音樂,在發(fā)生地震瞬間,應該配上激烈緊張的音樂,然后通過電腦軟件整合起這些音樂和素材。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提升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和
動機。
3、構建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通過分析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得知,應該面向學生生活實踐進行教學,增強學生實踐和課程內容的聯(lián)系度。從中可以看出,從學生的具體生活出發(fā),進行這門課程的教學,可以說是這門課程教學的切入點。在教學期間,應該密切結合學生的具體生活與課本中的內容。而且,從生活中找出教學素材,確保學生通過自身的經歷認識素材中的內容,進而使學生在教材內容和情感上產生共鳴,給學生更多體驗的機會。
就六年級學生而言,因為他們即將與自己學習、生活六年的學校相分離,馬上步入了一個新的學習環(huán)境中,并且,這些學生都會對這六年的學習有種依依不舍之情。文章以“成長足跡”一課為例進行論述,教師通過文章內容,引導學生回顧他們是如何一步一步在這六年時間內進行學習的,有哪些難忘的事情發(fā)生在了自己身上,依據事情發(fā)生的順序,列舉出每一件事情,比如,從學前班到真正步入小學一年級時的感受,進入少先隊時的感受以及首次當值日生的經歷等,在小學階段中,學生會慢慢經歷這些事情,對于其中的情感也可以予以體會,借此增強他們對母校的情感。
4、通過實踐活動進行教學
實踐出真知,而這門課程同學生生活實踐聯(lián)系密切,所以,在教學這門課程時,應該同實際情況相結合。比如,在對“可以為地球做什么”一節(jié)進行講解時,老師可以把學生帶出校園,走進周圍的社區(qū),教師先把進入社區(qū)的要求告訴給學生,分析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社區(qū)中的不良情況。通過實踐活動以后,學生再回到老師身邊,這時老師在和學生進行相應的交流以后,問問他們在社區(qū)中都做了哪些幫助,做了哪些有意義的事情,這時學生們開始回答到,我們幫助社區(qū)收拾了衛(wèi)生,我們扶社區(qū)內的老爺爺上樓梯,還有的學生說他們擦拭了運動機械,防止把人的衣服弄臟。通過上述案例分析得知,在實踐中,學生不但會把社區(qū)環(huán)境改善,還教會了學生怎樣去交流,使學生學會了如何尊敬老人,如何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通過社會實踐鍛煉了他們的道德情操。
結語:
通過上文分析得知,經常有一些問題出現(xiàn)在我國小學《品德與社會》中,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本課程的興趣,使得他們的品德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我們應該直視這些問題,從實際情況入手,制定出相應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對策,確保學生可以把品德與社會意識樹立起來,采取針對性措施調整和改善現(xiàn)階段邊緣化的學科局面,從而達到提升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王麗.“導學互動”品德與社會課堂的幾點思考[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5(01)36-38.
[2] 梁思存.讓小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小學《品德與社會》的多彩課堂[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5(1)104-105
[3] 玉淑.探索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新思路[J].《赤子(上中旬)》.2015(05)213-215.
[4] 毛愛春.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探討[J].科技展望 .2015(02)192-193.
[5] 陳智慧.新課改下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0(03):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