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鋒 張冠軍 汪園園 楊喆 劉希
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高居癌癥死亡率的首位[1]。其中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約占肺癌的 75%~85%,大部分患者就診時已為中晚期,5年存活率低[2]。近年來隨著NSCLC多種驅動基因異常的發(fā)現(xiàn),如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變、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融合基因和C-ros原癌基因1-受體酪氨酸激酶(C-ros oncogene 1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OS1)融合基因,以它們作為分子靶點的靶向藥物針對性強、療效可靠、不良反應輕,極大地改善了患者的預后,促使NSCLC的臨床治療進入到個體化分子靶向藥物治療時代[3]。
對NSCLC患者進行驅動基因檢測是精準藥物治療的基礎[3]。既往大多數(shù)研究認為肺癌驅動基因的異常是絕對互斥的,即患者僅可能具有單一的驅動基因異常[4-5]。然而最近有少數(shù)研究報道了EGFR和ALK突變共存的NSCLC病例[6-9],加用ALK抑制劑藥物治療可提高這組患者的總體生存率[6-7]。此外,國內外僅見EGFR和ROS1共存突變的散在個案報道[10-12]。本研究采用擴增阻滯突變系統(tǒng)(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方法,對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116例NSCLC患者進行EGFR、ALK和ROS1基因聯(lián)合檢測,分析這些驅動基因異常特點及相關的臨床病理特征,旨在探討NSCLC驅動基因異常與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探討驅動基因突變的互斥性及突變共存特點,分析多驅動基因聯(lián)合檢測的意義,為臨床NSCLC患者驅動基因檢測項目的選擇提供實驗依據(jù)。
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5月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收治住院,行腫物活檢、手術切除或胸腔積液穿刺,并于病理科確診為NSCLC的患者的石蠟組織樣本、胸腔積液細胞塊標本和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分析。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征得患者或家屬的知情同意。
所有納入患者在確診前均未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劑藥物治療。根據(jù)蘇木精-伊紅染色及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結果,按照2015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肺腫瘤分類標準進行NSCLC分類[13]。研究共納入116例NSCLC,女性44例(37.9%),男性72例(62.1%)?;颊吣挲g28~86歲,平均年齡51.2歲。無吸煙史61例(52.6%),有吸煙史55例(47.4%)。腺癌93例,鱗狀細胞癌21例,腺樣囊性癌1例,粘液表皮樣癌1例。臨床分期為Ⅰ~Ⅱ期的20例(17.2%),Ⅲ~Ⅳ期的96例(82.8%)(表1)。
1.2.1 ARMS檢測EGFR、ALK和ROS1突變
分別切取石蠟包埋組織4 μm厚切片5~8張,放入2個1.5 mL EP管。脫蠟后,分別按照Amoy-Dx FFPE DNA Kit試劑盒(廈門艾德生物有限公司)和AmoyDx FFPE RNA Kit試劑盒(廈門艾德生物有限公司)說明書提取石蠟標本的DNA和RNA。使用Q5000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計(QUAWELL公司,美國)檢測所提取DNA和RNA樣品的質量和濃度。應用ARMS方法,采用ADx-ARMS-人類EGFR基因21種突變檢測試劑盒(廈門艾德生物有限公司),將提取的DNA樣品進行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反應體系的配置,利用CFX96熒光定量PCR儀(BIO-RAD公司,美國)進行EGFR基因突變檢測。采用ADx-ARMS-ALK+ROS1基因融合聯(lián)合檢測試劑盒(廈門艾德生物有限公司),將RNA樣品進行逆轉錄得到cDNA,再利用該試劑盒進行ALK、ROS1融合基因的qRT-PCR檢測。實驗同時配備陽性和陰性對照,并根據(jù)試劑盒說明書判讀結果。具體檢測的突變類型見表1。
