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好申韓法”的張居正

2018-11-28 02:08樊樹志
書城 2018年12期
關鍵詞:張居正

樊樹志

一、“經(jīng)術”與“法術”

中國歷史上的兩大改革家,王安石與張居正,各自留下了濃墨重彩的政治遺產(chǎn),后人對此有贊有彈,眾說紛紜。如果深入追究,兩人的治國理念和改革思想的截然不同,是不容忽視的緣由。

王安石用儒家經(jīng)術來處理世務,著眼點始終不離儒家經(jīng)典,不離經(jīng)術。他對儒家經(jīng)典《周禮》特別重視,說:“一部《周禮》理財居其半?!彼母母锱e措,即所謂“新法”,都從《周禮》尋找理論根據(jù)。變法期間,他撰寫《三經(jīng)新義》,對《周禮》《詩經(jīng)》《尚書》三部儒家經(jīng)典作出新的解釋,為變法造勢,尋找理論根據(jù),這與他以經(jīng)濟管理手段處理國事的嘗試,不免自相矛盾。日本東洋史學先驅內藤湖南,在京都大學的講義中寫道:“《周禮》中的政治,是根據(jù)當時的理想而制定的,大致是根據(jù)漢初學者的理想而制定的。但它不是在長期的中國歷史上毫無影響。應用《周禮》第一個失敗者是王莽,第二個失敗者是王安石?!蓖趺У母母锊皇窍蚯翱炊窍蚝罂?,史家稱為“托古改制”,他的一切根據(jù)就是《周禮》,言必稱三代,事必據(jù)《周禮》。他企圖按照儒家經(jīng)典重建“大同”世界,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社會問題。然而,要解決社會問題,倒退是沒有出路的。倒行逆施的結果,是反而激化了社會危機,王莽的“新朝”迅即土崩瓦解。王安石雖然沒有王莽那么迂腐,但在頂禮膜拜《周禮》這點上,與王莽并無二致,所以內藤湖南說他是繼王莽之后的“第二個失敗者”。

張居正則不然。他是法家思想的信奉者,主張用申不害、韓非的法術來推行改革。與他同時代的王世貞在《嘉靖以來首輔傳》中說:“居正天資刻薄,好申韓法,以智術馭下?!泵髂┣宄醯膹堘吩凇妒瘏T書》中說他“生平學申韓,而內多欲”,“務為苛刻聚斂”。此后的萬斯同在《明史》中也說他“天性峭刻,好言申商韓非之學,多殺而寡恩,專以苛察綜核為能,而其精強敏悍之才足以濟之”??磥韽埦诱蒙觏n法術進行改革,是后世史家的一致見解。他的風格與儒家的“溫良恭儉讓”格格不入,自詡為“非常磊落奇?zhèn)ブ俊?,“非常理所能拘”,行事無所顧忌,時常說,“又何暇顧旁人之非議,徇匹夫之小節(jié)”?!跋釉褂兴ケ?,勞瘁有所弗辭”,是他的口頭禪。因此即使是對他持批評態(tài)度的史家,也同時對他贊譽有加。張岱說他“慨然以天下為己任”;王世貞說他雷厲風行,“萬里之外,朝下令而夕奉行,如疾雷迅風,無所不披靡”。這是典型的法家風格。

他在隆慶二年向皇帝呈進的《陳六事疏》,論述治國理念與改革思想,流露出強烈的法家色彩。比如說,他強調“省議論”—少發(fā)議論,多干實事。核心理念是兩句話,一句是“慮之貴詳,行之貴力”—考慮貴在周詳,行動貴在得力;另一句是“謀在于眾,斷在于獨”—謀劃要靠眾人,決斷必須獨裁。他強調“振紀綱”—加強法紀,統(tǒng)一號令。核心理念是法家的名言:“綜核名實,信賞必罰。”具體化為兩大方針:其一是“法所當加,雖貴近不宥;事有所枉,雖疏賤必申”;其二是“強公室,杜私門”。為了貫徹“綜核名實”的方針,必須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用舍進退,一以功實為準,毋徒眩于聲名,毋盡拘于資格,毋搖之以毀譽,毋雜之以愛憎,毋以一事概其平生,毋以一眚掩其大節(jié)?!彼枷肷羁?,文采斐然。意思是說,官員的任用或罷免,提升或降職,應該用事功與實績作為唯一衡量標準,不要被他的名聲所迷惑,不要完全拘泥于資格,不要搖擺于對他的贊譽或詆毀之詞,不要摻雜個人喜愛或厭惡的感情,不要用一件事情來概括那個人的一生,不要用一點過失來否定那個人的大節(jié)。

