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堯星 杜津威
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外人文交流更趨蓬勃發(fā)展。服務國家對外戰(zhàn)略,大學最主要的是參與人文交流。橫向看,世界各大國的一流大學無一不是各自國家對外交流的有力支撐;縱向看,中國的一流大學有著優(yōu)良傳統(tǒng),始終活躍在中外文明對話第一線。近年來,一系列人文交流活動的舉辦,更提升了中國大學的全球聲譽。但是,人文交流在學術層面還是一個新命題,研究有限,與大學結合得更少。當前,面對正經(jīng)歷前所未有變化的世界局勢和新時代中國發(fā)展提供的歷史契機,中國一流大學有必要進一步明確使命擔當,將參與人文交流與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有機結合,以持續(xù)有效的行動作出新貢獻。
關鍵詞:新時代中外人文交流;人類命運共同體;世界一流大學
大學是人類文明的燈塔,也是一國一域的文明之花。在中外人文交流中,大學輸送人才、貢獻智慧、搭建平臺、傳播共識,扮演著先鋒和生力軍的角色。在此過程中,人文交流的成果也不斷地與大學的教學、科研產(chǎn)生有形無形的聯(lián)系,反哺大學的創(chuàng)新進步。
中外人文交流的發(fā)展進程
在中國,“人文”的概念古已有之。西周《易經(jīng)·賁卦》中記錄:“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其中用“人文”強調(diào)天道之外,還有人倫,還要推行文治教化。后來,程頤(宋代)對此解釋:“人文,人理之倫序,觀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禮俗,乃圣人用賁之道也”,[2]也就是說,人文即“人之道也”,更清晰地闡述了國家治理與社會流轉都需要以人文為基礎的文明秩序作為有效支撐。
人文交流,指的是思想、價值和文化的對話,主體可以是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也可以是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被反復引用的古語“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其內(nèi)涵傳達的正是人文交流的重要性??梢哉f,人文交流在中國有深遠的傳統(tǒng),一直以來創(chuàng)新的是形式,核心內(nèi)涵則始終延續(xù)不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于特殊國情和時代背景,人文交流一度以“人文外交”“人民外交”“公共外交”等形式,作為中國外交的重要組成和亮點特色。人文交流始終得到最高決策層的重視和參與,毛澤東和周恩來“以民促官”思想、鄧小平“民間外交為經(jīng)濟建設服務”理念等都是例證。人文交流與經(jīng)濟合作一道,被當作中國對外交往的兩翼,甚至是與尚未建交的國家,往往還先通過人文交流鋪路,為其他方面的聯(lián)系準備條件。中美關系、中日關系都得益于此。曾任美國助理國務卿的約翰·理查森記述中美關系正?;倪^程時說:“盡管實現(xiàn)關系正?;倪M程明顯依賴于交流之外的因素,然而,一個由兩個社會的學術和文化聯(lián)系編織成的有力的和正在壯大的網(wǎng)絡將繼續(xù)培育這一進程并使其完全實現(xiàn)”,[4]充分彰顯了人文交流的先鋒作用。
20世紀80年代,美國政治學者約瑟夫·奈提出了風靡全球的“軟實力”概念,另一位學者亨廷頓提出“人類的歷史是文明的歷史”并對文明沖突與秩序重建展開論述。這些新理念在中國同樣引起高度關注,學者們在研究概念的同時,也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外人文交流的歷程做了總結。近年來,中國分別與美國、俄羅斯、歐盟、印尼等建立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還大力推動在俄羅斯、美國、法國等舉行“中國文化節(jié)”“中國年”活動,中外人文交流事業(yè)伴隨改革開放的深化開啟了新局面。
當前,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中,人文合作是前提和基礎;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中,人文交流是重要組成。2017年7月,根據(jù)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外人文交流是黨和國家對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夯實中外關系社會民意基礎、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重要途徑。[5]人文交流理念正被貫徹到對外交往的各個領域,為對外互聯(lián)互通奠定民意和社會基礎。
中國大學參與中外人文交流的必要性
一直以來,大學與中外人文交流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這既是大學的角色和使命使然,也得益于獨特的資源和優(yōu)勢,還是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實現(xiàn)長足發(fā)展的必要。具體而言,可以從四個方面觀察:
第一,參與人文交流是大學十分重要的使命。無論中外各國,服務國家都是大學的核心使命之一。人文合作既可以是國家間關系發(fā)展的基礎和原動力,也能成為維系人民友好的紐帶,符合國家的長遠需求。隨著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和“一帶一路”倡議的大力落實,中外人文交流越發(fā)頻密,需求更大,影響也更深遠。相應地,中國大學更多、更深入、更活躍地參與其中勢所必然。
第二,人文交流的人文內(nèi)涵在大學有著深厚的基礎。人文交流的核心是人文,是教育、科學和文化的對話。一方面,這與高等教育的內(nèi)容高度一致;另一方面,大學是涵養(yǎng)文化與價值觀之地,集一國文化之大成,且有持續(xù)研究,在相關領域很有發(fā)言權。大學的參與,能夠有效開辟政府對話之外的第二軌道交流,突出民間色彩、民間參與和民間互動,能夠直接影響國外受眾和機構,改善、更新他們對中華文明和中國國家形象的觀感,使我國的對外交流更具親和力,達成潤物無聲的效果。
第三,大學具有推動人文交流的獨特資源。大學的資源首先是人才,接受高水平教育的、具備高素養(yǎng)、高素質(zhì)的師生學者都是人文交流的重要主體。他們?nèi)绾谓煌鶎υ?,直接決定了人文交流的成效和高度。大學的資源還有信息,在以人文為主旨的、寬松的、國際化的校園內(nèi),各種文化信息最容易匯聚并首先在此交融。前沿科技與思想是大學的第三項資源,不僅能夠充實人文交流的內(nèi)涵,而且延展了廣度。在大學內(nèi)部及以大學為主體籌建的智庫、論壇及開展的文化節(jié),還為人文交流提供了直接平臺。
第四,對外人文交流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應有之義。落實教育對外開放,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改革開放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我國大學應對國際競爭和挑戰(zhàn),加快創(chuàng)建“雙一流”的內(nèi)在要求。參與人文交流,有助于借此深化高等教育國際合作,促進中外大學在現(xiàn)代大學治理、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等領域相互取長補短。同時,相關對話還將推動大學進一步開展人文和科學研究,反哺大學發(fā)展。
中國政府大力支持中國大學參與人文交流。2016年,中央發(fā)布《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要豐富中外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加強人文交流機制建設,[6]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份全面指導教育對外開放事業(yè)發(fā)展的綱領性文件。2017年11月,教育部成立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進一步做好以教育為主要內(nèi)容的中外人文交流。
中國頂尖大學參與中外人文交流的現(xiàn)狀
1950年9月,33名留學生入學清華大學(以下簡稱清華),這是新中國接收的第一批外國留學生。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標桿,北京大學(以下簡稱北大)和清華在參與中外人文交流方面開始得早、投入得多,經(jīng)驗豐富,也在持續(xù)創(chuàng)新,整體水平穩(wěn)居中國大學前列。
第一,響應國家戰(zhàn)略。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例,北大和清華各有豐富的參與形式:北大開設“一帶一路”外國語言與文化系列公共課程,還先后成立“一帶一路”合作與發(fā)展中心、“一帶一路”研究中心、絲路沿線區(qū)域與國別研究中心等;清華制定全球戰(zhàn)略,“一帶一路”沿線院校成為重要伙伴,還新增“國際事務與全球治理方向”本科培養(yǎng)項目,舉辦“一帶一路”與全球可持續(xù)發(fā)展學術論壇、“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峰會等。
第二,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青年學生是推動人文交流的生力軍。一方面,北大和清華繼續(xù)打造中國學生海外學習項目集群,提供暑期學校、實驗室和國際組織實習、畢業(yè)設計、社會服務等平臺,還建設了學習中心、實習和社會服務基地。2016年,北大僅本科生外派規(guī)模就達1,960人次。[7]另一方面,創(chuàng)造更多的外國學生來華留學機會。北大先后啟動“燕京學堂”中國學碩士項目和南南合作與發(fā)展學院,每年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7,000人次留學生進入北大。[8]2017年,本科國際學生招生中,清華僅在“一帶一路”沿線就開展了近30場宣講。清華還啟動蘇世民書院,建設核能與核技術工程領域專業(yè)學位碩士等國際人才培養(yǎng)項目。