表1 擴增阻滯突變系統(tǒng)方法檢測NSCLC的驅動基因及突變類型Table 1 Detection of the driving genes and mutation types of NSCLC by 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
1.2.2 統(tǒng)計分析
采用SPSS 22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比較驅動基因EGFR、ALK、ROS1異常與NSCLC患者臨床病理特點的關系時,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算P值,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16例NSCLC中,42例發(fā)生EGFR突變(36.2%)(圖 1,表 2)。其中 Exon19 del 23例,Exon21 L858R 12例,Exon21 L861Q 2例,Exon20 ins 1例,Exon18 G719X 1例,EGFR外顯子雙重突變3例(表3,圖2)。
116例NSCLC中,8例發(fā)生ALK基因重排(6.9%)(表2),均為ALKExon20與棘皮動物微管相關類蛋白4(echinoderm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like 4,EML4)Exon6、13、20 位點融合。而在EGFR突變陰性的74例患者中,7例患者ALK融合基因陽性,陽性率稍增高達9.5%。
圖1 擴增曲線顯示EGFR Exon19 del突變陽性Figure 1 Amplification curve shows positive of EGFR Exon19 del mutation
116例NSCLC中,5例發(fā)生ROS1基因重排(4.3%)(表2)。其中ROS1Exon34基因融合4例,ROS1Exon35基因融合1例。而在EGFR突變和ALK融合基因均為陰性的67例患者中,4例出現(xiàn)ROS1融合基因,陽性率稍增高達6%。
圖242例EGFR突變NSCLC患者EGFR外顯子突變率示意圖Figure 2 Mutation rates of EGFR exons of 42 patients of NSCLC with EGFR mutation
EGFR基因在女性患者中的突變率為52.3%,高于男性患者的26.4%(P=0.005);在腺癌患者中EGFR的突變率為45.2%,而鱗狀細胞癌等其他非腺癌患者未見EGFR突變(P<0.000 1)。EGFR突變在患者年齡、吸煙史、臨床分期等方面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分別為0.218,0.973,0.902)(表2)。
ALK融合基因在年齡小于60歲組中的發(fā)生率為13.5%,高于超過60歲組中的1.6%(P=0.032)。此外,ALK在除年齡外等方面或ROS1融合基因與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中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2)。
表2 EGFR、ALK和ROS1基因異常與NSCLC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Table 2 Relationship between EGFR,ALK and ROS1 gene alterations and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SCLC
116例NSCLC中,EGFR外顯子雙重突變3例,其中Exon18 G719X和Exon20 S768I雙突變1例,Exon19 del和Exon21 L858R雙突變1例,Exon21 L858R和Exon20 T790M雙突變1例(圖2)。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檢測出1例晚期年輕女性患者具有EML4Exon6/13/20-ALKExon20融合基因和EGFRExon19 del共存突變(表3)。1例晚期年輕男性患者具有SLC 34A2Exon4/14-ROS1Exon34融合基因和EGFRExon19 del共存突變(表3)。
表3 EGFR雙重突變、EGFR與ALK或ROS1共存突變的NSCLC臨床病理特征Table 3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NSCLC with double exons mutations of EGFR and coexistent alterations of EGFR and ALK or ROS1
肺癌作為世界上特別是我國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遺傳學上具有很高的異質性[14]。隨著針對NSCLC驅動基因EGFR突變、ALK和ROS1融合基因的一系列酪氨酸激酶抑制劑藥物的開發(fā),以及臨床分子靶向治療的深入開展,總結分析NSCLC患者驅動基因異常的特點,分析驅動基因的互斥或共存突變特性,有助于加強對NSCLC患者驅動基因檢測的認識,為促進多驅動基因聯(lián)合檢測提供實驗依據(jù)[3,14]。