這樣的眼光,不獨當時人望塵莫及,也令現(xiàn)代人贊嘆不已。至于他自己是否做到,則另當別論。

從萬歷元年到萬歷十年,張居正大刀闊斧厲行改革,推行新政,準則就是依法治國。為此,他要求有關部門對歷年頒布的律例條法進行清理,修明舊典,刊定章程,確立統(tǒng)一的法律準繩,以期達到“法以劃一而可守,令以堅信而不移”。萬歷六七年之間編訂的《嘉隆新例附萬歷新例》一書,與整頓吏治與財政的改革密切相關,為推行新政掃除了障礙。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倡導“以重典馭臣下”,張居正深得其中三昧,在和高官議論法律時,一再強調“治亂國用重典”,切中時弊。嘉靖晚期,由于嚴嵩、嚴世蕃父子專擅朝政,腐敗之風席卷朝野,所謂“嵩好諛,天下皆尚媚;嵩好賄,天下皆尚貪”。吏治敗壞,朝政紊亂達于極點,必須力挽狂瀾,才能改變困局,“治亂國用重典”是唯一有效的對策。萬歷五年他在給福建巡撫龐尚鵬的信中,充分闡述了這種理念:“諸葛孔明云:‘法行而后知恩,正此之謂。今人不達于治理,動以姑息疏縱為德,及罹于辟,然后從而罪之,是罔民也。仆秉政之初,人亦有以為嚴急少恩者。然今數(shù)年之間,吏斤斤奉法循職,庶務修舉,賢者得以效其功能,不肖者亦免于暴戾,不蹈刑辟。其所成就者幾何?安全者幾何?故曰:‘小仁,大仁之賊也。子產(chǎn)鑄刑書,制田里,政尚威猛,而孔子稱之曰:‘惠人也。則圣賢之意斷可知矣?!?/p>

張居正主張“治亂國用重典”,他逝世后,人們苛責他過于“操切”。都察院左都御史趙錦為他講了幾句公道話:“居正生平操切,壟斷富貴,決裂名教,故四方歸怨,實無異志。且受先皇顧命,輔上沖齡,夙夜勤勞,中外寧謐,功安可泯!”侍講官于慎行希望前往荊州查抄張府的刑部右侍郎丘橓手下留情。他說:“生行(于慎行自稱)濫竽詞林,閱有年歲,江陵(張居正)始末皆所目睹。其殫精畢智,勤勞于國家,與其陰禍深機,結怨于上下者,皆頗能窺其大概,而未易更仆數(shù)也。當其秉政之時,舉朝爭頌其功,而不敢知其過;至于今日既敗,舉朝爭索其罪,不敢舉其功,皆非情實也?!?/p>

一言以蔽之,苛責他過于“操切”,大多是本著儒家的溫良恭儉讓立場,對于他秉持申韓法術的偏激之詞。不“操切”何以撥亂反正,不“操切”怎能力挽狂瀾?

二、“中外淬礪,莫敢有偷心”

張居正為了撥亂反正,首先從政治改革著手,運用“法術”來整頓吏治,推行考成法,清除官場的頹靡腐敗風氣。他對當時官場風氣評價極低:“人心陷溺已久,宿垢未能盡除?!惫賳T們沉溺于安逸,官場污泥濁水日積月累,問題相當嚴重。例如,官員習氣日趨刻薄,削尖腦袋鉆空子,窺探縫隙,不擇手段獵取名利。又如,結黨營私,公然施展排擠手段,詆毀老成廉潔官員為無用之輩,贊揚獻媚溜須善于走捷徑的官員是人才。于是乎,朝廷上下,官場內外,愛惡橫生,恩仇交錯,使得朝廷的威福權柄,成為互相酬謝報答的資本。倘若不對此痛加針砭,新政根本無從談起。

萬歷元年六月,張居正正式提出整頓吏治的考成法,針對性極強。請看他對以往積弊的分析:

—言官提出一項整肅措施,朝廷批準以后,通過驛站送到各級地方政府。六部大臣以為大功告成,至于成效如何,根本不在他們考慮之內;

—官員犯罪,應當提審判決,由于私人請托,有關部門故意拖延不辦,結果不了了之;

—政府事務經(jīng)過多次議論,有的贊成,有的反對,議來議去,議而不決,只好掛起來;

—朝廷交辦的事情,雖然有時間限定,但是幾乎沒有一件準時辦成,官員故意拖延時間,上司的催查督促,成為一紙空文。結果是,上級部門言之諄諄,下級部門聽之藐藐。

面對積重難返的官僚主義、文牘主義,張居正忍無可忍,制定嚴厲的考成法,以期撥亂反正??汲煞ㄒ?guī)定:凡是都察院、六部等中央部門,把皇帝諭旨及各類公文轉發(fā)地方政府,須事先酌量路程遠近,規(guī)定處理程序與期限。發(fā)文與收文部門必須設置收發(fā)文登記簿,每月的月底都要辦理注銷手續(xù)。至于重要公文,例如朝廷要求復勘、提問、議處、催督、查核的事項,必須另外編造處理文冊,注明公文內容提要和規(guī)定處理程限,一式兩份,一份送六科,一份送內閣。六科收到處理文冊后,必須逐一核查,如果查明耽擱拖延,立即上報內閣,同時責令地方政府講明原因。下一年還得通查,直至注銷為止。在這個流程中,如有不按照規(guī)定執(zhí)行的官員,必須追究責任。巡撫、巡按拖延耽擱,由六部舉報;六部、都察院弄虛作假,隱瞞欺騙,由六科舉報;六科如有隱瞞欺騙,由內閣舉報。這樣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每個月都有考核,每一年都有稽查,以前敷衍塞責的現(xiàn)象,就有可能杜絕。

對于受命執(zhí)法的官員,也根據(jù)考成法,作出嚴格規(guī)定:“各審錄官量地遠近,嚴立程限,分為四等:出京之后,北直隸限三個月;山東、山西、陜西、河南,限四個月;江南、江北、浙江、江西、福建、湖廣,限五個月;四川、兩廣、云、貴,限六個月。入境以辭朝日為始,復命以出境日為始。俱先具不違揭帖送部查考。如違前限,從重參究。”

