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小戎
夏天到了,如果去買短褲的話,你大概會發(fā)現,短褲并不比長褲便宜,一條基本上也要兩百元。這很奇怪啊,短褲明明比長褲用的布料少,為什么價錢沒有更低?薯條的小份、大份,咖啡的中杯、大杯,不同內存的手機,價格都是不一樣的,為什么到了褲子就不是這樣?是因為商家懶得制定不同的價格嗎?這是不是像坐公交車,有的線路無論你乘多少站,票價都是一樣的,這是為了減少制作不同面額車票的成本、賣票的麻煩程度。
《先生》雜志就此采訪過一位設計師,他說,短褲用的布料跟長褲其實沒多大差別,一條褲子可能需要1.6碼(146厘米)的布料,一條短褲需要1.3碼。所以說,短褲雖然看上去比長褲要短一半,但用的布只少20%。如果布料是10美元一碼,這點布只相差3美元。
長褲和短褲使用布料相差不多,是因為需要布料的地方主要在腰部而不是腿部。對短褲來說,腰部使用的布料比長褲還多。做衣服時,主要的功夫也都在腰部。比如剪裁和縫線,所有復雜的東西都在頂部。衣服的價格還跟勞動力成本有關,而做短褲跟做長褲需要的勞動力是一樣的,因為短褲也需要腰和口袋。
你可以拿出一條短褲和一條長褲,把里子翻出來看看,注意看縫線的位置,以及褲腰、門襟、口袋等復雜的區(qū)域。跟這些地方相比,褲腿只需要很簡單、很直的縫線。對褲子來說,復雜的結構、精致的細節(jié)才是成本所在,褲腿是最容易縫的地方。
按照這樣的道理,短袖襯衫應該也跟長袖襯衫一樣貴,不過不像短褲和長褲的價格差異那么明顯,因為長袖襯衫有袖口之類的東西,貴一些更說得過去。這種事商家希望你倒著想:以短褲為基準,長褲并沒有比短褲多賣你錢。有的東西越小還越貴呢,比如手機、電腦,把它們做得更小,更考驗技術。
看上去大小有差別、價格卻沒差別的,還有什么?比如物業(yè)費,其中應該包括電梯的電費,住一樓的不使用電梯,是不是可以少交一點?
成本決定價格,但除了平均成本,還有一個邊際成本,在一些生產流程中,邊際成本比平均成本要低,平均成本隨產量的增加而下降,這樣就可以形成規(guī)模經濟,商家只要能以邊際成本高的價格多賣出一個單位的產品,利潤就會增加。比如同樣的航段,周末的機票可能要比工作日便宜,因為工作日出差的多,他們可以報銷。周末自費出行的多,他們對價格更敏感,就便宜點吸引他們買。
《牛奶可樂經濟學》一書中說,“從堪薩斯到奧蘭多的往返機票,比從奧蘭多到堪薩斯的往返機票要便宜,因為如果你是從堪薩斯飛往奧蘭多,你可能是要去度假,你可以選擇的目的地很多,航空公司要爭奪這類生意。因為大飛機的飛行成本更低,航空公司可以降低票價來吸引對價格更為敏感的顧客。可如果你是從奧蘭多飛往堪薩斯,你可能是出差,或者是因為家庭原因出行,你沒有別的目的地可選”,貴了也要買。按這個道理,小城市外出都要比回去便宜一些。
餐廳里,有無限續(xù)杯,也有第二杯半價,會誘使本來只需要買一杯冰飲的人轉而買兩杯。第二杯半價給人以“第二杯是五折”的非常誘人的印象,但加上沒有打折的第一杯,第二杯的實際折扣價格是七五折:本來一杯10元,兩杯要20元,第二杯半價后兩杯15元,每杯單價降到了7.5元。
你走進一家咖啡館,看到一杯咖啡的兩種售價。第一種是額外贈送33%的量,第二種是給你33%的折扣。買哪一種更劃算?
你可能會覺得,這兩種價格沒什么區(qū)別。但是你錯了。兩種售價看上去一樣,但實際上,33%的折扣等于贈送50%的咖啡,比第一種價格贈送得多,所以第二種價格更劃算。
仔細算一下的話是這樣的:如果標準咖啡的價格是3夸脫1美元(1夸脫0.33美元),第一種價格你1美元能買到4夸脫(每夸脫0.25美元),第二種價格66美分能買到3夸脫(每夸脫0.22美元)。所以第二種價格更便宜,對消費者來說更劃算。
(單元順薦自《三聯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