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瑜
磨墨寫字 宋詠
宋吟樵是東山崇本堂的主人,開一爿很有規(guī)模的醬坊,在蘇州城里也有一些產(chǎn)業(yè)。生意之外,宋吟樵愛好金石水墨,文朋詩友來來往往,按照章太炎的弟子沈延國先生的說法,宋吟樵與蔣吟秋諸子,時稱“姑蘇四吟”。
從前的蘇州人講究耕讀傳家,做做吃吃的凡夫走卒和呼風(fēng)喚雨的達官貴人,全是按照耕讀傳家的思路打發(fā)日子,歲月靜好。
后來公私合營了,宋吟樵去另一個鄉(xiāng)鎮(zhèn)當(dāng)起了會計。生活動蕩變革,人生東奔西走,金石水墨是宋吟樵一生的行李。
宋祖惠是宋吟樵的兒子,子承父業(yè),傳承的不是崇本堂當(dāng)年的買進賣出,而是宋吟樵的金石水墨。
一二十年之前,宋祖惠是東吳印社的骨干,日常的工作是一家工廠的工會主席。宋祖惠組織了興趣小組學(xué)習(xí)書法篆刻,當(dāng)時沙曼翁、瓦翁等一批老先生,全去廠里做過輔導(dǎo)。
你要是車間主任,帶領(lǐng)大家書法篆刻,那是不務(wù)正業(yè);工會主席開展這項工作,廠長和群眾都是左右逢源地贊賞,宋祖惠的工會工作搞得風(fēng)生水起。興趣小組的職工從入門開始起步,宋祖惠自己的書法篆刻也水漲船高,達到了一個嶄新的境界。蘇州好幾位篆刻家,都是老宋的學(xué)生。但老宋應(yīng)該是將獨門秘籍傳給了宋詠,這個獨門秘籍,就是踏實誠懇,兢兢業(yè)業(yè),和對篆刻矢志不移的熱愛和追求。
望山多遠情 宋詠
沈延國寫宋祖惠序
宋詠是宋祖惠的兒子。
很久之前了,宋吟樵有過這樣一句說話,培養(yǎng)出一位出色的藝術(shù)家,要三代人的努力。我是前不搭村后不搭店地看到老先生這樣的言論。也不知道老先生是有感而發(fā)還是隨口一說,或者當(dāng)時宋詠出生了沒有,實事求是地評論,宋詠應(yīng)該是一位青出于藍的篆刻家。
篆刻家是一些可以讓石頭開口說話的人,也可以說篆刻就是七嘴八舌的石頭,有的像說相聲的,有的是演話劇的,我覺得宋詠的篆刻是唱評彈的,源遠不斷地點到即止,滔滔不絕地欲說還休,評彈聽的不是故事,評彈聽的是滋味。書畫家要一句“寧靜致遠”,宋詠表達的其實是天高云淡。
宋詠的篆刻,使剛直不阿的石頭,柔和而綿延,他的篆刻,一點也沒有和石頭對抗的意思,而是和石頭之間的一種磨合,這樣的磨合,是人和石頭的和諧。
順便說一句,宋詠最近涉獵水墨小品,筆墨是黃賓虹的意思,金石好比是演唱會上唱和聲的演員,現(xiàn)在似乎走到前臺來演出,令人刮目相看啊。
宋晨瑤是宋詠的女兒,宋昀澤是宋詠的侄子,青春年少的兩個孩子,或許還不能體會到前人一路走來的翻山越嶺,藝術(shù)的種子落在他們心里,也剛剛綻放新芽,祝他們一路走好吧。
真的不好意思,我還是要說一說梅花開在梅樹上,這是一句比大白話還要淡的大白話,卻是十分貼切合適表達,蘇州這棵梅樹上,上百年前開放過宋吟樵,后來開發(fā)了宋祖惠,現(xiàn)在是宋詠、宋晨瑤和宋昀澤。
我在好多文章中都說起這個句子,也不是江郎才盡,實在生在蘇州,這樣的人物,這樣的故事,用上這樣的說法,天衣無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