總的說來,改革成效是顯著的,當時人反映,推行考成法之后,造成雷厲風行的氣氛—“大小臣工,鰓鰓奉職,中外淬礪,莫敢有偷心”。說明在強大的政治壓力下,任何根深蒂固的積弊都是可以改變的。萬歷六年戶科給事中石應岳等人報告,考成法一經(jīng)推出,長期制度廢弛、積弊叢生的局面有所改觀,出現(xiàn)了新面貌。共稽查一百三十七件,其中七十六件超過了期限,逾期的原因比較復雜,有的是新舊官員交替,接管有先后;有的是任期太短,來不及處理。由此可見,考成法的實施是認真的,沒有流于形式。

“大小臣工,鰓鰓奉職,中外淬礪,莫敢有偷心”,舉國上下政治風氣為之一變,確保了其他改革措施的順利推行。因為改革成績如何,就是考成的重要依據(jù),所以官員們都不敢敷衍了事。正如張居正自己所說:“自考成法一立,數(shù)十年廢弛叢積之政,漸次修舉。”

張居正死后,在重重壓力之下的官員紛紛反彈,主張廢除考成法。內閣首輔申時行極力堅持“祖宗成法不可廢”。幾年之后,迫于壓力,申時行妥協(xié),廢除了考成法,美其名曰:“肅清吏治,不過欲事治民安而已。事茍治,不必苛責;民茍安,不必過求。”結果是,事不治,民不安。萬歷后期擔任內閣輔臣的沈鯉對此頗有微詞:“但畏多口,遂盡反其所為,以取悅一時,卒使紀綱陵遲,浸淫以至今日,幾無法矣?!焙笫朗芳乙嘧魅缡怯^:“事事因循,茍且歲月,遠近無任事之能吏,而萬歷之政衰矣?!睆姆疵嬗∽C了考成法不可或缺,一旦廢除,局面就變得不可收拾,先前的改革成果,逐漸化為泡影。

三、“今之從政者大抵皆然,

又不獨學校一事而已”

政治改革的另一方面,是學校和考試制度的改革。學校培養(yǎng)人才,人才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官場,學風與士風的好壞,直接影響官場風氣。因此,改革學校與考試制度,本質上就是改革政治。

萬歷三年五月,張居正向皇帝提出學校和考試制度的改革方案十八條,意在整頓士風,振興人才。他認為,負責學校和考試的大臣(即所謂學官),應該“執(zhí)法持憲”“正己肅下”,近年以來情況大不一樣,學官地位下降,自己又不自重,“既無卓行實學以壓服多士之心,則務為虛譚賈譽,賣法養(yǎng)交,甚者公開倖門,明招請托……以故士習日敝,民偽日滋,以馳騖奔趨為良圖,以剽竊漁獵為捷徑。居常則德業(yè)無稱,從仕則功能鮮效”。這幾句話表面上是在指責學官墮落,實際上是對整個官場的素描,“虛譚賈譽”“賣法養(yǎng)交”“公開倖門”“明招請托”“馳騖奔趨”“剽竊漁獵”,其中任何一條都是官場政治腐敗的投影。他說,去年就要吏部整頓學官,一年過去,毫無成效,原因在于整個官場風氣沒有改變。他感慨道,“良以積習日久,振蠱為艱,冷面難施,浮言可畏”,因此,官員“寧抗朝廷之明詔,而不敢掛流俗之謗議;寧壞公家之法紀,而不敢違私門之請托”。他的結論是:“今之從政者大抵皆然,又不獨學校一事而已?!?/p>

有鑒于此,他提出十八條改革措施,針對積弊,大刀闊斧。按照明朝的祖制,學校的生員(秀才)可以享受優(yōu)免差役的特權,舉人、進士的優(yōu)免特權更大。學習和考試是為了獵取功名,而功名是獲得特權的手段,于是乎各種弊端層出不窮,十八條措施就是為了制止這些腐敗行為。

—已經(jīng)開除的生員(秀才),通過關系而復學,立即問罪;如果官員瀆職包庇,巡按御史應該實名彈劾。

—各地生員(秀才)名額有限定,地方政府如果違反規(guī)定擅自增加名額,屬于濫冒,必須開除。

—奸徒利用某些地方生源較少,假冒籍貫,投充入學,一經(jīng)查實,即予問罪;如果官員納賄包庇,一體治罪。

如果說以上這些改革,僅僅涉及士風、政風的表象,那么深層次的改革,必將是前所未有的掃蕩。首當其沖的便是泛濫于官場的“議論之病”—“今或一事未建,而論者盈庭;一利未興,而議者踵至”,流風所及的結果是“任事者多卻顧之虞,而善宦者工遁藏之術”。張居正對此深惡痛絕,“語曰:‘多指亂視,多言亂聽。此最當今大患也”。為了扭轉這種風氣,他的方針是“省議論”—“掃無用之虛詞,求躬行之實效”。他強調令行禁止,朝下令,夕奉行,說一不二。為了達到目的,他近乎不擇手段。一方面,宣布不許各級學校的學生議論“天下利病”,不許對朝政說三道四;另一方面,宣布不許“別標門戶”“聚黨空譚”,不許“別創(chuàng)書院”。

