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科科
紹興市文瀾中學
展評學習法在很多學科中都得到了應用,它是指學生在上課之前通過個人的自學或者團體小組之間的合作對新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在課堂上展現(xiàn)出來,其他的學生根據(jù)此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然后通過不同觀點之間的辨析,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達到某種共識,最后教師再對學生的表現(xiàn)做指導性的總結(jié)。
展評學習法注重學生的“前端學習”,所以在詩歌教學中融入展評學習法,學生在正常的授課之前已通過個人或小組的模式對詩歌進行了反復的朗讀甚至達到背誦的程度,這與教師在課堂上按照傳統(tǒng)教學模式引入詩歌的方式相比,不僅使學生降低對詩歌的陌生程度,也能大大縮短引入詩歌所用的課堂時間。通過學生對詩歌理解的展示,教師可以在學生的表現(xiàn)過程中清楚地知道學生對詩歌的理解程度。
在《飲酒》(其五)的展評課課堂上,我把學生的展評分為五個環(huán)節(jié):一是以詩譯詩,二是見(jiàn)見(xiàn)之別,三是結(jié)廬人境,四是選圖理由,五是欲辨忘言。從這五個方面分別來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
讓學生來譯讀詩歌,譯出來的現(xiàn)代文也盡量要有詩歌的韻味。比如前面四句結(jié)座草廬在眾人聚居之地,可從沒有煩神官府車馬喧鬧。要問你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遠僻自然幽靜遠邈。后面學生對詩歌的譯文展評,既讓學生初步讀懂了詩歌,還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詩歌譯成現(xiàn)代詩歌,要有詩歌的韻味,以此來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的與語言建構(gòu)和運用。
這首詩在讀的時候,學生一定會在“見”這個字的讀音上出現(xiàn)分歧,詩中的這個字到底讀 “jiàn”,理解為看見,還是讀“xiàn”,理解為出現(xiàn)。讓學生通過展評的方式來讀出他們的見解和體會。有些學生從動作角度去展評,見(jiàn)是有意而見,找尋;見(xiàn)無意而見,不期而遇;有些同學從詩人的心境去展評,見(xiàn)是一種悠然,見(jiàn)是一種喜悅;也有同學從詩歌的意境角度去展評,由王國維的 《人間詞話》入手,見(xiàn)是無我,是一種天人合一,我和山是平等的關(guān)系,見(jiàn)字體現(xiàn)我與山是一種欣賞和被欣賞的從屬關(guān)系。在此展評過程中的種種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和提升。其實讀“jiàn”還是“xiàn”,古人爭議了一千多年也無定論,更何況在我們這小小的語文課堂里,對于我們而言,讀什么的結(jié)果并不重要,關(guān)鍵是讓在這個展評過程中我們貼近了文字、貼近了詩歌、貼近了陶淵明,體會了他的悠然之境,也讀出了我們自己。細微的詞字變化都可能使整體的表達不同,所以在展評學習法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針對展示進行探討時引導其斟詞酌句的進行分析,所以對詩歌逐詞逐句的探究質(zhì)疑至關(guān)重要。
詩人既然要歸隱,為何不結(jié)廬在“深山”,結(jié)廬在“老林”,反而要在人境?人境,人群聚集之地。大隱隱于朝,中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古人對隱的理解,對我們有何啟發(fā)?那些所謂的隱士看破紅塵隱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隱”而已,而真正達到物我兩忘的心境,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雜的干擾,自得其樂,因此他們隱居于市朝才是心靈上真正的升華所在。隱士之“無喧”并非靠外在的環(huán)境所得,而在于內(nèi)心。如果心靈的“焦距”調(diào)好,就可以“大隱隱于市”,處鬧市若幽谷。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凈化的。這是一種對隱士文化的理解。
選一張?zhí)諟Y明的像放在詩歌邊上,通過讀他的詩,你覺得選哪張最合適呢?第一張是水墨,有人有菊有山的,第二張是偏暗黃,有人有小孩有樹的,第三張是只有一個人的,超脫狀。
開始不少學生選第一張,跟詩歌中的情狀很吻合,經(jīng)過挑第三幅畫的學生的展評后,大家都覺得第三幅比較合適。畫和詩都一樣,重要的不是追求內(nèi)容的切合,更在于追求意境的相似。這是提高審美的鑒賞和創(chuàng)造。
陶淵明不會彈琴,可是他家里總是放著一把無弦琴,就是沒有琴弦的琴,高興起來的時候他就撫琴自娛,沒有琴弦肯定沒有聲音,然而陶淵明卻說“但得琴中趣,何勞弦上音”,就是說只要有琴動的意趣就不需要有琴弦的聲音,這是何等的情趣啊。有學生在展評時說,不想說,不能說,得意而忘言,真意,心領(lǐng)神會即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也有學生說,辯,重在說,表達出來,有點點自得;辨,心里連想都不想,超然悠然;還有學生在展評時提到,陶淵明部不僅僅是不想說,如果是不說,當用這個“辯”,從言,而不是這個“辨”,治也,從刀,僅在內(nèi)心有所判斷,這兩個字所展現(xiàn)的詩人的內(nèi)心是不一樣的。的確,正如《莊子》所言:“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薄按蟮啦环Q,大辨不言?!本褪钦f,再精妙的語言,也不足以傳達人們復雜的感受,于是古人便“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用音樂來唱,用舞蹈來跳,當唱也不夠,跳也不夠之時,便是忘言,語言的盡頭便是偉大的沉默。佛教中有:“辯”是有執(zhí),那“辨”便是無執(zhí)。是啊,生命之真意,何需言說?如風拂水上,微起漣漪便已悄然逝去。這個部分,不管是對語言的建構(gòu)與運用,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還是審美的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的傳承和理解都有不同程度的滲透。
展評學習法中學生成為了進行詩歌學習的主體,這不僅會調(diào)動學生對詩歌的學習興趣而且在反復的展示講評過程中使詩歌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之中,與語文更加貼近,與學生生活更加的貼近。