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熙
(山東藝術學院學報《齊魯藝苑》編輯部,山東 濟南 250014)
帕薩卡里亞,是一種起源于西班牙的舞曲形式,一般為三拍子,小調式為主;8小節(jié)的固定低音主題依據復調變奏技術被不斷重復衍展,其多聲織體通過節(jié)奏、力度、音色、音區(qū)等各項參數的變化,以及對位、和聲等手段的處理安排,獲得豐富的動力和發(fā)展,其在西方古典音樂時期達到頂峰,隨后逐漸衰落。[1]
音樂同歷史類似,在螺旋式與周期性的規(guī)律中游弋。音樂創(chuàng)作在繼承傳統風格的基礎上,不斷嬗變出新的形態(tài)。帕薩卡里亞這種體裁,在20世紀學界不斷對音樂內部規(guī)律的探尋,對結構形式的追尋以及和聲功能體系土崩瓦解的歷史轉變中,以它高度的橫向延展性,嚴謹的結構形式,材料的集中性重新虜獲了作曲家們的目光,派生出了不協和對位、調性對位、節(jié)奏對位、以及其他模仿對位等新的創(chuàng)作手法。
《關山月——帕薩卡利亞風》(以下簡稱《關》)是一首以中國傳統音樂元素為基調,運用西方作曲技法創(chuàng)作的鋼琴曲。此曲不嚴格的使用了帕薩卡里亞的寫作形式:遵循了固定低音的連續(xù)變奏方式;調式方面兼具民族調式(主題在低音聲部的呈示與變奏、穿插于其他聲部)與西方大小調式(對位聲部);打破了傳統帕薩卡里亞舞蹈性的、程式化的三拍子進行,交替使用多種節(jié)拍(2/4、3/4、6/8、5/8),賦予樂曲更強的動力性;在變奏中使用不協和對位,多調性對位,且有半音化傾向。
全曲共分ABCDEFGH(coda)八個部分,A部為主題呈現,B部—G部分別對主題做6次變奏,H部為主題的回歸(最后為10小結尾聲):
表1
《關》的主題源于琴曲《關山月》,唐吳兢在《樂府古題要解》中記載:漢博望侯張騫入西域,傳其法,唯得《摩訶》《兜勒》二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乘輿以為武樂。東漢以給邊將。又有《黃鶴》《隴頭》《出關》《入關》《出塞》《入塞》《折楊柳》《黃覃子》《赤之揚》《望行人》十曲,皆無其詞。若《關山月》以下八曲,后代所加也。由此可見,《關山月》并非李延年所做,而是魏晉以后,人們?yōu)榱藦浹a散亡的舊曲,仿照了原先的二十八首古曲的風格創(chuàng)作的八首新曲之一。[2]這也是作曲家在譜面標注——選自“漢代”《鼓角橫吹曲》的原因。
主題(譜例1)首先在A部低音聲部呈現,共4個樂句,18個小節(jié),第15小節(jié)變換節(jié)拍,打破了帕薩卡里亞的8小節(jié)固定低音以及三拍子的限制。旋律圍繞徵音(D)進行,在D—G—D的整體框架中上下游移,在3次停留于D上后,在第18小節(jié)止于G,明確了主題的調式為G宮五聲調式。
譜例1
對位聲部為G大調,在調式色彩上與主題相呼應,但無主題元素或其他旋律。持續(xù)的三度、四度、五度、六度、八度穿插的三連音進行,模仿了古琴的演奏效果,是和聲的橫向進行和民族化進行,亦使主題的呈示富有古樸、典雅、恬淡的氣質。在三小節(jié)或二小節(jié)的三連音進行后,出現XO OXXX或XO OXXX XXXX的節(jié)奏型(譜例2、譜例3)。其中在第7小節(jié)(譜例4)與第10小節(jié)(譜例5)分別向屬方向與下屬方向短暫離調(D/C)。
譜例2
譜例3
譜例4
譜例5
B部低音聲部完全承襲A部,整體為三聲部對位。調性方面,延續(xù)A部的調性(G宮/G大調)。高音聲部在第26-36小節(jié)出現主題元素(以兩小節(jié)為單位,譜例6),主要體現在其調性為G宮調,但旋法與主題無直接聯系。與A部和緩的三連音對位不同,中聲部更加緊湊,以密集的十六分音符、五連音或六連音的形式,分解演奏和弦,情緒上更加緊張。第25小節(jié)離向D大調,第33、36、37小節(jié)離向bA大調,第37小節(jié)是小連接,為C部的出現做調性與聽覺上的準備。
譜例6
C部對固定低音做調性與篇幅的變化:轉向bE宮五聲調式,并截取主題前8小節(jié)與后4小節(jié)組成低音。整體為三聲部對位。高音聲部與低音聲部形成三次不嚴格卡農(譜例7,①②、③④、⑤⑥)。高音聲部在五聲旋律的基礎上,使用四度、五度音程以及非三度疊置和弦,使得對位聲部更加飽滿,頗具民族特色。中聲部依舊是和聲的橫向分解進行,OXXX|XO的節(jié)奏型穿插其間,體現了復調音樂疏密有致的寫作方式。C部與D部間沒有連接部,而是以49小節(jié)低音聲部的下行級進貫通。
譜例7
(3)適當地使用幽默。當面對故意挑釁行為時,教師最好不要動怒,應試著以輕松幽默的語調來處理,使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松弛下來,不好意思再與教師作對。