十八條的第一條明確規(guī)定:“圣賢以經(jīng)術垂訓,國家以經(jīng)術作人,若能體認經(jīng)書,便是講明學問,何必別標門戶,聚黨空譚?今后各提學官督率教官、生儒,務將平日所習經(jīng)書義理,著實講求,躬行實踐,以需他日之用。不許別創(chuàng)書院,群聚徒黨,及號召他方游食無行之徒,空譚廢業(yè),因而啟奔競之門,開請托之路?!?/p>

第三條規(guī)定:“我祖宗設立臥碑,天下利病,諸人皆許直言,惟生員不許。今后生員務遵明禁……其事不甘己,輒便出入衙門,陳說民情,議論官員賢否者,許該管有司申呈提學官,以行止有虧革退?!?/p>

第四條規(guī)定:“國家明經(jīng)取士,說書者以宋儒傳注為宗,行文者以典實純正為尚。今后務將頒降《四書五經(jīng)》《性理大全》《資治通鑒綱目》《大學衍義》《歷代名臣奏議》《文章正宗》,及當代誥律典制等書,課令生員誦習講解,俾其通脫古今,適于世用。其有剽竊異端邪說,炫奇立異者,文雖工弗錄?!?/p>

張居正的風格雷厲風行,令行禁止,“不許別創(chuàng)書院,群聚徒黨”的規(guī)定,決不僅僅停留于書面文件之上,而是立即不折不扣地付諸實施。萬歷七年正月,由皇帝發(fā)布詔令“毀天下書院”,抓住的把柄是常州知府施觀民“私創(chuàng)書院,贓私狼藉”,不僅將施觀民私創(chuàng)的書院搗毀,而且宣布各地書院一律取締,改為公廨,書院田產(chǎn)充公。從皇帝批示“姑依議”“俱依議”的字面來看,皇帝的這些詔令都是依據(jù)張居正的提議發(fā)出的,體現(xiàn)的是張居正的治國理念。正如夏燮《明通鑒》所說:“是時士大夫競講學,張居正特惡之,盡改各省書院為公廨,凡先后毀應天等府書院六十四處?!?/p>

書院是民辦學校,即所謂“私學”(相對于“官學”而言)。宋代以來蔚然成風的書院講學活動,繁榮了學術,培養(yǎng)了人才,居然在“空譚廢業(yè)”的幌子下,全國六十四所書院掃蕩一空,弦歌之聲戛然而止。

這樣的改革顯然矯枉過正,激起儒生反感,何心隱事件最為典型。何心隱本名梁汝元,江西永豐人,以聚徒講學而聞名。當時王陽明弟子王艮的泰州學派風靡天下,何心隱與之遙相呼應,到處聚徒講學。這就觸犯了當局“不許別創(chuàng)書院,群聚徒黨”的禁令,何況他率性而行,在講學時諷議朝政,違反生員不許議論天下利病的規(guī)定。張居正對于何心隱“鳩聚徒眾,譏切時政”極為反感,示意地方官嚴加懲處。地方官員迎合內閣首輔的旨意,將何心隱擊斃于監(jiān)獄之中。

如何理解這些現(xiàn)象?立場和視角不同,結論也會不同。張居正服膺法家思想,運用政權的力量來統(tǒng)一思想、鉗制輿論,是法家慣用的手段。他們的主張獲得秦始皇采納,認為搞“私學”的人“不師今而學古”,“道古以害今”,因而焚燒私人所藏《詩》《書》等典籍。韓非、李斯主張“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用法律作為教材,用官吏作為教師,就是為了統(tǒng)一思想、鉗制輿論。張居正繼承了這一點,他在十八條的第四條特別指出:“當代誥律典制等書,課令生員誦習講解,俾其通曉古今,適于世用?!彼^“當代誥律典制”,就是大明的法律,諸如《大誥》《大明律》《皇明制書》《大明會典》之類,“課令生員誦習講解”,頗有“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味道。不許學生議論“天下利病”,取締書院,由此或許可以獲得索解。

張居正死后,學者型官員鄒元標在萬歷十一年向皇帝進言,批評“毀天下書院”的舉措,實質是“假偽學以鉗天下之口”。他說:“聚徒講誦自古已然,未聞概以偽學斥之也?!彼鲝埿迯蜁?,提倡崇儒重道的風氣?;实鄄杉{了他的建議,書院陸續(xù)復興,自由講學風氣再度重現(xiàn)。

四、“不加賦而上用足”

以考成法為核心的政治改革,加大了整頓吏治的力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數(shù)十年廢弛叢積之政,漸次修舉”,為財政經(jīng)濟領域的改革,開辟了通道,保駕護航。

