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榮英
摘要: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城市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農(nóng)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這一農(nóng)村產(chǎn)業(yè)結構的調(diào)整導致農(nóng)村留守兒童隊伍的擴大。由于長期缺乏父母陪伴,孩子在情感方面存在缺失,使得其生活、學習以及心理上出現(xiàn)各種問題。針對這一情況,就要加強重視,結合實際展開引導,給予孩子生活、心理上的關注,讓其健康成長。本文就結合實際針對這一現(xiàn)象展開探討,具體分析問題原因及策略。
關鍵詞:農(nóng)村;留守兒童;愛;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28-0023-01
農(nóng)村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在各方面存在問題,直接影響其身心健康發(fā)展。為了改善這一問題,我們就要做好引導工作,充分發(fā)揮自主作用,盡可能地為為孩子營造舒適環(huán)境,以此調(diào)動其對學習、生活的興趣,逐步建立良好習慣,以此滲透愛的教育,助力其健康成長,為未來的過民族和發(fā)展大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1.“留守兒童”問題形成的原因
在廣大農(nóng)村地區(qū),留守兒童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孩子在各方面出現(xiàn)問題,以致于影響其健康成長。根據(jù)這一問題,展開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1 家庭因素。我覺得這是關鍵因素,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農(nóng)村孩子沒有父母陪伴,在情感上存在缺失,對于學習不夠重視。并且,在隔代家庭教育意識的影響下,會接收到一些陳舊觀念,像“讀書無用”、“學習不如賺錢”等,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走進誤區(qū)。在和爺爺奶奶的相處中,由于沒有“養(yǎng)成教育”的滲透,孩子難以形成良好習慣,錯失了能力發(fā)展與思維提升的良好時機。并且,大多數(shù)家長會溺愛孩子,無形中助長其自私任性、霸道蠻橫的性格。
1.2 學校因素。受到應試制度的影響,大部分教師存在“重智輕德”的觀念,一味關注學生成績,忽視德育,以致于相關課程落實不到位,德育活動開展得不夠,錯失了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品德的最佳時機。尤其是在農(nóng)村地區(qū),由于是地方,大部分學校本身就存在師資力量薄弱、德育資金不夠的問題,加之在課程設置上存在問題,像課時不足、教師水平有待提高等,就無法落實課程目標,以致于學生無法獲得應有的教育,在思想品德上存在較多問題。
1.3 社會因素。首當其沖的是價值扭曲,孩子父母長期在外,對孩子屬于照顧、關心,為了彌補,大多數(shù)家長會采取“物質(zhì)+放任”的方式補償,多給孩子零用錢,提高其自由度。這就很容易造成孩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想了主義人生觀,逐漸養(yǎng)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的惡習。此外,現(xiàn)在大眾傳媒以及影視作品中充滿了暴力、色情等低級內(nèi)容,一不小心孩子就會接觸到,加之其年齡下,自控力差,就會在無人監(jiān)管的情況下深受其害,以致于造成無法彌補的影響。
2.改善農(nóng)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策略
針對以上問題,就要積極面對,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結合實際展開引導,以此營造良好環(huán)境,助力留守兒童成長,讓其獲得應有發(fā)展。
2.1 加強德育,做好思想工作。首先,我會從心理入手,做好疏導工作,了解學生心理問題的根源,對癥下藥。在這一過程中,我會充分挖掘孩子情感潛能,發(fā)揮自身情感引導其樹立人生目標。具體實施時,我會從情緒控制、自我感知、自我激勵、認知他人以及人際交往等方面進行。其次,我會加強品德培養(yǎng),包括功德、私德和質(zhì)疑道德,落實到生活小事中,并借助各種活動激勵,以此促進留守兒童良好品德意識的形成,最終落實良好行為習慣。最后是思想,我會針對不同孩子的情況,在不同階段設立目標,以此促進情感教育,讓其在目標驅使下樹立愛黨、愛國以及愛社會的情感,并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進行觀察、分析問題,以此促進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達到預期目標。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加強對道德的認識,逐漸向自己的目標靠近,并為之奮斗。在這一過程中,要做好引導,針對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引導,以此發(fā)揮自身作用,助力孩子發(fā)展。
2.2 開展活動,履行家長職責。首先,我會建立“代管家長制”,在孩子父母外出期間,擔任代理家長的工作,充分履行家長職責,以此照料孩子生活、學習,采取跟蹤輔導的方式對留守兒童進行管理、監(jiān)督。具體實施時,我會經(jīng)常家訪,了解孩子在家表現(xiàn),并對其生活進行改善,在學習上輔導,最大限度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在這一過程中,我會經(jīng)常與孩子溝通,拉近與其的距離,獲取他們的信賴,以此成為其知心人,教孩子如何與同學相處、如何正確看待周圍人的看法。此外,我會積極調(diào)動班級資源、學生資源,鼓勵孩子成立幫扶小組,發(fā)揮集體的力量去幫助留守兒童,促進其融入集體,將班級看作是自己的家。這樣一來,就能在互助團結中讓留守兒童感受到溫暖。長此以往,留守兒童就不會在抵觸學習,進而產(chǎn)生興趣,積極融入到學習中,以此改善學習情況,用優(yōu)秀的成績?nèi)セ貓蠊ぷ餍量嗟母改?,懂得感恩?/p>
2.3 建立組織,優(yōu)化教育管理。除了日常關懷、引導外,我會成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歡迎留守兒童來訪,敞開心扉,向其傾訴心事,以此疏導心理問題。具體實施時,我還會邀請心理老師參與,有針對性地輔導孩子,幫助其打開心結,引導其健康成長。之后,我會開展班會活動,像“你說我聽”、“你的困惑我來解”等,提供平臺,鼓勵孩子交流,讓其學會獨立生活,掌握自我保護等技能,以此幫助孩子解決心理問題。在此基礎上,我還會建立“愛心小組”,戴亮孩子參與實踐活動,像看望孤寡老人,陪他們說話,或者維持交通等,讓留守兒童在實踐中克服困難,積極樂觀地生活,逐漸培養(yǎng)其獨立能力,不會因為不在家而感到失落。長此以往,就能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其在活動體驗中感受到生活、學習的趣味。
總之,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熱點,作為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身力量,展開積極引導,以此調(diào)動學生,讓其在實踐、體驗中規(guī)范行為習慣,培養(yǎng)良好道德意識,最終樹立正確價值觀、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