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佳逸
內(nèi)容摘要:季羨林于1991年發(fā)表了記錄其十年留德學習生活經(jīng)歷的自傳《留德十年》,讀來情真意切,言詞質(zhì)樸。2009年《留德十年》德譯本問世,譯文一經(jīng)發(fā)表,好評如潮,盛譽不斷。譯文忠實于原文,優(yōu)雅流暢,實為譯作佳品。在翻譯過程中,為方便德國讀者閱讀與理解,譯者針對原文中帶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背景特色的語言點,如漢語成語、俗語等,仔細斟酌,反復推敲。借助翻譯等值理論,歸化異化的翻譯策略,逐字翻譯、借用、意譯等翻譯方法,譯者對漢語成語、俗語地翻譯處理可圈可點,可謂盡“信達雅”之意。
關(guān)鍵詞:成語 等值理論 歸化 異化 翻譯評價
1991年5月已進入耄耋之年的季羨林完成了《留德十年》這部散文體自傳,以追憶其十年留德羈旅生涯的點滴往事。先生憶及往昔,情誼真切,言辭質(zhì)樸,毫無矯飾之意,讀來如沐春風,如與先生閑談,體悟時光之思。在《留德十年》中,記述了先生赴德留學的經(jīng)歷。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學,先生追逐學術(shù)之夢,傾注熱情與辛勞,奠定學術(shù)研究之根基。在此過程中,二戰(zhàn)爆發(fā),先生飽嘗戰(zhàn)爭之苦,而于苦難之外,更引發(fā)學術(shù)之思,更難忘友人情深[1]?!读舻率辍芬唤?jīng)再版,被收錄于不同的文集和作品中,其關(guān)注度、經(jīng)久不衰的魅力也推動了《留德十年(1935-1945)德文版》于2009年的問世。德文版由北京外國大學德語教授、翻譯家李逵六和德國專家秉玫瑰(Brinkmann)、留法學者劉道前合譯完成[2]。秉玫瑰深諳中國文化與教育,稱季老為中德之橋梁,《留德十年》的德譯本“讓德國人有機會來了解季羨林先生”。
季羨林先生在《留德十年》里多用成語、俗語來表情達意,增強了作品本身的文學性與可讀性。但這類帶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背景特色的語言點對于翻譯而言,是一大難點。漢語成語多為四字格,且都有其特定出處來源,即特定傳統(tǒng)文化背景,其含義可直接由單個字詞推斷而出,具有結(jié)構(gòu)的穩(wěn)固性、意義的整體性、形式的整齊性等特點;德語成語多由兩個或多個單詞組合而成,實則是一種在句法和語義上無法完全解釋其整體性的構(gòu)詞法,常被當成詞匯使用,具有詞匯語義上的穩(wěn)定性、預成型和再生性等特點[3]。中德成語存在著明顯差異,其又受不同歷史文化背景的影響。如何在尊重原文的同時,兼顧目的語讀者的心理、文化、歷史認同,這是譯者在翻譯成語時值得思考的地方。
根據(jù)翻譯等值理論的相對性,在德漢兩種語言中,存在絕對對等和不完全對等的情況。絕對對等是翻譯實踐中追求的最高標準,即字字對等。漢語成語與其德語譯文在語義、語用、文體修辭上完全一致并達到同樣的審美效果。絕對對等始終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力求達到的最高境界,然而絕對對等并不一定適用一切情況,因而在翻譯中更多的是不完全對等。在不完全對等的情況下,漢語成語與其德語譯文在語義、語用、文體修辭層面上大致一致,但往往使用不同的隱喻技巧,故而產(chǎn)生不同的審美體驗。
漢語成語紛繁復雜,在翻譯過程中有必要使用不同的翻譯技巧和翻譯方法。為了做到絕對對等或不完全對等,譯者往往會首先到目的語中尋找,是否存在一個既定的、理想的德語成語。足夠幸運得話,可以找到一個恰當?shù)某烧Z,接下來譯者要考慮兩個成語的來源和出處,也要關(guān)注語境,看是否適用。在處理特定文化背景的成語時要更加細心,否則容易產(chǎn)生歧義。但多數(shù)情況下,目的語中沒有對應的成語表達,譯者可以采用異化的翻譯技巧,逐字翻譯的方法,來達到絕對對等和不完全對等。若在目的語中存在合適的成語表達,譯者則可采用歸化的翻譯技巧,借用的翻譯方法,讓良好的審美效果傳遞到譯文中去。對于那類受特定文化歷史影響的成語,歸化和意譯則是理想的翻譯技巧和翻譯方法。一方面可以避免歧義、文化沖突的產(chǎn)生,另一方面也易于達成絕對對等和不完全對等。
在下文中,將按使用翻譯機巧、翻譯方法的不同,選出《留德十年》中有針對性的六個漢語成語,對其德語譯文分別進行評價研究,試看是否達到絕對對等和不完全對等的翻譯標準。
(一)在這一部分將以兩個成語為例評價分析。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考慮文化歷史背景,由于目的語中不存在既定德語成語表達,故而采用異化的翻譯技巧,逐字翻譯的方法。
1.原文:然而,瑕不掩瑜,她是我生平遇到的最好的婦女之一,善良得像慈母一般。
譯文:Aber ein Makel trübt den Glanz der Jade nicht. Sie gehort zu den besten Frauen, die ich jemals in meinem Leben getroffen habe, gutherzig wie eine Mutter.
