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雁
在中職地理專業(yè)教學過程中,如何利用開放性資源進行教學,是地理教師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中職地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從情境趣味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理論聯(lián)系實際;與專業(yè)相結合,服務于學生的就業(yè);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增加鄉(xiāng)土知識這幾方面著手,進行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地理教學。
中職教師要想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就應注重課堂教學中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因為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具體來說,中職教師可以在每節(jié)課開始前為學生設定趣味情境,引導學生跟隨自己的步伐學習。以筆者的教學經驗為例,在講“地球的圈層結構”時,為了使學生能夠掌握依據(jù)地震波劃分地球內部圈層的方法,并能說出地球內部各圈層的主要特點以及巖石圈的概念。上課之初,筆者先是為學生導入了一個情境,如:“同學們,我們挑選西瓜時為什么用手拍一拍?通過這個例子請大家思考,我們應該如何了解地球的內部結構?”通過這樣的導入,學生懂得要想了解地球的內部結構,就需要借助一種彈性波——地震波,并在此基礎上了解了地震波的特性。這樣的導入,不僅為地理課堂教學帶來了生機,還激發(fā)了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性特點,就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理論就是要將課本知識掌握透徹,實踐就是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現(xiàn)象的描述,這是地理教學中必須堅持的一個基本原則。鑒于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講授貼合學生實際生活的內容,這樣做的目的不僅可以使課本中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形象化,還能使學生借助課本中的理論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事情,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講解“地球的運動和變化”一課時,為了使學生對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概念、方向和周期有一個初步認識,以及能了解公轉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時間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并能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地理意義。上課之初,筆者借助地球儀,引導學生理解晝夜更替產生的原因;在講“全球氣候變化”時,聯(lián)系到電影《后天》;在講“地域文化”時,聯(lián)系到山東的的泰山、濟南的大明湖。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貼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還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
中職學前生將來是要從事幼兒教育教學工作的,因此中職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將地理知識與學生的專業(yè)相結合,站在學前教育者的角度進行地理教學。這對中職教師來說,不僅是一個挑戰(zhàn),也是一個創(chuàng)新。鑒于此,在實際教學中,中職地理教師可以將地理知識與學前專業(yè)課相結合,為學生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在課堂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教學“二十四節(jié)氣”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能對二十四節(jié)氣有所了解,并可以畫出一套24節(jié)氣簡筆畫,筆者將他們分成了幾個小組,并引導他們在組內相互取長補短。又如在教學“行政區(qū)劃”一課時,筆者先是引導學生準備一幅對中國行政劃分的拼圖,并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讓學生根據(jù)各省的地理位置將拼圖拼湊完整。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將地理與學生的專業(yè)相結合,還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前中職學校采用的教材大部分都是高中教材,但是中職學生的學習水平較低,他們對地理課本中的許多問題都不了解。鑒于此,教師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二次開發(fā),將難度降低。例如在教學“自然災害與防塵”一課時,教師可以因地制宜,引導學生就自己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災害進行思考。
中職學校地理教師必須具備足夠的學前專業(yè)方面的知識,因此,學前地理教師應注重地理專業(yè)知識上的應用能力,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滿足學生、社會對教師的要求,從而讓學生感知學習地理與專業(yè)學科之間的關系。
總之,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學生評價等方面,都要結合學生的專業(yè)特點,貫穿學前教育理念,使地理課在完成基礎素質教育功能的基礎上,更加貼近學生的專業(yè)特點,更好地服務于學生就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