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禧泉
政治學科的時代性較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積極把握時事政治的重點、要點,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接受能力。教材作為課程的重要資源,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將教學內容局限于教材顯得過于片面。所以,開放性的政治教學要求教師靈活運用教材,與時代背景結合,優(yōu)化教學內容,將教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關注時政熱點的能力,充分利用時政熱點,提高政治教學效率。
一、多媒體教學,信息同步
傳統(tǒng)政治教學中,由于教學形式單一,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對時事政治敏銳的觀察力,從而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對于時事政治觀察力低、參與度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政治學科的教學效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教材與時事政治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對時政要點的把握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將教材內容與時事要點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關注時政的良好習慣。例如,在講解勞動關系時,教師根據教材中的定義,尋找與該定義相關的時事,
加深學生對政治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如,利用多媒體在課堂上播放有關生活的政法欄目,如《政法報道》《法在身邊》等一些簡短而又直觀的普法欄目視頻,讓學生在觀看政法欄目時,于潛移默化中提高政治意識和思想覺悟。
二、生活素材,合作交流
1.政治教學中,政治生活是一個大方向,課堂上的政治教學只能作為政治生活的牽引,政治理念需要源源不斷地被挖掘和積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應通過各種渠道普及法治社會、政治生活這一主題。例如:學校廣播站可以在特定的時間點播放時政要文,加深學生對時事的了解;在校園報刊專欄中,定期更換時事報刊,引導學生加大對時事的關注度;利用教室黑板報策劃有關政治生活的內容;等等。
2.在教學過程中加深學生對教材的探究和討論,讓學生處于主導地位,利用教材給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辯論。以辯論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實現拓展延伸。辯論結束后讓學生總結,取長補短,進行思維的碰撞,同時,對政治生活的理念也進一步加深,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主體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的形成。
三、實踐政治教學
單純的理論教學已無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社會是一個大舞臺,高中生對生活的認知和判斷已經初步形成一個輪廓,所以,他們在接受理論知識的同時要積極投身于實踐活動中。政治課堂要充分利用家庭、學校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學習,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例如,在“文化生活”模塊教學中,筆者以“文化遺產如何保護”為課題,讓學生通過走訪、問卷調查等方式進行研究和判斷,總結歸納調查的數據,以分組的形式進行匯報。學生在走訪的過程中實踐理論知識,加深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概念的理解。枯燥且抽象的理論闡述無法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教材內容,挖掘生活中的素材,選取與學生生活相近的實例,讓他們針對現實問題,開展辯論,使學生對課程內容了解得更加形象、具體。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升華自己對政治的認識,培養(yǎng)了對時政要事的敏感度,深刻感受到學習政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綜上所述,政治教學的時代性,要求教師也要不斷學習,追隨時代的腳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作用依舊重要。在全面實施現代化教學理念的背景下,政治教學應加快教學體制改革的腳步。教師在不斷完善自己的同時,要注意教學制度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制定有助于學生未來發(fā)展和成長的教學制度,為法治中國建設貢獻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