瑕不掩瑜這個成語呈主謂賓結(jié)構(gòu),兩個名詞瑕和瑜都有象征義,瑕原指玉上面的斑點,比喻缺點;瑜的字面意思為美玉的光澤,比喻優(yōu)點,與瑕構(gòu)成正反面。玉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重要的文化載體,具有了不同尋常的象征意義。春秋時期,管子云玉有九德,孔子說玉有十一德,此后,玉便與傳統(tǒng)美德相結(jié)合形成了獨特的中國玉文化。許多帶玉的成語中,玉往往代表著仁愛、智慧和美好。
這個成語在語境中有這樣的含義,季羨林先生的女房東雖小市民習氣頗濃,但仍是先生眼里生平遇到的最好的婦女之一。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采用了異化的翻譯技巧,逐字翻譯的方法,保留了瑕與瑜這兩個帶有象征義的名詞,因為根據(jù)語境,讀者也很容易理解成語的內(nèi)涵,根據(jù)等值理論的相對性,該譯法達到了絕對對等的翻譯標準,讓目的語讀者得以收獲同樣的審美趣味。
2.原文:上了課,Rabbow的聲音太低,我簡直聽不懂。他也不問我,如坐針氈,難過極了。
譯文: Professor Rabbow sprach im Seminar zu leise. Ich konnte ihn kaum verstehen. Er stellte mir auch keine Fragen. Ich saB wie auf tausend Nadeln, sehr traurig.
如坐針氈是一個典型的漢語成語,該成語的字面意思是像坐在插著針的氈子上。針具有尖尖的形狀、扎人的特點,看到針,便容易產(chǎn)生驚嚇、不安的心理情緒。如坐針氈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根據(jù)語境,季羨林先生正在哥廷根上他的第一堂希臘文課,但由于陌生的老師,陌生的環(huán)境,這堂課帶給他的只有痛苦、焦慮與不安。如坐針氈這個成語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文化作品中被頻繁使用,以此比喻來表達焦慮不安的心理狀態(tài)。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尊重原文,采用了異化的翻譯技巧,逐字翻譯,以一一對應,追求絕對對等的翻譯境界。根據(jù)上下文,通過同樣的比喻修辭手法,目的語讀者可以很好的推斷出成語內(nèi)含,享受跟原文讀者相同的審美體驗。
(二)在這一部分將以兩個成語為例評價分析。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在目的語中找到了理想的、對應的德語成語,因此采用歸化的翻譯技巧,借用的翻譯方法。
1.原文:在德國文學史和學術(shù)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格林兄弟,都在哥廷根大學待過。他們的童話流行全世界,在中國也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譯文:Beide Brüder Grimm, die in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und Wissenschaftsgeschichte bedeutsam sind, hatten an der Universitat Gottingen gewirkt. Ihre Kindermarchen sind in der Welt sehr popular, auch in China in fast aller Munde.
漢語成語家喻戶曉在句法上為并列結(jié)構(gòu),本義為每家每戶都知曉。這里運用了轉(zhuǎn)喻的修辭手法,每家每戶比喻所有人,因而該成語比喻某事物非常著名,達到了盡人皆知的狀態(tài)。in fast aller Munde sein是德國人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成語表達,意指人盡皆知。人盡皆知和家喻戶曉在漢語語境中,在語義層面是一致的,因而講家喻戶曉譯為in fast aller Munde sein是可行的。在語義和語用層面兩者一致,且在文體修辭上也適用于文本。鑒于絕對對等的翻譯標準,故而采用歸化作為翻譯技巧,根據(jù)借用的方法,將家喻戶曉譯為in fast aller Munde sein。
2.原文:到了德國以后,排猶高潮已經(jīng)接近尾聲。老百姓絕大多數(shù)擁護希特勒,至少表面上是這樣。我看不出壓迫老百姓的情況。輿論當然是統(tǒng)一的,“萬眾一心”。
譯文:Nach meiner Ankunft in Deutschland war die Ausweisung der Juden wohl fast beendet. Es sah aus, als hatten die meisten Leute Hitler dabei unterstützt. Ich hatte nicht den Eindruck, als fühlten sich die Menschen unterdrückt.Natürlich sprachen die Medien mit einer Stimme und zogen am gleichen Strang(繩索).