第三,推進聯(lián)合科研。2017年,在北大的外籍專家達800多人,形成了以“高端外國專家項目”“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等為塔尖,以“教育部學校特色”“北大海外名家講學計劃”等為塔中,以200余個常規(guī)項目為塔基的引智梯隊。[9]以北大天文學科為例,有三分之一的教師為外籍,二分之一的博士后為外籍,每周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天文學者來訪,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更是按照國際化模式運行。[10]2016年,首屆中以創(chuàng)新論壇在清華舉辦,2017年,清華還在歐洲首設教育科研基地,全球創(chuàng)新學院首棟教研大樓也在西雅圖落成。
第四,傳承和推廣文化。北大精心打造漢語慕課(MOOCs)課程和海外孔子學院,其中,承辦孔院10所、孔子課堂46個,橫跨歐亞非大陸。以“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為主題,北大連續(xù)舉辦十五屆北京論壇,還舉辦世界藝術史大會、中日大學生千人交流大會、中美青年創(chuàng)客峰會等,接待沙特國王、韓國總統(tǒng)等到訪。清華也舉辦了六屆世界和平論壇,接待印尼總統(tǒng)、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等的訪問。這些活動既樹立了兩校的品牌,也傳播了中國的文化風情。
第五,持續(xù)開展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北大與6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380余所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雙邊交流關系,[11]與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等一流大學結成戰(zhàn)略伙伴。北大倡議成立中俄綜合性大學聯(lián)盟,參與籌建國際研究型大學聯(lián)盟、環(huán)太平洋大學聯(lián)盟等,深度參與東亞研究型大學聯(lián)盟及東亞四國大學校長論壇。此外,還建立國際咨詢委員會,邀請各國精英幫助北大與全球建立和發(fā)展合作。2016年,清華參與主辦了首屆中以大學校長論壇、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聯(lián)盟成立儀式暨中英大學人文與智庫對話。2017年,倡議發(fā)起的亞洲大學聯(lián)盟成立大會暨首屆峰會也順利舉辦。
通過多年的布局和工作,北大和清華不僅成為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參與者,而且是有力的建構者、創(chuàng)新者,是中國一流大學參與人文交流的重要范本。
中國一流大學參與新時代中外人文交流的新路徑
當前,從世界范圍看,經(jīng)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fā)展,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各國聯(lián)系日趨緊密的同時,也面臨許多共同挑戰(zhàn)。從中國發(fā)展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新時代,改革與開放持續(xù)深入,承擔的國際義務多且重,對外人文交流的重要性更為凸顯。
第一,緊跟國家戰(zhàn)略,以服務國家需求為第一導向。人文交流是富有戰(zhàn)略遠見的民心工程,大學參與人文交流,既要思考當下,也要著眼長遠。所謂“長遠”,就是要把大學的國際合作置于國家對外交往和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整體戰(zhàn)略中加以謀劃,以促進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鑒為目標,把人文交流作為一項戰(zhàn)略性、常態(tài)化的工作緊抓不懈。
中國的一流大學還要率先作為,做到帶頭引領。要抓住“加快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的機遇,進一步明確中心工作和外延任務,有效統(tǒng)籌校內(nèi)、校外兩種資源;要扎根中國,面向世界,推動人文交流渠道更加多樣、平臺更加多元、內(nèi)容更加豐富,形成一批具有中國特色、國際影響的人文交流品牌;還要著重與“一帶一路”倡議等主動對接,強化與沿線和周邊國家的合作。
第二,緊抓人才培養(yǎng)與科學研究核心工作,夯實人文交流根基。經(jīng)過近千年的發(fā)展,大學逐步形成了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跨文化交流四大職能,但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始終是大學立足的根本,是一切職能的基礎。在參與人文交流過程中,大學首先要做好的依然是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
