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艷軍 劉君君
【摘 要】目的:分析心理護理干預對于急診室滯留患者的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急診室滯留的患者80例,根據(jù)患者入院順序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模式,實驗組患者在此基礎上接受心理護理干預,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抑郁程度和護理滿意度。結果: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無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均有所下降,但實驗組患者的SAS、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7.50%,顯著高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77.5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心理護理干預可以改善急診室滯留患者焦慮、抑郁等心理狀態(tài),并有效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具有推廣意義。
【關鍵詞】心理護理干預;急診室滯留患者;隨機對照試驗
【中圖分類號】R4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9--02
急診室醫(yī)院一個特殊的科室,急診病人病種多,病情復雜,多數(shù)患者病情危重,發(fā)病迅速,病情發(fā)展快,因此患者具有更高的護理需求[1]。另一方面,急診科患者因疾病原因,易產生焦慮、抑郁等消極心理,這對于患者的疾病和治療配合度有負面影響。針對急診室滯留患者進行心理干預,消除其負面情緒,對于患者的康復、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具有重要意義[2]。本研究采用隨機對照試驗對比分析了心理護理干預對于急診室滯留患者的臨床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急診室滯留的患者80例,根據(jù)患者入院順序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在31-65歲,平均年齡為(48.35±3.27)歲,其中男22例,女18例;實驗組患者年齡在34-67歲,平均年齡為(49.07±4.12)歲,其中男23例,女1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模式,包括對癥支持護理、監(jiān)測生命體征、用藥指導、飲食指導和康復訓練指導等;實驗組患者在此基礎上接受心理護理干預:①患者入院時以熱情的態(tài)度進行接待,幫助患者完善入院檢查,向患者介紹病房、醫(yī)院基本情況,幫助患者盡快適應醫(yī)院生活;②與患者保持溝通,關注患者的心理變化,引導患者進行傾訴,耐心聆聽患者的心理感受;③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促進患者對所患疾病的了解,以治療成功的案例鼓勵患者,消除患者恐懼、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幫助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樹立面對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療;④醫(yī)務人員在操作過程中有條不紊,技術純熟,具有較高的專業(yè)水平,提高護理質量,讓患者產生安全感;⑤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讓家屬了解積極的心態(tài)對于治療的正面作用,讓家屬對患者進行心理疏解,保持患者情緒穩(wěn)定。
1.3 觀察指標 本研究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患者干預前后的心理進行評價,采用自制問卷收集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收集整理數(shù)據(jù),采用Epidata建立數(shù)據(jù)庫,使用SPSS20.0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樣本比較使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提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理狀態(tài)評價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無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均有所下降,但實驗組患者的SAS、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7.50%,顯著高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77.5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急診科是整個醫(yī)院的縮影,急診科患者病種復雜多樣,且多數(shù)患者病情嚴重,發(fā)病迅速,進展快,需要更精細、高質量的護理。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因各種原因滯留在急診室觀察治療,患者更易產生負面情緒,而焦慮、緊張、抑郁等消極情緒可能導致患者嚴重的心理應激,從而引起患者體內交感神經活動的變化,可能引起患者一系列的生理病理改變,從而加重患者的疾病,影響患者的康復進程[3]。另一方面,焦慮、抑郁等負面心理可能導致患者出現(xiàn)厭世等消極情緒,從而大大降低患者的治療配合度和依從性。因此,急診科滯留患者更依賴于護理人員的護理和關懷。心理護理干預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人性化護理模式,要求護理人員在護理工作中時刻關注患者的心理動態(tài),與患者保持良好的溝通,以熱情、全面、細致的護理消除患者負面心理,幫助患者樹立積極樂觀面對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依從性,降低患者的應激反應,從而保障患者的康復進程[4]。在本研究中,接受心理干預的實驗組患者其SAS、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提示心理干預取得了滿意的效果,明顯改善了患者緊張、焦慮的心理狀態(tài)。且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提示心理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
4 結論
心理護理干預可以改善急診室滯留患者焦慮、抑郁等心理狀態(tài),并有效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具有推廣意義。
參考文獻
姜少華.心理干預對急診重癥患者的護理效果研究[J].心理醫(yī)生,2017,23(27).
丁葉.心理護理干預對住院期間老年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干預效果研究[J].大家健康旬刊,2017,11(3).
曲濤.綜合心理護理干預對急診科清醒患者情緒應激反應的影響[J].中國農村衛(wèi)生,2018(4).
黃宏.心理護理在急診科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養(yǎng)生保健指南,20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