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小莉
(江蘇省興化市新生中心小學,江蘇興化 225700)
漢字,是一種語言符號,當它以最小的造句單位——詞的形式出現(xiàn)時,就能描繪一幅畫面,表達一份情感,說明一段見解,字就會鮮活起來,靈動起來,充滿鮮活的生命力。新課標中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這應該是教師在指導學生接觸每一個文本時的基本理念。低年級學生剛剛正式接觸成篇的文字,在課堂上不僅要識字,更要搭建文字和心靈的橋梁,讓冷冰冰的文字“變”得溫柔起來,透過文字的窗口,讓學生感受到文本背后瑰麗的世界,這對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字的親近感,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具有重要作用[1]。
如果能將抽象化的文字符號與形象的畫面相連,低年級學生認字識字、讀詞讀句就會輕松愉快很多。對于學生來說,只有文字有了意義,才有價值。有時候,為了讓學生們理解詞語,我們挖空心思,費盡口舌,可面對的依然是學生們空洞茫然的眼神。其實,很多詞語與生活中的直觀形象、畫面緊密相連,直接的展示反而是最便捷、有效的途徑。
例如,在蘇教版一年級《草原的早晨》一課中,開頭出現(xiàn)了“黎明”一詞?!袄杳鳌睂τ趯W生來說是新鮮的詞匯,立刻就有學生詢問這個詞語的意思。單純地解釋為早晨,不夠準確。說是太陽剛剛升起來的時候,學生們又對這樣的畫面很少能感知到。通過抽象的語言來理解抽象空洞的文字符號,只會讓學生陷入更大的茫然,倒不如直接給他們看看黎明的圖片。晨光熹微,天空微明的魚肚白,晨霧還未散盡,草葉上的露水晶瑩剔透,這就是“黎明”。讓文字直接和畫面對應起來,在圖片中,讓學生好好感受畫面的美與靜,再回到文字上,通過朗讀文字表現(xiàn)對畫面的感受,學生的聲音都變得安靜、柔和起來。畫面停駐在了腦海里,與文字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以后看到同樣的畫面時就能激活“黎明”這個詞,而在遇到“黎明”時又能再現(xiàn)這樣的景致,文字的意義就豐富起來了。
我們經(jīng)常讓學生感悟,可在缺少感知的時候,“悟”從何來?在低年級的課文里,經(jīng)常會遇到一些和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相距甚遠的字詞,如“港灣”“漁船”“椽子”等詞,自小在城市生活的學生很難想象出這是什么,這時就可以利用直觀、形象的圖片直接給學生展示相應的畫面,讓學生在可視、可聽的情境之中認識陌生事物,并建立詞語和事物間的聯(lián)系,自然而真切地感受這些字詞帶來的畫面感。
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除了生長因素之外,大概因為人天生就是好奇的生物,這個世界太吸引他們,他們身體的各個部分都渴望參與,所以他們才更喜歡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感受這個世界。在詞語教學中,學生會接觸到很多動詞,不妨適當讓學生們動起來,借動作與思維并行,不僅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能巧妙地借助動作理解、感受詞語。
蘇教版一年級教材中有一首小詩《雨點》,小雨點落在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并在不同的水流中睡覺、散步、奔跑、跳躍。“散步”是怎樣的動作呢?讓學生們演一演,有學生走得快,大家說要慢一些才叫散步。那慢慢走就是散步嗎?有學生提出要邊走邊欣賞周圍的景色,很悠閑很快樂的樣子。再讓學生來扮演雨點演一演在小溪里散步,并提問:你看到什么樣的風景了???感覺怎么樣?學生們說得有趣極了,“我看到了岸邊綠綠的小草,還跟它打了招呼,我很高興?!薄拔铱吹搅舜謮训拇髽?,把陽光都遮住了?!薄拔矣龅搅丝蓯鄣男◆~,它還對著我吐泡泡,真有趣啊!”帶著學生們邊“散散步”,邊讀讀有趣的詞和句子,學生們也變得悠閑、快樂起來。運用動作表現(xiàn)拉近陌生詞匯和學生的距離,這是低年級學生理解詞語的一個重要且有效的方法。
生活里你看到過人們散步的場景嗎?人們散步的時候還做些什么呢?學生們自然聯(lián)想到很多:吃過晚飯,我和媽媽去滄浪河邊散步,我給媽媽講了很多班上的故事;爺爺和奶奶每天都要出去散步,他們說這樣有益健康;我們一家三口總是傍晚出去散步,爸爸喜歡邊散步邊講笑話……生活賦予了“散步”悠閑、溫馨、愉悅的感覺,讓學生把這樣的感受放到詞語里,放到詩歌里,再用朗讀去感受、去表達,把詞語動態(tài)展現(xiàn)在肢體中。
低年級學生特別喜歡表演,在設(shè)置的教學情境中,能直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習語言成為學生主動進行的、快樂的事情。在文章的情境中,更能巧妙地在不用言說的語境中讓學生理解、體會到詞語的內(nèi)在含義以及細微差別。
在教學二年級上冊的《孔繁森》一課時,其中第三自然段寫道,孔繁森深夜至醫(yī)院獻血,文本連續(xù)出現(xiàn)了“請求”“再三懇求”“勉強”幾個理解有難度的詞語。在字典中,“請求”指提出要求,希望得到滿足;“懇求”是指懇切地請求別人的意思;“勉強”在課文里是指牽強,理由不充足。這樣的解釋丟給低年級學生,只會讓他們一頭霧水,更加無法理解。在這個時候,結(jié)合語境,創(chuàng)設(shè)情境,讓學生們換位閱讀,在投入的表演中,感受詞語的意思,辨別詞語的異同。
在閱讀課文時,把自己假設(shè)為文中的孔繁森,站在他的角度去想、去說?!叭绻闶强追鄙?,你要向醫(yī)生要求獻血,你怎么說?”在學生的表演中,告訴學生們,像孔繁森這樣告訴醫(yī)生要獻血,希望醫(yī)生答應的,就是——“請求”。再引領(lǐng)學生們繼續(xù)深入表演,“孔繁森年紀太大了,身體又不好,獻血對他的身體很不利,醫(yī)生沒有答應。見醫(yī)生不同意,孔繁森更加著急了,他又會怎么說呢?”在學生一次次急切的表達中,告訴學生,孔繁森這樣真摯、誠懇的請求就叫作“懇求”。醫(yī)生實在沒有辦法拒絕了,只好含著眼淚答應了,這就是“勉強答應”。學生們在說說、讀讀、演演中感受了這幾個陌生詞語,他們對課文語言的理解也大大超越了那種注解式的字面的講解。在理解、辨析的基礎(chǔ)上,學生更能深刻地感受孔繁森的人物品質(zhì)。
在語境中,不用字典上的古板解釋,學生們在自己的朗讀表演中就能比較異同,感受詞語內(nèi)在的細微差別,獲得形象的感染、情感的體驗、智慧的啟迪,所有這些都有效地促使兒童掌握教材語言,水到渠成地從形象的感知達到抽象的理性頓悟。
低年級的學生怎么才能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和語言的魅力呢?從每個靈動的字詞入手。每個漢字、每個詞語,都不是冷冰冰的符號,它們有溫度、有氣息、有情感、有畫面,當把這些跟文字聯(lián)系起來時,文字就變得生動、鮮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