“國匱民窮”的局面由來已久,正如海瑞在嘉靖四十五年所說:“嘉靖者,言家家皆凈而無財用也?!奔尉?、隆慶的幾十年,年年出現(xiàn)財政赤字,專家的研究表明,從嘉靖七年到隆慶五年,太倉銀庫每年收入銀兩與支出銀兩比較,沒有一年是有盈余的,全是虧空。隆慶三年,皇帝向戶部索取銀兩,張居正如實報告皇帝:每年收入銀子不過二百五十萬兩,而支出達到四百萬兩,虧空一百五十萬兩。張居正出任內閣首輔后,力挽狂瀾,力圖扭轉國匱民窮的局面。要扭轉財政困局談何容易,必須有非常的手段,開源節(jié)流。他很欣賞漢武帝時理財家桑弘羊的理財方針—“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這是帶有法家色彩的口號。張居正師其意而略加改動,提出自己的方針—“不加賦而上用足”。他的本意是,要擺脫國匱民窮的局面,必須在理財上下功夫,而不是乞靈于增加賦稅。當然這并不是一句漂亮的門面語,而是有切實的措施保證的,那就是極其強硬的兩手:“懲貪污以足民”和“理逋負以足國”。

貪污就是化公為私,把國家財政收入據(jù)為己有,這是一個永無底止的大漏洞。不堵塞這個漏洞,企圖扭轉入不敷出的局面,是不切實際的空話。在懲治貪污方面,張居正運用嚴刑峻法,毫不手軟,明確告誡吏部:“奏報貪吏毋諉縱?!苯舆B幾年嚴懲貪污的高官,包括黔國公沐朝弼、吏部左侍郎魏學曾、湖廣總兵陳王謨、大同巡撫劉應箕等,構筑起嚴懲貪污的高壓線。

逋負就是逃稅漏稅,在那個權大于法的時代,官僚豪紳憑借權勢,買通衙門書吏,逃稅漏稅屢見不鮮,愈演愈烈。國家本應該收上來的賦稅,有相當大的部分被他們“逃”了、“漏”了。這個巨大的漏洞如果不堵塞,要想改變財政虧空,豈非空話!張居正從戶部查明,從隆慶元年到萬歷七年,各省偷逃的賦稅達一百余萬兩銀子,其中最為富庶的蘇州府和松江府偷逃七十余萬兩銀子。將這筆本該收繳而沒有收繳上來的賦稅,如數(shù)收繳,足可墊補虧空的漏洞。因為有考成法的保障,張居正對此很有信心,他說:“考成一事,行之數(shù)年,自可不加賦而上用足?!?/p>

理逋負,最為有力的措施是全國性的清丈田糧—丈量耕地與清理賦稅。偷逃賦稅的常見手段就是隱瞞耕地面積。對全國所有的耕地進行一次普查,一塊一塊地重新丈量,目的是清查出隱瞞的耕地與偷逃的賦稅。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基礎是土地私有,可以自由買賣,它的每一步發(fā)展必然伴隨著土地兼并。張居正認為,土地兼并不僅帶來了土地集中的問題,還帶來了偷逃賦稅的問題。簡單地說,豪紳們兼并大量耕地,想盡辦法規(guī)避賦稅,買了別人的耕地,卻不承擔這塊耕地應有的賦稅。因為他們有權有勢,可以買通衙門書吏,營私舞弊。所以他說:田賦弊端百出,比如飛詭、影射、養(yǎng)號、掛虛、過都、受獻。這些當時流行的術語,今天的人們已經(jīng)難以理解,它的本質可以概括為一句話:“豪民有田無糧,而窮民無田有糧?!币簿褪钦f,豪民擁有田地,卻不承擔賦稅,賦稅仍舊掛在窮民戶上,窮民無力負擔,只有逃亡。于是乎賦稅虛懸,豪民逃避了應該繳納的賦稅。因此,田地非清丈不可,賦稅非清理不可,當時叫作“清丈田糧”(田指田地,糧指賦稅)。

張居正在給應天巡撫宋儀望的信中說,來信提到蘇州府、松江府田賦負擔不均,隱瞞拖欠現(xiàn)象嚴重,讀了使人扼腕嘆息。不乘此改革之機,剔刷宿弊,為國家建立長治久安的對策,更待何時,更待何人?

他原本考慮在蘇州、松江等地進行“清丈田糧”的試點,考慮到這一地區(qū)情況過于復雜,便把試點選在福建省。他寫信給福建巡撫耿定向,提醒道,清丈田糧的阻力很大,意義也很大:“丈地畝,清浮糧,為閩人立經(jīng)久之計?!比f歷六年十一月,張居正用皇帝諭旨的形式統(tǒng)令全國,清丈田糧,目的在于改變“田糧不均,偏累小民”的狀況。具體做法是,由地方官派人到鄉(xiāng)村,對每一塊耕地的面積重新丈量,與政府賬冊登記的情況進行核對,看有無虛假,有無隱漏。把以前逃避、拖欠的田賦清查出來,落實到土地真正所有者身上,因此叫作“丈地畝,清浮糧”。

因為有考成法的改革在先,從中央到地方,都把清丈田糧的成效作為考核政績的重要指標,清丈是嚴肅認真的。少數(shù)敷衍塞責的官員受到嚴懲,例如松江知府閆邦寧、池州知府郭四維、安慶知府葉夢熊、徽州府同知李好問等,受到留職停薪、將功補過的處分。對于阻撓清丈的豪紳大戶,嚴厲打擊,決不寬恕。例如建德縣豪民徐宗武等阻撓清丈,朝廷通報全國,勒令他們把九年拖欠的田賦全部補繳。