D部主題在F宮五聲調式上呈現,節(jié)拍為3/4拍,在記譜上打亂了A部主題呈示時的2/4拍記譜規(guī)則。對位聲部在bG上緊張的行進,在縱向上產生了大量的不協和音程,使D部情緒緊張、混亂,十分貼切的表達出了“邊寨蕭條,兵士久征,大漠荒寂,征人思歸?!钡那殂?。第51小節(jié)、第53小節(jié)分散出現主題元素(譜例8)。
譜例8
E部在bA五聲宮調式上呈現低音主題。此部節(jié)拍為6/8拍,共13小節(jié),實際來看,雖然遵循了6/8拍的記譜原則,但作曲家通過使用延音記號,使低音聲部的實際演奏效果依然為2/4與3/4的交替(譜例9,虛線為按照實際演奏效果標識小節(jié)線)。
譜例9
6/8拍更多為對位聲部(bA大調)服務。每個小節(jié)先出現半拍的柱式和弦,后緊跟一組八度內的上行與下行交替進行的十六分音符(譜例10),類似于倒影卡農,但不嚴格。第63、67小節(jié)離向bD大調,第66、67小節(jié)離向F大調,一改D部的糾結、繁雜、沖突,充滿了流水般的思緒,令人浮想聯翩。第75小節(jié)可看作由E部與F部間的連接:低音聲部作出由A—G的下行級進,對位聲部將D、E還原,為F部對位聲部主調(bB)重屬和弦(橫向進行)的先行出現(譜例11)。
譜例10
譜例11
譜例12
G部低音聲部依然為bB五聲宮調式,3/4拍,與E部、F部類似,低音聲部進行依然未受節(jié)拍限制。
對位聲部(bB宮、bB大調,第93、94、96小節(jié)高音聲部離向bE宮)出現卡農因素,筆者在此將其稱為合頭換尾卡農,此卡農在91—96小節(jié)共出現四次,其中,除了第三次卡農僅模仿了樂節(jié)首拍的節(jié)奏,其余三次首拍均為完全模仿,每一模仿后均緊跟密集上行的十六分音符;中聲部以十六分音符的半分解和弦填充,給予樂曲十足的穩(wěn)定感;至98小節(jié),卡農因素已非常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兩組十六分音符加一個八分音符的進行(譜例13)。G部與H部無明顯連接,由103小節(jié)低聲部的半音連接至所轉調(G宮五聲)的徴音。
譜例13
H部低音主題調性與A部相同,回歸至G宮五聲調式。對位聲部采用柱式和弦加十六分音符的進行(譜例13),和弦多采用第二轉位與第三轉位,作曲家在此將轉位所產生的小二度通過變化音級轉化為大二度(第106、110小節(jié))。大二度音程在民間音樂旋律中應用廣泛,故在對位聲部中使用,令音樂語言具有更加鮮明的民族風格,加之大二度音程雖然是不協和音程,但較為溫和,在聽覺上不會有“喧賓奪主”的感覺。第116-121小節(jié),每小節(jié)的最后一拍變?yōu)?連音,逐步提高了樂曲的情緒,亦為進入尾聲做了準備。(譜例14)
譜例14
尾聲的調性為G宮調/G大調(第122-124小節(jié))——bA宮調/bA大調(125小節(jié))——G宮調/G大調(126-131小節(jié))。低音部分分別取主題的第二句與第一句的前兩拍進行變化、發(fā)展。對位聲部在第122-124小節(jié)采取了與低音聲部大致同步的進行,其中穿插了半音化的進行,第125-127小節(jié)前半部分開始則變?yōu)槊芗氖忠舴菏紫茸隽然蛭宥鹊纳咸蠹夁M下行,增強了尾聲的緊張程度,中聲部以三度音程做和聲上的填充。第127小節(jié)出現半音化的進行,與122小節(jié)呼應,伴隨著低音聲部停止在G大調附加六度音的主和弦,并在最后一小節(jié)使用Ⅵ級和弦第一轉位,同時將五音b2替換為a2,令樂曲的結束頗具民族風味。
譜例15
綜上所述,《關山月——帕薩卡里亞風》采用不嚴格的帕薩卡里亞形式寫作,遵循了其固定低音的連續(xù)變奏方式;調式方面兼具民族調式與西方大小調,別具一格;節(jié)奏方面,打破了帕薩卡里亞傳統的三拍子進行,交替使用多種節(jié)拍(主要為對位聲部服務);在變奏中使用不協和對位、多調性對位,且有半音化傾向。
“明月出天山/ 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 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 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戌客望邊色/ 思歸多苦顏?!币汨磳⒐徘偾男蛇\用西方音樂體裁與創(chuàng)作技法精致呈現,傳神的表現出了邊塞戰(zhàn)士思歸心切的情愫,是對中國傳統古琴曲的審美性內涵與意蘊的探析,同時也是東西方音樂元素融合的大膽嘗試,既保留了中華民族純粹的部分,徹見心性;又突破傳統的枷鎖,以開拓的格局與態(tài)度,將時空的序列變化演繹得妙趣橫生,令古韻新生。這一點,在他的鋼琴作品《關山月——帕薩卡里亞風》中一覽無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