一方面,要整合多學科力量,大力培養(yǎng)兼具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全球視野的國別和區(qū)域研究人才,提升中國青年英才跨文化交流和在跨文化環(huán)境中工作的能力,樹立構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使命感;另一方面,要繼續(xù)創(chuàng)新來華留學項目,辦精“燕京學堂”“南南學院”“蘇世民書院”等特色品牌,培育更多了解中國文化、理解中國國情、積極傳播中國理念的知華友華領袖。① 同時,集中人文社科與自然科學研究力量,就全球熱點問題展開攻關,誕生更多有建設性、前瞻性和吸引力的新思想、前沿科學和未來技術,充實人文交流的內(nèi)涵。
第三,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中心內(nèi)容,傳播中國聲音。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這些富有廣度和深度的文化資源是我們足以使用的寶貴財富。
只有植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才能在中外人文交流中增強中國形象的感召力、親近感。要不斷研究,從中華文明的發(fā)展脈絡中提煉理論和方法;要將其融入校園生活,將大學打造成實質(zhì)性的傳揚文明、交流才識、發(fā)展友誼、促成合作的國際平臺;要鼓勵專業(yè)化團隊參與項目運作,將五花八門的活動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促成富有意義的大學實踐;要繼續(xù)辦好北京論壇、世界和平論壇等重大活動和孔子學院等項目,為全球學術交流和文明對話創(chuàng)造更多機會。
第四,同步深化高等教育國際化,提升中國大學的國際話語權。一方面,伴隨人文交流深入發(fā)展的大潮,高等教育國際合作也如火如荼地展開;另一方面,全球競爭日趨多元和全方位,高等教育的競爭也更加激烈。面對這樣的時代命題,中國大學要勇于提出經(jīng)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檢驗的大學理念,建立相應的理論體系,發(fā)出中國聲音、貢獻中國智慧。
國家推進人文交流的戰(zhàn)略部署,對中國大學而言是重大的歷史契機。中國大學要將參與人文交流與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有效結合,探索實現(xiàn)二者同步前進的現(xiàn)實路徑;要依托國家教育對外開放戰(zhàn)略,優(yōu)化大學的全球布局;要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強化與世界一流大學、大學組織、教育研究機構的聯(lián)系,在協(xié)同合作中互學互鑒;要支持更多學者參評國際獎項或擔任國際職務,提升國際學術影響力。同時,還要研究高等教育參與人文交流的經(jīng)驗成果,指導今后更多的實踐。
注釋:
① 2017年10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大學南南合作與發(fā)展學院首屆碩士畢業(yè)生的回信中強調(diào):“努力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成為各自國家改革發(fā)展的領導者。”.
參考文獻:
[1] 周易通釋[M].蘭甲云,譯.長沙:岳麓書社,2016:88.
[2] 趙強海.周易今讀[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5:211.
[3] 廖蓋隆,等.中華人民共和國編年史[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52.
[4] 毛瑞鵬.關系正?;c人文交流—建交前后中美關于人文交流的磋商[J].美國問題研究,2016(1):33-45,183-184.
[5] 中國政府網(wǎng).中辦、國辦印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見》[EB/OL]. (2017-12-21)[2018-05-01].http://www.gov.cn/xinwen/2017-12/21/content_5249241.htm.
[6]中辦、國辦印發(fā)《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EB/OL]. (2016-04-29)[2018-05-03].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29/c_1118775049.htm.
[7][8][10][11]北京大學.“扎根中國,面向世界”—北京大學五年來國際交流及社會服務成就回顧[EB/OL]. (2017-10-26)[2018-05-01].http://pkunews.pku.edu.cn/xxfz/2017-10/26/content_299723.htm.
[9]北京大學新時期對外開放戰(zhàn)略規(guī)劃(2016-2020年)[R].北京大學,2016.
(作者單位:李堯星,北京大學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杜津威,北京大學黨委政策研究室)
[責任編輯: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