成語“萬眾一心”可由字面意思推導而出,即千萬人一條心。該成語來自典故東漢末年爆發(fā)的黃巾之亂,軍民團結(jié)作戰(zhàn),抵抗外敵。在德語中也有相同含義的成語,an einem gleichen Strang ziehen。他意指,人們拉著同一根繩索。同一根繩索明顯帶有象征義,指代同一個目標。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采用歸化的翻譯技巧,借用的翻譯方法。因為萬眾一心與an einem gleichen Strang ziehen在語義上是一致的,但受中西方不同文化歷史的影響,無法達到絕對對等,只能視為不完全對等。語義、語用、文體上是完全對等的,但所用的修辭手法卻是不同的。
(三)在這一部分將以兩個成語為例評價分析。所選的這兩個成語都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背景特色,其典故均與佛教文化有關(guān)。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采用歸化的翻譯技巧,意譯的翻譯方法,以避免產(chǎn)生歧義和文化沖突。
1.原文:如果沒有人協(xié)助、引路,那就會迷失迷失方向。我三生有幸,找到了這樣一個引路人,這就是章用。
譯文:Ohne Hilfe und Begleitung hatte ich mich verirrt. Ich hatte das groüe Glück, dass ich einen Wegweiser traf - Zhang Yong.
三生有幸是個帶有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且典故與佛教有關(guān)的成語。三生乃佛家術(shù)語,蓋指前生、今生、來生。根據(jù)輪回說,三生是指概況了人全部的人生的道路和前后的因果關(guān)系,故三生也象征一種圓滿、完整與永恒,三生也是信奉佛教之人追求的終極目標。有幸,形容極大的幸運。三生都很幸運,形容運氣機遇極好。由于中德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傳統(tǒng),故而在目的語中找不到對應的成語表達。因而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采用歸化的翻譯技巧,意譯的翻譯方法,將三生有幸譯成非成語的德語表達,將其內(nèi)涵直接呈現(xiàn)在目的語讀者面前,方便讀者理解文意,有效避免了文化沖突。
2.原文:章老太太(我同龍丕炎管她叫“章伯母”)是英國留學生,英文蠻好的。她當孫中山的秘書,據(jù)說就是管英文的。她崇拜英國,到了五體投地的程度。
譯文:Frau Zhang hatte in England studiert. Sie sprach ein sher gutes Englisch, war Sekretarin bei Sun Yat-Sen und zustandig für die einglische Sprache gewesen. Tante Zhang verehrte England abgüttisch(偶像似的).
五體投地是在漢語文化中常用的成語表達,句法上是主謂賓結(jié)構(gòu)。其文化歷史典故也與佛教有著緊密關(guān)聯(lián)。所謂五體,指兩手、兩膝、頭頂?shù)?,亦稱五輪。五體投地的字母意思是兩手、兩膝和頭一起著地。在《佛學大辭典》 中,其為敬禮之最上者,是古印度佛教一種最恭敬的行禮儀式。其后佛教亦沿用此一禮法,并以之表禮敬之最上者。此后,該成語得到泛化,表示對他人極度敬重推崇之意。在德國,人們信仰的是上帝,人們把其崇拜和尊敬的人稱為“Abgott”(偶像)。因此譯者在此選用了“Abgott”的形容詞“abgüttisch”,來達到不完全對等的翻譯準則。形容詞“abgüttisch”突顯了敬重的程度之深。由于中德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傳統(tǒng),故而在目的語中找不到對應的成語表達。因此在翻譯中,譯者借助規(guī)劃的翻譯技巧,并沒有強行將五體投地譯成德語成語,反而巧妙地意譯,選用“abgüttisch”這一形容詞,言簡意賅,在準確地達意之時,也照顧到了西方宗教文化的影響,有效避免了文化沖突和歧義的產(chǎn)生。
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鄔書林稱《留德十年》德文版為“一部幫助西方社會了解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和品性的書”[4]。在翻譯過程中,對于這類承載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德作品和成語,需要譯者耐心琢磨,仔細推敲,否則會引起不必要的文化沖突,亦或誤解與歧義。
本文選擇六個成語為語料,對其譯文進行評價分析,通過分析可見,譯者視絕對對等為最高準則,在翻譯實踐中并努力追求之。由于原文與譯文時常采用不同的修辭手法,故不完全對等則為譯者的第二選擇。在語料中,瑕不掩瑜、家喻戶曉、如坐針氈和其德語譯文是絕對對等的,三生有幸、五體投地、萬眾一心則達成了不完全對等的準則。
綜上述分析可知,根據(jù)文本、語境,文化歷史傳統(tǒng)、宗教背景,譯者靈活選用或歸化或異化的翻譯技巧,逐字翻譯、意譯或借用的翻譯方法,靈活準確地處理《留德十年》中的漢語成語,可謂盡“信達雅”之意。
參考文獻
1.季羨林. 季羨林自傳 [M]. 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15.
2.Zehn Jahre in Deutschland《留德十年》http://german.cri.cn/1833/2009/10
/09/1s123862.htm, 2009. (2017.05.27)
3.Foldes, Csaba. Deutsche Phras
eologie kontrastiv [M]. Heidelberg: Julius Groos Verlag, 1996.
4.季羨林《留德十年》德文版新書首發(fā)式在法蘭克福舉行
http://news.163.com/09/1017/06/5LQC2G64000120GU.html, 2009. (2017.05.27)
5.Ji Xianlin. Zehn Jahre in Deutschland 1935-1945 [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