EGFR是一種跨膜受體酪氨酸激酶,參與細胞增殖、凋亡、侵襲和轉移等多種信號通路的調節(jié)[15]。研究發(fā)現(xiàn),EGFR基因突變在女性、無吸煙史、腺癌及亞裔人群中的發(fā)生率較高。Shi等[15]在包括來自7個亞洲地區(qū)的1 482例患者的研究顯示,EGFR突變率在亞洲女性中高達61.1%,無吸煙史的患者中為60.7%。本研究結果也顯示EGFR基因在女性患者中的突變率高于男性;在腺癌患者中EGFR的突變率為45.2%,而21例鱗狀細胞癌,1例腺樣囊性癌,1例粘液表皮樣癌患者中均未見EGFR突變。此外,EGFR基因突變主要集中在 Exon18-21,根據(jù) Li等[16]對 5 125 例中國肺癌患者的研究顯示,36.2%的患者發(fā)生EGFR突變,其中Exon19 del突變約占總EGFR突變的49.7%,Exon21 L858R和L861Q突變約占46.7%,EGFR雙重突變約占3.1%。本研究結果與該文獻報道基本一致,Exon19和Exon21為最常見突變的2種外顯子,EGFR雙重突變率為7.1%。EGFR的二次突變如T790M突變是最常見的獲得性耐藥突變機制[17]。值得注意的是,在 Li等[16]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從未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治療的患者中,大約2.4%的患者檢測出T790M或E545K這2種耐藥突變。本研究也在未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治療的患者中檢測出EGFRL858R和T790M雙重突變1例,這些實驗結果表明NSCLC中EGFR基因突變的異質性和復雜性。
NSCLC中ALK融合基因最常見的類型為EML4-ALK融合基因,少部分為KIF5B-ALK和TFG-ALK融合基因[18]。它們產(chǎn)生的融合蛋白可使ALK受體持續(xù)自磷酸化,激活下游信號通路導致細胞惡性轉化[18]。Pan 等[19]利用 qRT-PCR 技術檢測1 139例中國肺腺癌患者ALK融合基因狀態(tài),結果顯示ALK融合基因陽性率為5.1%,且在小于60歲組中的發(fā)生率為6.7%,高于超過60歲組的3.2%。ALK融合基因陽性在患者性別、吸煙史和臨床分期中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19]。Pan等[19]的研究與本研究結果均顯示在小于60歲的患者中ALK融合基因的發(fā)生率相對更高,因此在臨床上需要重視在年輕患者中ALK融合基因的檢測。
ROS1屬于Ⅱ類受體酪氨酸激酶的胰島素受體家族,ROS1融合基因將異常激活多種下游信號通 路 ,如 RAS-MAPK/ERK、JAK/STAT3、PI3K/AKT/mTOR,導致細胞過度增殖、抑制凋亡、促進細胞侵襲和遷徙[19-20]。ROS1融合基因在NSCLC中的陽性率約為1.0%~3.4%,常見于年輕、無吸煙史、亞裔和晚期的NSCLC患者,在EGFR、ALK和KRAS均陰性的患者中,ROS1融合基因的陽性率可達5.7%[19-21]。本研究結果亦顯示5例ROS1融合基因均發(fā)生于腺癌和晚期NSCLC患者,但限于樣本量有限,仍有待進一步累積病例進行統(tǒng)計分析。
Zhang等[22]研究發(fā)現(xiàn),在 103例中國 NSCLC患者中,ALK融合基因陽性率為11.6%;而在同時缺乏EGFR和KRAS突變的腺癌患者中ALK融合基因陽性率升高達42.8%。本研究結果也顯示,ALK融合基因陽性率在EGFR突變陰性患者中較總體患者中稍增高;同樣,ROS1融合基因陽性率在EGFR突變和ALK融合基因均為陰性的患者中較總體患者中稍增高。這些結果也證實肺癌驅動基因的激活突變具有一定程度的互斥現(xiàn)象。
盡管既往研究認為肺癌驅動基因的激活突變是絕對互斥的[4-5]。但最近有少數(shù)研究報道了EGFR和ALK突變并存的NSCLC病例,這些病例特點是大部分為女性患者、亞裔、無吸煙史的晚期NSCLC患者[6-7]。并且與傳統(tǒng)觀點認為ALK融合基因會導致EGFR突變患者對酪氨酸激酶抑制劑耐藥不同[23],研究顯示對ALK和EGFR共存突變的患者加用ALK抑制劑治療,可提高患者的總體生存率[6-7]。此外,國內外僅見EGFR和ROS1共存突變的散在個案報道,主要發(fā)生于非吸煙的腺癌患者[10-12]。本組研究檢測出1例35歲女性腺癌晚期患者具有EML4-ALK融合基因和EGFRExon19 del突變,1例29歲男性腺癌晚期患者具有ROS1融合基因和EGFRExon19 del突變。此類病例仍需要累積資料研究,有研究提出同時應用多種靶向藥物聯(lián)合治療可能使這一組罕見NSCLC患者受益[12]。
綜上,本研究采用擴增阻滯突變系統(tǒng)方法對116例NSCLC進行EGFR、ALK和ROS1基因聯(lián)合檢測,結果顯示女性、較年輕的、腺癌患者常常出現(xiàn)驅動基因的突變。NSCLC驅動基因異常具有一定的互斥性,但少數(shù)年輕患者仍可具有EGFR和ALK或ROS1共存突變。因此,在治療初期的多驅動基因聯(lián)合檢測,對促進NSCLC分子靶向藥物聯(lián)合治療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