在強大的政治壓力下,從萬歷六年到萬歷十一年,清丈田糧工作在全國各地陸續(xù)完成,全國清查出隱瞞逃稅耕地一億八千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百分之三十五,也就是說,每年有三分之一應該收繳的賦稅被偷逃掉了。清查出來之后,土地所有者按照田畝數(shù)量如實上繳賦稅,無形中財政收入大幅度增加,這是名副其實的“不加賦而上用足”。

它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是推廣一條鞭法。一條鞭法最早出現(xiàn)在嘉靖年間的南方地區(qū),張居正發(fā)現(xiàn)了它的合理性,花了幾年時間,把它推廣到全國各地。一條鞭法的創(chuàng)造性在于,把賦稅(夏稅、秋糧)與徭役(正役、雜役),都折算成貨幣,用銀兩繳納,簡化了賦役征收的方法。在過去極力反對一條鞭法的北方地區(qū),人們面對事實,不得不承認,實行一條鞭法,確實比以前合理、便利。一條鞭法的原則是“通將一省丁糧,均派一省徭役”,全部折納銀兩,使得擁有優(yōu)免特權的人不得濫用特權。而且賦役折納成銀兩的數(shù)目,在官府賬冊上一清二楚,以前的“詭寄”之類弊端難以繼續(xù)存在。

總而言之,“懲貪污以足民”“理逋負以足國”,確實達到了“不加賦而上用足”的目的,成效顯而易見?!睹鲗嶄洝氛f:中央政府的倉庫里面儲存的糧食幾年都吃不完,財政赤字消失,國庫積余的銀子達到四百萬兩。萬歷時期成為明朝最富庶最輝煌的一段,絕不是偶然的。

五、 “威權震主,禍萌驂乘”

改革意味著革故鼎新,實質是財產(chǎn)與權力的再分配,必定觸犯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阻力之大可想而知。在張居正推行新政的十年之中,反對聲浪從未間斷,各種謗議滾滾而來。一向標榜“嫌怨有所弗避”,“又何暇顧旁人之非議”的張居正,感受到強大的輿論壓力,心力交瘁,流露出“惴惴之心無一日不臨于淵谷”的心情。這位信奉申韓法術的鐵腕人物感到力不從心,“任重力微,積勞過度,形神頓憊,氣血早衰”,剛剛年過半百,早已須發(fā)變白,未老先衰。昔日的聰明睿智逐漸消失,如不及早辭去官職,恐怕前功盡棄。

萬歷八年三月二十二日,他向皇帝提交“歸政乞休”的奏疏,請求退休。張居正一向自稱“我非相,乃攝也”—我不僅是首相而是代帝攝政,此時居然要把攝政的權力歸還皇帝,即所謂“歸政”。這篇奏疏寫得頗動感情:“臣一介草茅,行能淺薄,不自意遭際先皇拔之侍從之班,舁以論思之任。壬申之事(即隆慶六年穆宗顧命之事),又親揚末命,以皇上為托。臣受事以來,夙夜兢懼,恒恐付托不效,有累先帝之明。又不自意特荷圣慈眷禮優(yōu)崇,信任專篤,臣亦遂忘其愚陋,畢智竭力,圖報國恩。嫌怨有所弗避,勞瘁有所弗辭,蓋九年于茲矣。”這段話似乎有點耳熟,諸葛亮《出師表》就有這樣的句子:“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睆埦诱龑χT葛亮推崇備至,主張“治亂國用重典”,主張有法必依,都深受諸葛亮影響。不過他講這些話,不是為了“出師”,而是想急流勇退。順著這樣的思路,他感嘆道:“高位不可以久竊,大權不可以久居。”這句話出于張居正之口,和他的一貫作風大相徑庭,他不是瞻前顧后的謹小慎微之流,何況受到皇帝、皇太后的充分信任,眷顧無以復加,他的首輔兼帝師的權力臻于巔峰狀態(tài),為什么要急流勇退呢?

在給湖廣巡撫朱璉的信中,或許可以找到些許答案。他和朱璉談起當年回到江陵歸葬亡父時,皇帝接連發(fā)來三道詔書,催促他盡快回京主持朝政。地方官以為是無上光榮,建造一座“三詔亭”以資紀念。張居正無限感慨地說,建造三詔亭,情誼深厚,無可厚非,但是多年以后形勢變化,高臺傾覆,曲沼填平,我恐怕連居所都不能擁有,三詔亭不過是一個普通亭子而已,哪里還看得見所謂“三詔”?他向老友透露自己的內心獨白:“蓋騎虎之勢自難中下,所以霍光、宇文護終于不免。”這句話出于張居正之口,足可以語驚四座。由三詔亭聯(lián)想到自己騎虎難下之勢,恐怕重蹈霍光、宇文護的覆轍。

霍光,漢武帝時代的權臣,漢昭帝劉弗陵幼年即位,他作為顧命大臣輔政。漢昭帝死,他擁立昌邑王劉賀為帝,不久廢黜劉賀,擁立漢宣帝劉詢,前后攝政達二十年之久?;艄忸H有政績,但是威權震主,漢宣帝把他看作背上的芒刺?;艄馑篮?,皇帝把對他的憤恨,發(fā)泄到他的家族,大開殺戒?!稘h書·霍光傳》意味深長地寫道:“威震主者不畜,霍氏之禍萌于驂乘。”這就是成語“威權震主,禍萌驂乘”的由來。宇文護的地位與霍光類似,政治品格卻截然不同。他在西魏擔任大將軍,后來執(zhí)掌西魏朝政,擁立宇文覺,建立北周,獨斷朝政,甚至廢黜宇文覺另立宇文毓,又殺宇文毓,另立宇文邕,最終被周武帝宇文邕殺死。

