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軍
我們正處在一個功利化的時代,就連“閱讀”這樣一個精神性、價值性活動,也被一些學校窄化為應試的工具:閱讀后的知識“考級”、刷題、知識競賽等。閱讀不是為學生幸福人生奠基,而是為提高“語言素養(yǎng)”從而達到在語文考試上獲取高分的手段。
當今,恐怕沒有哪個學校沒有課外閱讀活動,但是這種閱讀活動不能僅僅局限于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本身,而在于“通過閱讀”,著眼于人格完善、人的全素養(yǎng)的發(fā)展。尤其是閱讀后的“延展行動”,引導學生參與家庭和社會生活,用閱讀中獲得的品格引領(lǐng)自己的人生,引導和幫助自己過美好的生活。如果不是為了過美好的生活,生活將不再有任何意義,閱讀也將不再有任何價值。
這里有一個非常關(guān)鍵的問題:在人的童年階段,是給孩子們更多的所謂實用性知識以便將來能通過各級考試或走向社會更好地謀生,還是更多地關(guān)注人本身的幸福與內(nèi)在價值,呵護兒童作為“人”的自由天性,這是一個擺在我們所有學校、教育工作者,甚至是全社會面前的一個重大而又十分嚴峻的問題。教育為學生幸福生活奠基,除了教給學生必備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幫助學生形成關(guān)鍵能力以外,更為重要、更為根本的是引導學生按照理想人性的規(guī)律去生活,把自己的人性和生命引向卓越,使自己的生命變得輝煌。
因此,學校的閱讀活動應當維護教育的本真意義,即追求智慧、使人向善、教人成人,關(guān)注學生的精神成長,使學生擁有獨特的精神自我,成為有活力的生命個體。閱讀書目中的許多故事、人物都應當彰顯人類幾千年來積淀的美好德性(virtue),即表現(xiàn)人類高尚精神的那些卓越性或者優(yōu)越性。這些卓越性,諸如智慧、勇敢、勤勞、堅毅、忠誠、善良、友誼等等,都是一些能夠引起崇敬、使人神往、令人羨慕的品性,是一些能夠體現(xiàn)人類存在價值的品性而不是僅僅體現(xiàn)個人生命價值的品性。如果沒有了這些卓越性,人類將會退化成與動物為伍。正如趙汀陽先生在《論可能生活》中所言:放棄了對優(yōu)越或卓越德性的追求就意味著生活不再追求輝煌、偉大和壯麗的品格和事業(yè),生活中就只能發(fā)展小氣、怯懦、自私、自戀、可憐、屈服、媚俗、斤斤計較和雞毛蒜皮等。物質(zhì)偉大而精神渺小,正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一般價值觀。
英國藝術(shù)教育家里德爵士(Sir Herbert Read)的名著《通過藝術(shù)的教育》(Education Through Art)闡明了這樣一個道理:藝術(shù)不僅僅是教會兒童吹拉彈唱,更為根本的是發(fā)展受到壓抑的個人的自發(fā)創(chuàng)造力。同樣,我們有理由斷言,學校的閱讀活動也應當是一種“通過閱讀的教育”,這種閱讀是一種具有純粹精神氣質(zhì)的閱讀,這正是當下我們的學校所缺乏的閱讀!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