張居正在權力鼎盛時期聯(lián)想到霍光、宇文護的下場,有些惶恐,不如及早急流勇退?;实凼盏綇埾壬摹稓w政乞休疏》,毫不猶豫地駁回“乞休”請求,批復道:“朕垂拱受成,倚毘正切,豈得一日離朕!如何遽以歸政乞休為請,使朕惻然不寧?!眱商旌?,張居正再次“乞休”,向皇帝吐露心跡:自隆慶六年至今,“惴惴之心無一日不臨于淵谷”。

皇帝收到張先生第二份“乞休”奏疏,有點猶豫了,以他的早熟和敏感,不可能沒有感受到張先生的“威權震主”,他何嘗不希望張先生早日“歸政”。他多年來養(yǎng)成習慣,一切聽憑圣母和張先生安排,如今張先生要請長假,如此重大的人事變動,他做不了主,必須請示圣母。他把此事報告慈圣皇太后,請她決斷。沒有料到自己的母親態(tài)度堅決地挽留張先生,對兒子說:“待輔爾到三十歲,那時再作商量?!奔热惶笞鞒隽藳Q定,皇帝親筆寫了手諭,把太后的慈諭原原本本轉告張先生:

朕面奉圣母慈諭云:“與張先生說,各大典禮雖是修舉,內外一切政務,爾尚未能裁決,邊事尤為要緊。張先生受先帝付托,豈忍言去!待輔爾到三十歲,那時再作商量。先生今后再不必興此念?!?/p>

朕恭錄以示先生,務仰體圣母與朕眷眷倚毘至意,以終先帝憑幾顧命,方全節(jié)臣大義。

皇太后如此毫無商量余地的決定,大大出乎皇帝與首輔的預料,她竟然要求張先生輔佐兒子到三十歲。這一決定使皇帝朱翊鈞頗為尷尬,在母親眼里,自己還是一個孩子—“內外一切政務,爾尚未能裁決”,他只能無可奈何地打消盡快親政的念頭?!拜o爾到三十歲”云云,對于還不到二十歲的朱翊鈞而言,似乎意味著,只要張先生在世,親政便永無希望。物極必反,從尊崇備至,言聽計從,不可須臾或缺,到恨之入骨,這是一個重要的轉變契機。一旦張先生死去,皇帝必將進行無情的報復,徹底清除籠罩在頭上的陰影,消除威權震主的影響。

萬歷十年六月二十日,太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張居正病逝,享年五十八歲。

十二月十四日,嗅覺特別靈敏的御史楊四知,察覺到皇帝態(tài)度的變化,彈劾張居正十四條罪狀。這份奏疏,與幾年前傅應禎、劉臺彈劾奏疏相比,顯得空洞無物,沒有說服力。然而來得正是時候,正中皇帝下懷,為清算張居正提供了極佳的口實,蓄積已久的怨氣噴涌而出。他的朱批圣旨寫道:“居正朕虛心委任,寵待甚隆,不思盡忠報國,顧乃怙寵行私,殊負恩眷。念系皇考付托,待朕沖齡,有十年輔佐之功,今已歿,姑待不究,以全始終?!被实圩l責張居正“怙寵行私”,確鑿無疑地發(fā)出清算信號,煽動起了彈劾張居正的滾滾熱浪。萬歷十二年四月,皇帝發(fā)出一道很長的圣旨,下令查抄張府,這對當時與后世都是令人震驚的政治事件,標志著張居正從政治巔峰跌入萬丈深淵。

都察院左都御史趙錦力排眾議,挺身為張居正講了幾句公道話:無論張居正昔日如何擅權,如何操切,畢竟功大于過,斷斷不至于達到抄家的地步。他在奏疏中說:“居正生平操切,壟斷富貴,決裂名教,故四方歸怨,實無異志。且受先皇顧命,輔上沖齡,夙夜勤勞,中外寧謐,功安可泯!惟陛下不忘帷幄之誼,庶全國體?!被实鄹韭牪贿M去,居然聲稱,張居正辜負自己的恩眷,蔑視法紀,恣情妄為,豈可姑息?萬歷十二年八月九日,皇帝親筆為張居正定罪:

張居正誣蔑親藩,侵奪王墳府第,鉗制言官,蔽塞朕聰。私占廢遼地畝,假以丈量,庶希騷動海內。專權亂政,罔上負恩,謀國不忠。本當斷棺戮尸,念效勞有年,姑免盡行追論。伊屬張居易、張嗣修、張順、張書,都著永戍煙瘴地面,永遠充軍。你都察院還將張居正罪狀榜示各省直地方知道。

張府的家產(chǎn)籍沒,家人自殺的自殺,充軍的充軍?;实壑祚粹x親手制造了特大的冤案,留給子孫去平反。萬歷四十年,自詡為“梁宋間散人”的呂坤在《書太岳先生文集后》中,已經(jīng)預料到“異時必有為之湔白者”(湔白意為昭雪)。他說:“設先生避艱險、計身家,藉一人殊眷,結四海歡心,國家威福盡足以供之,其誰不悅?即不然而優(yōu)游暇逸,循敝轍,守陋規(guī),上下習而安之,其誰生怨?而先生不為也。先生之言曰:‘吾無已志徇國家,遑恤其他!雖機阱滿前,眾簇攢體,不之畏也?!两窀咐蠎浐j毯忧逯畷r,士大夫追綱舉目張之日,有穆然思慨然嘆者。功過相準,宜有定評?!彼运麍孕拧爱悤r必有為之湔白者”。

果然,天啟二年,皇帝朱由校給張居正平反昭雪,恢復原官,給予祭葬禮儀,張府房產(chǎn)一并發(fā)還。崇禎三年,皇帝朱由檢進一步為張居正的兒子恢復名譽,給還先前的功名、官職與誥命。士人評論道:當王朝走上末路之際,皇帝“撫髀思江陵(張居正),而后知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時相一也”。張居正之后的所有內閣首輔,就其力挽狂瀾的政績而言,沒有一個可以和張居正比肩,畢竟他是“救時相”,其他的不過是“庸相”而已。

以歷史學家客觀冷靜的眼光看來,張居正為革除積弊推行新政而嘔心瀝血,功績不可抹煞。《明神宗實錄》的蓋棺論定還算平直公允。一方面確認他的政績:“十年海內肅清,四夷詟服,太倉粟可支數(shù)年,冏寺積金至四百余萬。成君德,抑近幸,嚴考成,綜名實,清郵傳,核地畝,洵經(jīng)濟之才也?!绷硪环矫嬉埠敛谎陲椝倪^失,盡管過不掩功,也足以使他陷入無法擺脫的困境:“偏衷多忌,小器易盈,鉗制言官,倚信佞幸。方其怙寵奪情時,本根已斷矣。威權震主,禍萌驂乘。何怪乎身死未幾,而戮辱隨之也。識者謂:居正功在社稷,過在身家。”

“威權震主,禍萌驂乘”八個字,是張居正悲劇的焦點。正如當時的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于慎行所說:“江陵(張居正)之所以敗,惟在操弄主上之權,鉗制太過耳。”至于“功在社稷,過在身家”八個字,也可以由海瑞所說的“居正工于謀國,拙于謀身”,得到印證。

萬歷四十年,張居正之子張懋修編成先公文集,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沈鯉為之寫序,對于張居正“工于謀國,拙于謀身”,有感同身受的分析。首先,肯定他以法治國,撥亂反正,將身家利害置之度外的精神:“思欲一切修明祖宗之法,而綜核名實,信賞必罰,嫌怨不避,毀譽利害不恤。中外用是凜凜,蓋無不奉法之吏,朝廷亦無格焉不行之法。十余年間,海宇清晏,蠻夷賓服,不可謂非公之功也。”其次,分析他身后的禍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方面,“惟是人情憚檢束而樂因循,積玩既久,一旦以法繩之,若見以為苛。而公持之益堅,爭之益力,以是遂與世齟齬”。另一方面,“而又一二非常之事,有眾人未易測識者,其跡不無似愎,似少容,似專權,似純任霸術,以與金革變禮,終未盡合,上一時雖優(yōu)容,實已不能無疑。比公既謝世,言者益禱張其詞,上眷寵始移,而公家之禍于是不可解矣”。

沈鯉此言極是,“與世齟齬”,結怨甚深,預示張居正身后將面臨詆毀的聲浪。此前多年,詆毀聲浪始終不斷,“奪情起復”時期達到巔峰,都被皇帝朱翊鈞與首輔張居正聯(lián)手以廷杖的非常手段,打壓下去。他死后的詆毀聲浪甚囂塵上,再也無人打壓,轉化為慘烈的悲劇,關鍵是皇帝“眷寵始移”,最終導致“禍于是不可解”。而“眷寵始移”的根本原因,就是“威權震主”。張廷玉奉敕編纂的《明史》說得好:“張居正通識時變,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頹,不可謂非干濟才,而威柄之操,幾于震主,卒致禍發(fā)身后?!币徽Z道破“禍發(fā)身后”的原因,端的是威權震主,而不是改革本身。

后人有感于此,在江陵張居正故宅題詩抒懷,其中兩句寫道:“恩怨盡時方論定,封疆危日見才難。”不免令人想起明人楊慎評《三國演義》的詞句:“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猜你喜歡
張居正
張居正感激考官讓自己落榜
磨礪是一筆財富
張居正“考成法”的特點及對現(xiàn)代行政管理的啟示
張居正的誤會
張居正寬待對手
權臣之路
張居正的為官之道
張居正的職場成功三要素
從考成法看張居正改革的成與敗
張居正改革對明代北部邊防的影響
永德县| 遵化市| 沐川县| 商洛市| 黔西县| 钦州市| 常熟市| 东乡族自治县| 旅游| 晋江市| 威信县| 乌拉特前旗| 达州市| 溧阳市| 田林县| 甘洛县| 榆中县| 石泉县| 玉树县| 柳河县| 定陶县| 平阴县| 大悟县| 嘉祥县| 长春市| 盐山县| 乃东县| 广宁县| 河津市| 黄陵县| 濮阳市| 焉耆| 嘉义市| 中江县| 天气| 潜江市| 静海县| 石城县| 京山县| 从化市| 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